李砚祖《中外设计简史》第三章隋唐五代时期的设计,考试重点

迈希教育课程 2024-07-01 15:22:55

第三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设计(公元前581-960)

第一节 建筑与室内设计

一、建筑设计

(一)规范与成熟的建筑设计

唐代建筑设色风格:屋顶常常使用渗碳处理的黑色“青掍瓦”,屋脊和檐口采用黄、绿色的琉 璃,与朱色的柱子、绿窗、白墙搭配在一起。

首创“卷杀”法:将标准的构件沿 X 和 Y 向分段定距连接,以形成整体视觉上的曲线。

斗拱:十分成熟,做法与组合上更加科学地考虑受力关系和结构逻辑,造型也更加规范合理 化。进一步促进了唐代富有韵律豪迈的建筑风格。

尚书工部和将作监:负责整个建筑工程的机构

隋唐时期的木结构建筑设计中已开始将“分”作为基准的模数

(二)城市

唐代长安城:

布局完整、功能完备、规模盛大,城区由宫城、皇城、外城组成。

遵循传统“九经九纬”城建原则的基础上, 大到皇家宫殿, 小到里坊街区都合 理规划。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将皇城集中在内城, 里放规划在外郭, 由此各不相混、排列有序,再加上其间棋盘格局的街道网络,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新型的、最大且完整的中轴对称式坊市制城市。

(三)宫殿

1、特立独行的杰作—— 明堂 (武周政权特立独行的标志)

2、“凹”字形与串联形——大明宫内的含元殿和麟德殿

(四)住宅

唐代的官方政令对住宅规模和形制有严格规定 P60

(五)佛教建筑

1、石窟建造的辉煌期——乐山大佛、敦煌石窟

2、寺庙和佛塔的成熟期

寺庙日趋宫殿化:唐代的南禅寺、佛光寺大殿,除少数布局仍以塔维中心,大部分以殿为主 体的形式,甚至规格布局上也与宫殿相同。

佛塔的设计更为丰富,主要有:西安兴教寺玄奘塔、慈恩寺大雁塔、苏州虎丘云岩寺为代表 的阁楼式和以先荐福寺小雁塔、南京栖霞寺舍利塔为代表的密檐式塔木塔仍存在, 大部分塔由砖石建造而成, 造型比例因砖石的素朴色彩更加如初, 形式风格也 更加简洁明快。

安济桥——隋朝著名匠师 李春,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建造时间最长,“世界土木工程史 上的里程碑”

二、室内设计

(一)室内装饰设计

隋唐五代时期的室内设计有何特点?

宫殿室内和官贵宅地的用材、用色较为奢华,而石窟、墓室之类特殊的室内,则以壁面装 饰为主,且内容具有很强的叙事性。

唐代铺设地面主要采用方砖, 其中有的夹杂着模压花纹的方砖, 用于标识官员的仪仗队伍的 占位

天花的形式比较多样:大型宅地和宫室中多见糊纸贴梁的“海墁天花”,其装饰手段简洁,效果淡雅亲切。在宫殿等较大的室内空间中, 通常使用雕凿彩绘的木顶板天花, 最为 精美、华丽, 等级最高的天花装饰是出现在宫殿、坛寺中央, 于其实帝王宝座、神像佛顶部 的藻井唐代藻井以彩绘居多。

(二)参与空间分割的屏风

座屏:“硬屏风”,下设较厚重的底座,屏扇插入座中

折屏:最少是两扇,盛唐时期的“六曲屏风”广为流行

(三)坐式家具开始成形

室内家具高矮并存

高型床榻是家具借鉴乃至模仿建筑式样的典型

随着室内家具的增高,支撑稳固性和装饰观赏性的需求也同步增强:①家具用材更加广泛而 且注重品质②大部分家具都会使用彩绘、雕刻、螺钿镶嵌等装饰手段,更显富丽

第二节 金银器、陶瓷 生活用品的设计

一、金银器的设计

怎样理解唐代金银器在中国设计史上具有的特殊意义?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①隋唐以前,金银制品中作为饰物或装饰部件以宗教用品的较多,而作为生活实用器物的仅占少数,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西方国家的金银器物和工艺技术逐渐传入中国。到了唐代,随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金银矿产资源的增多、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以及 工艺技术的成熟完善,金银器的设计制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开始大量出现金银制作 的生活用品。因而,此时的金银器在中国设计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与随后历史上出现的 那些专供陈设、把玩、佩戴的金银器相比,更注重实用价值。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②唐代的皇宫官贵阶层是金银器的主要使用者,有一部分为他们自用,还有相当数量的用作贡品和赏赐品,对构建维系社会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银器的用途和种类

②…(用途同上②)

唐代实用性的金器器种类达到十余种之多,主要用于餐食、饮酒、饮水或饮茶等等方面。这些器物奉行功能为先的原则,设计尺度不偏离适合人们使用的范围,例如碗口多为十五厘 米左右,碗高不超过十厘米。 科学性与实用性并存。

