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箫紫圜
|阿巴阿巴
Reaction视频Reaction视频又被译为“反应视频”,其特点是关注观看者个人对某视频做出的反应。
Reaction视频既可以将观看者的反映和影视剧画面剪辑在一起,类似于传统的综艺或体育赛事的同步解说,只不过形式和内容上更为自由。
如复旦大学沈奕斐从社会学角度对《花束般的恋爱》、《开端》等影视作品进行衍生知识分析,阐释影视作品中的亲密关系与现实的关联,以及“大物是也”更新北大医学博士们针对《疼痛难免》等影视作品进行医学常识方面的解读。
也可以仅呈现观看者本身的状态,或配以部分图片,通过反馈观看影视作品时的情绪体验,拉近与接受者的距离。
也会有部分创作者会在观看影视作品的同时吃东西、喝饮料,营造“聊天”的氛围。他们会根据所观看的视频做出反应,有时也会暂停视频表达自己的观点。
“反应”是一个影视作品的观看者Reaction视频是否可以得到关注的主要因素。这种反应是审慎而带有游戏性质的,实际上有很强的主观因素。
同时带有一些表演性质,他们追求第一反应,尽管这个“第一反应”可能是多次彩排、剪辑后的结果。
同时针对于影视作品的Reaction视频还提供了多重空间架构:影视剧素材本身以及单人或多人观看者,不同的叙事视角杂糅在一起,无意中为受众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文化视角。
如“葡萄办公室”发布的《韩国人第一次看中版和韩版的反应是?》。这种对于某事物的反应视频实际上很早就已经存在,2010年YouTube上已经存在《孩子们的反应》系列视频。
2013年《权力的游戏》第三季播出时,大量YouTube网友录制下自己或朋友看剧时的激烈反应,Reaction视频走入大众视野。
相对于解说视频来说,Reaction视频直接缩短了对某一影视作品的批评和解读时间,或者说至少是理论上达到了这一点。
并且改变了传统的专业、自高向低输出、从上到下接收的影评模式,在此类视频中,创作者变成观看者同等地位,可以发出惊叹、对搞笑情节哈哈大笑,也可以边吃食物喝饮料边观看影视剧作品进行解说。
如创作者“大瑶同学remix”的沉浸式追剧系列,她在家里以手机拍摄,期间会对影视剧作出夸张反应或者模仿,并吃东西,营造一种与二次创作短视频观看者类似的“沉浸式”环境,专业与否似乎变得并不那么重要。
对于此类视频的接受者而言,感觉到并非只有自己在观看这影视作品、有人与你即时分享感受,这种新奇的陪伴感体验是非常有趣的,既有情感上的接近,也有审美批评上的距离。
既满足了对他人如何判断一部影视作品的窥视欲望,又可以从幽默、睿智或者自带流量的自媒体创作者身上获得认同感。当下还有一些演员对自己主演的影视剧做Reaction视频。
但版权问题以及题材与反应的同质化也是Reaction视频所要面对的问题。
影视剧配音视频这类短视频改编的影像素材取自影视作品。
通过对其重新组接,并结合这些影像镜头的场景、口型,根据创作者自己的意图重新配音,形成与原影片不同的叙事。
这类视频在我国影视作品二次创作中出现的较早,早期的《大史记》《无间道四:萨达姆秘史》都是这种类型。
因为配音的特殊性,所选的影视作品大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因为只有受众熟悉原作,才能很快领悟二次创作视频中的幽默创新,形成与原作品产生对比的差异感。
从视频的立意与选题来看,早期的《无间道四:萨达姆秘史》,虽然使用《无间道》的素材同样也是进行恶搞,关注的却是战争和恐怖主义,《分家在十月》混剪老电影《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一本正经的调侃央视新闻部“分家之际”的内部斗争。
而较新的作品却比较难获早期的那样的热度,代表作品有“淮秀帮”《假如〈甄嬛传〉后宫玩剧本杀!》,假如《弹幕有生命之山河令》;“胥渡吧”《明清皇帝对话》。
不难看出,当下的配音视频在众多影视二创短视频中难以取得热度的原因之一也是二次创作视频创作者关注重点从社会现实的反映,缩减到仅最求轻松与幽默,重复与浅白削弱了原初形态背后的深刻性。
