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必败?清朝中了“聪明人剧毒”,战争中还在积极“避战”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4-12-29 11:04:51

要问中华历史上哪段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感触最深?相信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近代时期。因为在1840年之后,原本印象中强大的中国被西方蛮夷敲开了大门,自此沦为了可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为刀俎、任人宰割。

但要进一步问中华历史上哪场战争最能击溃积攒了4000年的民族自信心,很多人必然会想到发生于1894年的甲午战争,因为这一场战争,创造了几个意想不到,从而重创了国人的自信心。

甲午战争:一场以强败弱、击碎了大清正统地位的战争

甲午战争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众志成城而又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大清王朝,居然败给了原本地方狭小、人口不足的东瀛日本,让人家来了个以弱胜强。

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从来都是代表中华民族正统的一方才能获得,比如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袁绍和曹操的官渡之战,胜者都是以中华民族正统代表的身份载入史册,供后人瞻仰。

如今,以中华民族正统身份为代表的大清王朝与日本交了战。从账面上看,大清王朝占据了绝对力量,《晚清最后十八年》中记载了甲午战争前中国和日本的军力对比:

先来说说日本:

陆军:常备军7.5万人,其中炮兵6000,骑兵4000;

海军:两支舰队,分别为西海舰队和常备舰队,1000吨级以上军舰共计21艘。

再来看看中国:

陆军:常备军60万,其中步兵47万,骑兵10万,炮兵3万。如果开战人数不够,地方团练可以参战,人数100万。

海军:舰队四支,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自北向南分别守卫从渤海到南海的海防,分别由北洋大臣、南洋大臣、闽浙总督和两广总督指挥。实力最强的北洋舰队,1000吨级以上军舰共有13艘,而四支舰队1000吨以上军舰共有31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北洋舰队装备了世界上最大的两艘军舰:“定远号”和“镇远号”,排水量都达到了7000吨以上,为当时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军舰。

拥有如此压倒性优势,大清王朝理应以“平乱”的姿态再让日本臣服,其结果却是日本“清君侧”大获成功,难道真的是天不佑我中华?

从后来公布的交战情况来看,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时交战双方的状态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再根据《晚清最后十八年》记载: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面对成代差的军事实力,日本天皇为了购买吉野号,宣布每天只吃一吨饭,并从日常开销里拿出1/10用于建设海军。

有了天皇的榜样作用,底下僚属们纷纷慷慨解囊。《走向共和》中日本街头设置了捐款箱,号召全民捐款购买对抗“镇远”和“定远”的“吉野号”战舰,市民纷纷捐款。

而咱们大清王朝这一方又在干嘛呢?慈禧太后依然享受着118道菜堆成的满汉全席带来的至尊荣耀;以翁同龢为代表的清流派依旧沉湎于道德文章带来的权力地位,对于甲午战争,他只认为是李鸿章“北洋的事”,与他何干?

至于被推到前台的李鸿章,不是忙着积极备战、全力应付将要到来的这场关乎中国国运的战争,而是消极抵抗,寄希望于英国出面调停战争。“以夷制夷”战略失败之后,战争中的李鸿章又命令北洋战士“避战保船”、不断后撤,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威海港。

如果北洋舰队的表现实在让人大跌眼镜的话,那么福建水师的表现属于可笑至极了。1884年,法国10艘战舰突然闯入福建水师驻扎的马尾,当时坐拥26艘军舰的福建水师提督张佩纶不是开炮还击,而是送上了大量蔬菜和肉类,乞求法国入侵者停止进攻。

甲午战争必败成必然,清朝中了“聪明人剧毒”,战争中还在积极“避战保船”

为何登上中华民族正统地位的大清王朝,在面对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时,表现得如此大跌眼镜呢?中华儿女自古以来面对强敌迸发的血性哪儿去了呢?

很多人将此归结于满清“误我中华”,这种看法太过片面了。李唐王朝严格意义上不属于“中华正统”,为何在抗击外敌时血性十足、武力值爆表,动不动就打出了灭国之战?

显然以血缘是否正统来判定中华民族精神是否存续非常不科学。在我看来,大清王朝之所以在这场重大战争中“软弱无力”,恐怕还是中了“聪明人”的剧毒。

对于习惯以政治立场定位的中华民族,本质上更热衷于“内斗”:作为皇帝,不关心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更关心自己家天下能不能传承万代?谁在窥伺皇位、图谋不轨?

作为臣子,不关心社会进步、政府办事效率提升,更在乎的是自己有没有存在感,自己的门人弟子是不是遍布朝野,政敌是不是越过越差?是不是众叛亲离、死无葬身之地?

由此可见,上至皇帝、下到臣子,大家都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能否变成千万顷良田?只要朝中都是自己的人,天下都是自己的啦。

说白了,大家都想做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利益盘面的聪明人,至于跟外敌对抗、消耗自己实力的“蠢事”,都让政敌去碰吧。

就是因为清朝上下都中了聪明人剧毒,在他们这群聪明人眼中:甲午战争无疑不是一个打击政敌、削弱对方实力的“天赐良机”,翁同龢是这样想的,李鸿章就慌了,张佩纶更是瑟瑟发抖。

一方面翁同龢故意处处刁难,另一方面李鸿章和张佩纶则展现出了罕见的“忍辱负重”心态:即便战争中还在积极“避战保船”,终究使得这场关乎国运的大战毫无悬念地败北了。

1 阅读:23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简介:用科学的视野,欣赏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