此时金银器的设计特别讲究品质和情趣。比如用来饮酒的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这只银杯采 用了八曲造型, 杯的口沿微微外倾, 考虑到安全性, 以免伤饮者的唇齿。以间隙的绳纹掩盖 结合处的瑕疵,浅浮雕刻画的仕女狩猎的场景,主题图案注重叙事性,且布局讲求自由式, 其间有花草为衬托等等细节精美,做工精良,整个酒杯的每一处细节都发挥了具体的功用, 装饰内容也别有趣味。

(二)成型工艺与造型装饰

金银器主要采用铸造方式

采用浮雕、毛雕、錾雕等雕镂手法

早期:多见忍冬题材且装饰纹样程序化

中期:以花或飞禽走兽为中心、周围缠绕卷草团纹的式样为主

后期:基本上是具有写实性的单独的花鸟、动物式样

二、陶瓷的设计

“南青北白”——青瓷的南方越窑;白瓷的北方刑窑(生活实用器具)

“唐三彩”(丧葬的明器)

釉下彩绘

绞釉绞胎的花瓷 (陈设欣赏品)

陶瓷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器形种类随烧造技术的改良和功能用途的增广而增多

(2)色彩增多,并不断进行新釉色的尝试

(3)实用性 陶瓷的结构和装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比如“耳”渐变为“把”,自然风格的植 物纹饰增多…

(一)以青瓷为主的隋代陶瓷

隋代瓷器的装饰手法:印花、划花、堆贴(使用的广泛程度依次递减)

成熟与创新的唐代陶瓷

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唐代陶瓷设计趋于成熟并具有独特的创新?

1、“南青北白”和“刑不如越”

“南青北白”概括了唐代制瓷业的总体特征, 即南方是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生产区, 北方是以 刑窑为代表的白瓷生产区。

①唐代的实用陶瓷器品种大大增加, 包括茶具、酒具、餐具、灯具等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用品。种类丰富,形制装饰也各有特色,比如具有开创性的双龙耳瓶、扁壶等 ②唐代对白瓷白度的要求不断增高, 中期达到体薄釉润、光洁纯净的程度, 更加简洁、明快、 质朴、纯粹。

③在生产格局上虽有“南青北白”之分, 但二者的设计风格以及一些装饰手段则保持了较强 的一致性。二者的装饰题材都当时流行的植物纹和动物纹,这也成为了一种类似于“品牌” 的设计,体现了唐代装饰风格趋于成熟统一的特点

2、技术改造和造型的演变

后期越窑青瓷改造了烧造技术, 尤其是匣钵的使用, 增加了小件瓷器的装烧量, 而且大大提 高了瓷器的精细程度。

由于功能的不同,碗的造型也有差异

早期——陶瓷的造型以天鸡壶、龙柄壶、四耳罐为主,而且多为平底或圆饼底

中期——大型器物减少,实用性的碗、盘、杯、罐等盛行,且演变为圈足底

后期——多为成套的餐具、茶具,而且圈足相对增高

3、创新奇葩——彩瓷和“唐三彩”

与唐代素色的白瓷和青瓷形成极大反差的是釉色多彩的花釉瓷和釉下彩绘瓷、胎色变幻的绞 胎瓷、造型多变的“唐三彩。”这些缤纷釉色的探索和尝试开创了中国彩瓷历史的先河。

彩瓷:花釉、釉下彩绘、绞胎瓷

花釉:在一种色釉上洒另一种色釉,烧纸成黑釉蓝白斑、褐釉白斑等自由流动、变幻莫测的 斑纹,大有宋代钧瓷的窑变韵味。

绞胎:由白褐两种瓷土揉合、拉坯、相绞而成,胎体有行云流水的纹理变化,具有类似犀皮 漆器上斑纹的妙幻效果。

唐三彩:一种低温铅釉陶, 并不用于日常生活器具, 而是用作丧葬明器。其色彩多为黄、绿、 蓝、褐,

种类包括:器皿、人物、动物,尤其是力士、天王、胡人、舞乐俑等人物形象和骆 驼、狮子等动物造型, 充分反映出了在中西文化交流影响下的西域胡风特点。

(三)“秘色瓷”

越窑“秘色瓷”是陶瓷设计中最有特色的。以青瓷为主, 主要用于贡奉, 釉色偏黄, 光泽清 亮,匀净优雅。

在装饰手段上, 以划花、刻花、印花为主, 植物动物装饰题材广泛, 装饰线条较之前的更加 洗练,

在器型上,较唐代而言更加规整,器壁更薄而施釉更均匀。

三、其他生活用品的设计

铜镜:制作科学合理,题材丰富,富有象征意味

漆器:实用性、装饰工艺是跟华丽,诞生了一种新型漆工艺——雕漆

第三节 染织服饰设计

唐锦织造工艺的特点和装饰设计风格是什么?工艺对风格形成了怎样的影响?