对影视作品二次创作短视频的定义、兴起与发展过程以及当下影视二创短视频的类型有一定了解后,在此基础上对当下影视作品二次创作短视频特征进行梳理有其必要性。
把握其特征不仅利于更好的理解影视二创短视频本身,同时也利于挖掘该现象产生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技术原因。
碎片化的分层。影视作品二次创作短视频作为短视频的一种,在经过大众二次创作后已不同于传统影视剧,而是拥有了短视频短、平、快等碎片化特征。
但同时,相对于短视频而言,影视二创短视频同样有其特殊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基于原作的碎片化分层现象,而碎片化在此二种语境中也生发出更为丰富的内涵。短平快的创作与接受。
碎片化这一概念在不断的演化中逐渐拥有了丰富的内涵,对于本文研究对象: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短视频而言。
碎片化首先是指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短视频有着迥异于传统影视作品的新形式,主要表现为碎片化的时间与空间。
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和场景通过多种形式的短视频获得短暂放松如就餐时用很短的时间刷完一部影视剧或电影的解说视频。
工作空闲时看一个影视剧的爽点集锦或拉郎混剪视频,乘坐公交和地铁时可以无需思考浏览几条鬼畜视频……原本需耗费几个小时的电影或要几天才能看完的影视剧以这样的形式被切割,并融进当代人的生活之中。
事实上在传统影视作品中这种时空形式的碎片化也早已有存在,并非二次创作短视频所独有。福克斯根据“24小时”反恐系列片制作了新形式手机短片。
这种短片时长一分钟,突出更多特写镜头,使人在很小的手机屏幕上观赏时感到舒适。
华纳兄弟也签订了在手机上传播从体育赛事到漫画等一切视频节目的协议。我国“首部手机电视剧”《约定》,也早在2005年就已经开拍,每集五分钟,总时长不过25分钟。
但更多是按照传统影视作品的制作理念,单纯的压缩影视作品的时长,因此未能激起水花,与之相比,影视作品二次创作短视频有更深刻的意义。
影视作品二次创作短视频在创作与接受方面的短平快特征其实与其他类型短视频相似,是受平台影响形成的风格,并最终影响了受众的审美需求。
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早期要求上传视频时长不超过15秒,这就要求影视二创短视频不能追求《约定》那样的故事讲述形式,只能专注短小的、被拆分的情节。
抖音上有大量的一分钟左右的影视二创短视频,将影视作品中的一到两个情节合并在一起,并以情节中的人物台词作为视频名称。
如剪辑爱奇艺网剧《一闪一闪亮晶晶》的《“你怎么确定,是你先来的”》,剪辑周星驰《逃学威龙》中两个聊天片段的《有时候感情这种事,好像真的不可以勉强》,在这样短小、平面化的影视二创短视频中,很难窥见原作品的故事走向与内核,而只能得到少量信息。
即使是追求故事完整性的影视解说类二创短视频,抖音上的创作者们也可以将其压缩在一至三分钟左右。
更不必说大量只将主角动作进行反复剪辑的短视频,体现出对明星容貌的迷恋和对意义与情节的消解。
“微文化”概念可以作为思考影视作品二次创作短视频短、平、快特点一种补充。他肯定“碎片化”、“微文化”的积极意义,但又指出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受众的审美心理自然也会出现转变,如对细小事物的关注。这有些类似于以及利奥塔的小叙事。
同样,跨屏传播理论也可以很好的成为理解影视作品二次创作短视频短平快特点的一种的补充。
随处可见的大屏幕、地铁公交中的电子屏以及手机和ipad等移动设备都加速了媒介时空的碎片化进程。
动漫《天官赐福》在B站首播当天于杭州钱江新城的灯光秀,影像在多幢建筑拼成的“屏幕”上呈现,持续时间短,不重视情节与内容,目的仅仅为了呈现蒙太奇画面。
由此引发出的碎片化镜头,碎片化语言,碎片化的时间空间等都是值得注意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