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迷糊大臣”,忘了圣旨内容又返回询问皇帝再说一遍,皇帝笑着说:重用你!

律令9章 2024-11-26 15:38:54

今天的电视里有“搞笑的和珅”,促使许多人以为:当大官不难,会拍马屁就行!

甚至有年轻人觉得: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凭借我的能力,不当皇帝,起码也要位极人臣吧?

现实却是:真正的强者未必搞笑,但一定要会“装”。

隋朝命短,却出了一位著名宰相,牛弘,他就特别会“装”。

当然,说他“装”多少有点贬义,应该叫“大智慧”,大智若愚、明哲保身的强者智慧。

据传说,牛弘天生异象,刚出生就有术士替他看相,说:此子不凡,将来必会大富大贵,牛家得他庇佑。

乍一听,这就是个江湖术士,刚出生的小娃能看出啥来?不过是故意说些漂亮,哄牛家人开心哩!

其实,牛弘真被术士说中了,小小年纪就能过目不忘、博闻广记,但这孩子仍旧不受欢迎。

原因不复杂,牛弘爱读书却有一张“武生脸”,几岁的小年纪长得五大三粗,十几岁满脸都是弯弯曲曲的钢须。

牛家书香门第,儒生崇尚“父在不留须”,牛弘却满脸虬髯,一嘴之乎者也,长得却像小瘟神,惹得全家人都不喜欢这孩子。

这还不算,牛弘是孩子,应该活泼开朗才对,他却不苟言笑,再加那副尊容,让人见了隐隐生出几分畏惧,这可咋办?

没办法,牛弘天生这个样子,人们都躲他远远的,直至入朝为官依然如此,但要说明一点,“文生武相”未必是坏事。

表面上看,牛弘长相凶恶,实则内心温柔,一点脾气都没有,但他弟弟刚好相反,“武生文相”。

那时的牛弘官位不高,上下班依靠牛车代步,一天早上,牛弘还没出门,拉车的老牛却被人射死了。

不用细想,牛弘肯定要迟到,古代给皇家上班,“迟到”的代价是很高的,这时候拉车的牛被人弄死,放在一般人还不暴跳如雷?

射死老牛的不是别人,正是牛弘的亲弟弟,牛弼好拳脚,又爱喝酒,这次同样喝醉了酒,大早上就在院子里玩射箭。

牛弘的妻子见小叔子又闯祸,射死代步老牛,丈夫怎么出门上朝,如果皇家怪罪下来,谁能负的起这个责任?

妻子怒冲冲去找丈夫告状,牛弘听后态度平淡,只说了一句“请全家人来吃牛肉吧。”

这是什么话,妻子火冒三丈“你上班不用牛拉车的吗,让人把牛吃了,你有没有点良心?”

这里多说两句,妻子这话一语双关,一是生气丈夫的不作为,二是古人尊牛,认为这种动物性情温顺,一生任劳任怨,且是古代主要劳动力,因此历代王朝都禁止“杀牛吃肉”。

或是“尊牛”思想,妻子这才说“吃牛没良心”,但老牛已经死了,总不能将亲弟弟抓到官府治罪吧?

再看牛弘,妻子在身边不断抱怨,他却好像没听见,只顾埋头读书。

越是沉默,妻子越有气,丈夫却偏偏不接话茬,弄得妻子有气也没地方撒。

妻子实在火大,对牛弘吼道“你能不能管管你弟弟,今天把牛射死了,明天就能把全家人害死!”

妻子这么愤怒,却换来牛弘轻描淡写地说“知道了”,他咋这态度,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吗?

