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邓公逝世,妻子卓琳写信给中央:小平同志临走前交代了4点

看万山红遍 2024-11-05 11:25:47

1997年7月1日,举国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香港在时隔155年后重回祖国的怀抱。数亿国人守在电视前,见证着这历史性的时刻。镜头扫过人群时,几乎无人注意到一位悄然落泪的老人,她在低语:“你看见了吗?香港回来了。”她是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心里默默地向已故的丈夫倾诉。

香港回归背后,是邓小平一生的心血结晶。早在1982年,他便在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判中,为香港的主权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邓小平深知,实现香港的和平回归,不仅仅是主权问题的解决,更是中国走向和平稳定的第一步。正是这项政策,保证了香港的顺利回归,邓小平的坚定信念推动了中国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邓小平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和国家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留下了四点临终嘱托,这些嘱托充满对祖国和人民的牵挂。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出生于四川广安。他的童年与大多数普通人无异,但十五岁时,五四运动的爆发激起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1920年,他前往法国留学,接触到进步思想,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为未来的革命生涯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异国他乡,邓小平始终心系祖国,决心用所学知识推动中国的变革。

1927年,当国内局势恶化,国共关系紧张时,邓小平毅然回国,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他先后参加了长征,带领部队四处奋战,也经历过被误解、遭撤职等挫折,但始终坚持信仰,从未放弃革命。抗日战争期间,他作为八路军的高级领导者,屡次在中共内部会议上提出战略建议,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1940年,他参与指挥了震动中外的百团大战,这一战役不仅取得了胜利,还提升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

也是在这段动荡的岁月中,邓小平遇到了他生命中的伴侣卓琳。战争时期没有婚礼的繁华和隆重,甚至没有“囍”字或酒席,但在场的人都能感受到他们之间真挚的感情。然而,革命事业一刻也不容松懈。新婚后不久,邓小平被组织派往不同地方工作,他不假思索地选择分开,与妻子暂时分别,全心投入到解放事业中。

随着解放战争的展开,邓小平在许多重要战役中指挥有方,特别是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他的领导力和决策力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战役的胜利,加速了中国解放的进程,终于为新中国的诞生扫清了障碍。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继续为祖国的发展殚精竭虑。彼时,国内百废待兴,他被任命为西南军区政治委员,帮助当地恢复生产、进行土地改革。他在西南地区的努力为国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2年,邓小平调任中央,担任要职。在接到调任通知时,他向卓琳说:“到中央后,说话要更加谨慎。”这短短一句话,彰显了他一心为国、时刻保持谦逊的精神。

在中央工作期间,邓小平经历了风风雨雨。1977年,因历史原因被停职的他重新出山,勇敢地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强调要尊重知识和人才,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这些主张最终得到了党内的认可和采纳。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正式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项政策犹如春风,激活了中国经济,使之迅速发展,逐步走向繁荣。

1982年,为解决香港回归问题,他提出“一国两制”政策。邓小平深信,在尊重两地差异的同时,仍能实现和平回归。他这种宽容和创新的治国方略,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开创了新的可能,并影响了无数国家和地区。

1990年,邓小平因健康原因辞去了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逐渐淡出公众视野。据他的贴身医护人员黄琳回忆,1997年元旦那天,电视里播放了一部纪录片《邓小平》,病中的邓小平看到荧幕中的身影时,疑惑地问道:“电视里那个走过来的人是谁?”黄琳笑着回答:“那是您啊。”听到电视里对自己工作的赞颂,他露出了不好意思的微笑。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在亲人的守护下离世,享年93岁。几天后,江同志收到卓琳寄来的一封信。信中写道,邓小平去世前留下了四项交代:第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第二,不设灵堂;第三,将遗体捐献;第四,把骨灰撒入大海。他去世前始终心系国家,不愿为自己浪费资源,捐献遗体是希望能为医疗事业做些贡献,而其他三项则为了不让国家为他的逝世耗费精力。

0 阅读:3

看万山红遍

简介:以专业的眼光让文字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