(一)织造方式的革新与印染工艺的普及

①创造了一种两层或三层经线夹纬的新型“纬锦”。例如塔里木盆地拜城赫色勒佛洞的唐锦,双鱼纹锦、云纹锦、花纹锦、波纹锦等。

②唐代独创的“晕繝锦”利用多种色彩, 由深至浅或相间的丝线织成渐变或斑斓复杂的条纹, 极其绚丽

③普及夹缬、蜡染、扎染、介质印染

(二)装饰图案的新风格

受到佛教和波斯文化对染织品的装饰题材和色彩有很深的影响。植物题材中莲花、忍冬、宝 相花等与佛教相关的纹饰, 以及具有波斯萨珊王朝装饰风格的几何联珠纹饰明显增多, 而且 具有一定的设计程式,形成了唐代染织品装饰的新风格

服饰设计

(一)服饰制度

唐代的服饰制度基本延续隋制, 只是更加华丽, 自此, 黄色便成了中国历史上至尊帝王的专 用服色。

(二)日常服饰

受西亚服饰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平面与图案设计

一、书籍装帧与版式设计

(一)纸张的普及和雕版印刷的出现

纸张类型增多

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

①准备好材料,包括要印制的图纹原稿和木板

②将原稿反贴在平整的 木板上固定好

③雕刻阳文的反体图文, 刻好后雕刻即成

④将雕版清理后涂墨, 铺纸, 用刷均 匀刷印,完好后将纸揭起,阴干,与原稿如出一辙的印品即现

隋唐五代时期书籍装帧与版式设计的类型和特点是什么

(二)书籍装帧设计

①卷轴装帧:受早期竹筒筒卷形制和阅读习惯的影响,隋唐时期卷轴装的轴材、褾带色彩十 分丰富,在方便查找的同时,还增强了书籍的艺术效果

②唐代的书籍装帧基于便捷实用、易于保存、有效保护等因素的考虑,设计出来旋风叶卷和经折装的书籍装帧形式。

旋风叶卷:也叫“龙鳞装”,以一条长纸为底,将写有文字的纸业从右至左鳞次相错地裱贴 在底纸上, 然后似卷轴般收藏。不但更好地保护了书籍纸张, 还在很多大程度上缩减了书卷 的长度,逐页翻阅的方式也避免了展收书卷的繁琐

经折装书籍吸取了佛经“梵夹装”的优点,先将书页反复折叠,形成有一定厚度的长方体状的折子。然后再封面封底加上硬纸板,再裱一层色纸或绢布,已具有一定的包装意味。更加轻便、节省空间,放置更为平稳安全,已接近后来的书籍样貌。

版式设计

①隋唐五代的文字编排仍然采用从右至左 、从上到下的传统竖行版式。

②随着佛教密宗的传入, 一些佛经书籍中出现了一种图文并茂的佛像插图和竖行文字相结合 的特殊版式。

③此外还有一种典型的佛经版式, 即以佛像为中心, 四周围绕文字, 装饰有双边栏,两道边 栏之间设计有佛手印。

二、染织品、铜镜、藻井和地砖上图案设计

统一、平衡、有韵律、有条理以及有秩序感的风貌

隋唐五代在不同材料和工艺影响下的图案设计题材及特征是什么?

(一)具有共通性和独特性的图案题材

①自然花鸟纹饰,因此一些植物、动物图案成为了共通性的图案题材。

常见的植物题材:忍冬、莲花、牡丹、宝相花、折枝花以及小簇花,多以团花散点的形式出 现。

动物题材:既有传统的龙、凤、鹿、虎等瑞兽,也有雁、鹊、仙鹤等禽鸟,而蝴蝶、蜻蜓等 昆虫形象则比较鲜见。

动物与植物纹还会以各种组合形式出现:共生型组合、花鸟相间组合

主次对比的分离组合:联珠鹿锦纹

具有独特性的图案题材主要有:唐草纹、人物题材

唐草纹:一类特殊的植物题材,多在染织品中出现。将花草与藤曼等组合在一起,作”S “型 曲线排列,并以二方连续图案为主

人物题材:常见于铜镜,以狩猎、打马球、飞天、戏婴等人物形象为主,也常与传说故事相 联系,例如,嫦娥奔月、伯牙弹琴等,具有绘画写实和叙事性的特征。

(二)材料和工艺等因素影响下的图案特征

①铜镜上的图案经雕刻铸造而成,注重叙事性

②染织品上的图案经印染、织造而成,重在装饰性和表现型

③藻井上的图案经绘制而成,注重建筑结构中的掩护性和精神象征功能

④地砖上的图案经雕模压印而成,突出了简洁与拼接的统一性

从构成特点上看, 主要有对称、旋转、主次、连续、反复、散点、骨格等式样。对称式样最 为常见。

陵阳公样——唐代 窦师纶 丝绸图案 (特点:内容吉祥、纹饰对称、色彩奇丽)

0 阅读:1
迈希教育课程

迈希教育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