牛弘腹有海墨,怎么可能不清楚?故意冷处理,其实就是在教训弟弟。

哥哥很清楚弟弟的为人,弟弟虽然爱喝酒,但他是一个明事理的人:把哥哥的拉车牛射死,牛弘就要上班迟到,继而受到皇家处分,还把嫂子气成那样。

如果弟弟懂事,一定明白自己闯了大祸。

既然老牛已经死了,牛弘再兴师动众的教训弟弟,一则伤了弟弟的脸面,二则也会影响兄弟之间的感情,还不如“装”冷淡,这样既不伤兄弟感情,又能让弟弟自觉羞愧,何乐不为呢?

牛弘的大智慧不止于此,在家这样,朝堂上更需要“装”。

那时隋文帝在位,牛弘当着皇帝的面,很少与其他大臣交头接耳。

杨坚在朝,牛弘统领文官,杨素权压武将,这两人一文一武,堪称隋文帝的左膀右臂。

多说两句,“杨素”是隋文帝的本家亲戚,且武力值超高,因此自觉高人一等,这样就不把满朝文武看在眼里了?

也不全是,杨素不搭理其他人,唯独喜欢和牛弘亲近,一是牛弘“文官武相”,二则牛弘大才却不苟言笑,给人一种洁身自好的威严。

在皇帝和满朝文武眼中,牛弘和杨素关系不一般,这就危险了。

一次,杨素率军出征,当时百官相送,牛弘只送了一小段路便要转身回家,杨素本来还想和好友话别一番,哪知牛弘却是这么冷淡的态度。

杨素有些生气,当着众人面大声责问“牛弘,你为何如此无情?”

那时的杨素掌握兵权,又是皇帝的亲戚,满朝文武都要敬他三分,牛弘却如此怠慢,这对好朋友看似感情破裂了。

相送的众人都等着看笑话,杨素这么生气,牛弘却满不在乎,挥挥手示意杨素快走,如此态度,高傲的杨素还不发火?

谁也没想到,杨素见牛弘如此冷漠,只无奈的摇摇头,继续率军出征了。

满朝文武听说此事后,背后都说“杨素和牛弘感情破裂”,实则两人的关系很好,牛弘是故意装冷漠,演给别人看的。

这就是牛弘的大智慧,看似态度冷淡,实则保护了两人。

试想,牛弘和杨素分管文武,同样是位高权重的大人物,两人关系又那么好,别人见了会不会说闲话、皇帝见了会不会起疑心:大军出征前,文武权臣依依不舍,他俩在密谋啥呢,会不会夺了我的江山?

历朝历代,只要皇帝起了疑心,无论这人是忠是奸,结果都不会好。

牛弘在众人面前冷淡杨素,为的就是堵上旁人说闲话的嘴,也为安抚皇帝:你看,我和杨素关系一般,没有谋夺你江山的意思!

与其说牛弘装冷淡,不如说他“明哲保身”,只有让皇帝放心,自己才有后续做强者、干大事的机会。

但是,“装”也要适度,恰到好处的“装”,才能换取皇帝的信任。

一次早朝,众文武贵陆续来到朝堂,却发现龙椅前围了一圈厚大的幔帐,皇帝躲在幔帐后面与大臣们交流,这还怎么议事?

原来,隋文帝偶感风寒,不仅面容萎靡,嗓子还哑了。

古代皇帝自命不凡,正常状态叫“龙颜天威”,如果面容萎靡不振,哪还有什么威严性?

因此,生病的隋文帝不愿让臣子们看到自己憔悴的样子,这才围了一圈厚幔帐。

隋文帝嗓子哑的发不出声音,再加幔帐隔音,阶下大臣根本听不清皇帝在说什么。

为了正常交流,隋文帝下旨:谁有事要讲,进到幔帐里与皇帝面对面说话。

这么一搞,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第一个进幔帐见,为什么?

古代等级森严,臣子不能与皇帝面对面交流,甚至连眼神对视都不行,如今增设幔帐将皇帝藏了起来,大臣们不知道皇帝的真实意图,因此不敢轻易靠近。

再有,说是“皇帝偶感风寒”,谁都不知道隋文帝真正的病情,如果真的偶感风寒,不至于在朝堂上围幔帐吧?

