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启了战国时代。作为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晋国的分裂改变了中原的大势,为秦国东出扫清了障碍。若是历史重写,晋国维持统一,秦国是否还有机会一统天下呢。
晋国位于秦国东部,其核心区域(今山西)与秦国仅隔黄河相望。晋国若统一,可依托函谷关、潼关等险要地形,形成对秦国的战略压制。春秋时期,晋国已通过多次战争(崤山之战)迫使秦国“终身不敢东出”。战国初期,魏国(继承晋国衣钵)更是夺取河西之地,将秦军压制于洛水以西,甚至迫使其迁都避战。
秦国无法突破晋国封锁,难以进入中原获取先进技术和人才。晋国占据中原核心地带,掌控黄河中游农业区,经济与军事潜力远超秦国。
若晋国未分裂,其军力将是韩、赵、魏三国的总和。战国时期,三晋总人口约800万(秦国仅400万),兵力远超秦国。魏武卒(魏国重步兵)曾以5万精兵大破50万秦军,赵边骑(赵国骑兵)则在邯郸之战中逼退秦军六百里。晋国若是存在,整合这些力量,秦军难以匹敌。
长平之战中,秦国倾全国之力才险胜三晋之一的赵国。晋国要是还在,多线作战能力将大幅提升。赵国可从北线河套地区联合义渠国攻秦,魏国从河西施压,韩国则威胁汉中地区,形成三面夹击之势。秦军即便有函谷关天险,也难以抵御持续消耗。
秦国的宰辅大臣商鞅(卫国)、张仪(魏国)、范雎(魏国)、李斯(楚国)等核心人物,均来自三晋或受其文化影响。晋国的强大可以从战国时期的三晋联盟看出来,三晋联盟鼎盛时期(魏文侯至魏武侯初期),以魏国为核心,韩、赵为两翼,发动了一系列震撼诸侯的战役:
联盟向北击溃匈奴,设立上郡(今陕西榆林),将势力延伸至草原边缘,为中原政权首次系统性对抗游牧势力。
魏国主导下,联盟越过黄河修筑少梁城(今陕西韩城),切断秦国东进通道,迫使秦人退守关中。
联军攻占平阴(今山东平阴),突破齐长城防线,直接促成“田氏代齐”事件,动摇齐国政权根基。
南下夺取楚国北部重镇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楚国收缩至淮河流域,丧失中原影响力。
联合剿灭中山国(今河北定州),俘虏宋国君主,吞并周王室与卫、郑领土,势力范围远超晋文公时代。
尽管战功赫赫,三晋联盟的崩溃是必然
三国领土如拼图般纠缠,魏国飞地横跨韩赵,韩国被赵三面包围,赵国腹地嵌入中山国,形成“互为人质”的脆弱平衡。
赵、韩、魏分别与7至8国接壤,扩张时极易遭盟友背刺。赵国攻中山时,常因燕、齐策动中山反叛而腹背受敌。魏国凭借盟主的地位独吞扩张红利,远征中山(本属赵国势力范围)引发赵韩不满。三晋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导致了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