还有一种可能:幔帐后的皇帝病情严重,严重到毁容削骨的地步,这就是影响江山传承,甚至是朝代更替的大事件了。

皇帝围幔帐,目的是不想让人看到他的样子,如果隋文帝病情严重,这时候有人贸然闯进幔帐,那就是不知深浅,后果将非常严重。

说来说去,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谁都不敢第一个走进幔帐,这样的朝会怎么进行下去?

就在众人交头接耳之时,牛弘第一个迈步上了金阶,走进幔帐与皇帝见面。

乍一看,牛弘是文官之首,他第一个向皇帝汇报工作,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从另一角度看,牛弘起到了带头作用,也算打消了其他大臣的疑虑。

不多时间,牛弘从幔帐中平安走出,其实他压根没有重要事向皇帝汇报,单纯的只为表演给其他人看。

果然,其他人见牛弘没事,又开始争先恐后的要进幔帐见皇帝,这怎么行?

前面说过,隋文帝嗓子哑的难以发声,本不愿意与人多说话,如果大家都挤进幔帐,皇帝还不累死了。

于是,幔帐后的隋文帝又发出圣旨“要牛弘代替皇帝说话”,这可不得了。

牛弘虽然是文官之首,但他毕竟是臣子,臣子代替皇帝处理政务,这是什么性质?谋朝篡位、大逆不道!

一时间朝堂大乱,各种非议声不绝于耳。

但皇帝已经下旨,牛弘只能奉旨办事,他站在金阶之上,对下面的众臣说“你们有什么事,先向我汇报,我再转奏给皇上!”

大臣们虽然心里不服,但军政大事还是要汇报的,于是,众臣子捏着鼻子先向牛弘讲,再由他进幔帐去对隋文帝说。

这就难堪了,牛弘深谙明哲保身之道,怎么今天一反常态,他敢代替皇帝说话,真有不臣之心吗?

其实,大臣们的议论声非常吵闹,不仅牛弘听得清楚,幔帐后的隋文帝也听得明白,这就要出大事了。

最害怕的不是大臣们,而是皇帝,他怕有人代替自己、谋夺了他的江山,此时隋文帝表面没说什么,实则心底已经对牛弘起了疑心。

前面说过,一旦皇帝生疑,这位大臣的结局几乎注定了,牛弘咋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呢?此时,牛弘必须做点什么打消皇帝的疑心。

朝会即将结束,幔帐后的隋文帝给出最后一道圣旨,牛弘接旨后转出幔帐。

常理讲,牛弘要向其他大臣转达皇帝的最后一道接旨,哪知他走下金阶后愣在原地,闭眼凝目了半晌,似乎在努力回想皇帝说过的话,他把圣旨内容给忘了?

霎时,朝堂内一片安静,都等着看牛弘的笑话:居然能把圣旨内容忘了,如此老迈昏聩,还能干点啥?

果然,愣了半天的牛弘又转回幔帐,对隋文帝说“微臣该死,把您的圣旨内容给忘了,您能再讲一遍吗?”

一句话把皇帝气乐了,同时打消了对牛弘的疑心:这么迷糊的人,就算他是权臣,还有能力谋夺我的江山吗?

这就是牛弘的大智慧,轻易化解了皇帝和众人对他的疑心。

其实,牛弘既不老迈,也不昏聩,更没有忘记圣旨内容,只为明哲保身,故意“装”给别人看的。

隋文帝病好后,非但没有责罚牛弘,反而为他加官进爵,委以重任,“臣子代替皇帝说话”更成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隋文帝之后,隋炀帝继续重用牛弘,还曾御笔写诗赞扬他的功绩,牛弘如此,凭的是拍马屁吗?这才是真的大智慧。

0 阅读:4

律令9章

简介:惊堂木一拍,“上下五千年”张口咱就来,对错您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