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问路斩樵”咋了,跟他学如何利用小人:做事不要妇人之仁

律令9章 2024-12-28 20:46:36

最近特别流行“阳谋、阴谋”之说,华夏五千年,历史上的“谋略巧计”举不胜举。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想到三十六计、商鞅变法,其实每个历史节点都有,不要以为“阳谋”就干净,很多是极富争议的,关键看是谁用、怎么用。

比如韩信的“问路斩樵”,有人骂、有人褒,明朝的张居正也用过此法,而且是利用小人、对付小人,结果呢?依然有人骂、有人褒。

先说什么是“问路斩樵”,简单讲:话说韩信用兵,曾问路与一位樵夫,过后的韩信毫不犹豫下令军士“将此人斩杀!”

这就不合情理了,明明是樵夫帮助了韩信,他该有功才对,韩信却莫名其妙地将其杀害,这种过河拆桥的行为,怎么能令人信服呢?

当时也有人问责与韩信“樵夫帮助了我们,是汉军的大恩人,我们为什么要恩将仇报?”

韩信回答说“我们能碰到他,敌人也会碰到他,如果樵夫将咱们的行踪告诉了敌人,我们岂不要全军覆没了?”

乍一听,这话好像有些道理,只有杀了樵夫,才能确保韩信及其军队的绝对安全。

但是,韩信此举并不让人信服,乱世或许能说得过去,如果放在今天,“问路斩樵”就成了漠视生命、心如蛇蝎、自私自利。

今天看,韩信是历史名人、古之名将,但他究竟算不算好人呢?这个不好说,不好评判的还有明朝的张居正,他又做了什么事?

和韩信类似,张居正也是历史名人,今天看,他是明朝改革者、解救倒悬江山的大功臣、其功不亚于商鞅变法,但他一定是好人吗?仍被后世诟病千百年。

张居正,起势与明神宗继位,那时的大明江山岌岌可危,不仅皇帝年幼,外边有海贼闹事、内部更是一片混乱。

总结下来,那时的张居正替代“高拱”成为内阁首辅,面对明朝的一片乱麻,无论政治、军事、经济哪一方面,这差事都没法干!

内阁首辅,猛一看好似明朝廷的中流砥柱,实则不然,那时的朝廷实权分成两份,一是臣子、一是宦官,张居正想做点实事,哪有那么简单?

最基层的,当时明朝一年的收入大约300万银,花销却超过了400万,连臣子的年俸工资都发不出来,这事怎么解决?

当然,“大官”不缺钱,但那些基层小官受不了,如果再是两袖清风,不给俸禄就要死人了,那时明朝内部会先崩坏,后果将不堪设想。

就是这个基本问题,却真真的难住了张居正,朝廷没钱,贵为“内阁首辅”也没办法呀!但“内阁首辅”不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张居正的责任了!

穷极之下,张居正提出一个“折俸”的办法,说白了,就是把番邦进贡来的各式宝贝,折算成银钱给人发工资。

这个不奇怪,古中国再怎么穷也是实力强悍的天朝,“番邦进贡”的历史长达数千年,但要说明一下,这些贡品虽然宝贝,但放在国库里不顶吃、不顶喝,没什么实用价值。

基于这个原因,张居正想拿这些宝贝给人发工资,但这些宝贝属于明皇家的私产,张居正此举不就等于得罪了皇帝、王爷、太后了吗?

还没完,拿“贡品”发工资,基层官员也不乐意:这些珠宝钻石的,卖又不敢卖,留着又不能换米吃,基层官员还不是一样活不下去吗?

张居正也很为难,只能好言安慰“现在朝廷财政紧张,各位理解一下!拿这些贡品到市场上,随便找个商人都能卖个好价钱,说不定比你的工资还高哩!”

说得简单,普通人谁敢卖皇家贡品?就算敢卖,一颗钻石卖多少钱合适?

说到底,基层官员拿到“贡品”依然难以变现,皮球又踢回给内阁,张居正只好找来各路商人,好话、强权的施压,说“你们把官吏手中的贡品买下来,价格不能太低!”

这话说的,乱世中的现银最重要,商人们也不情愿买钻石、玛瑙,可碍于“内阁首辅”的名头,他们不得不买下那些贡品。

按理说,商人帮了张居正这么大的忙,其他事情上总该有点好处吧?

结果,张居正对商人愈加严苛,连个好脸色都不给,这算不算前面提到的“问路斩樵”?

古代商人地位普遍不高,但也有富有贫,张居正却一视同仁、强行摊牌,实话实说,“首辅”此举确实不地道。

但古代“重农轻商”由来已久,朝廷危难之际,张居正哪能顾忌太多,这样的“问路斩樵”虽然招人骂,但也算应急之举。

这又不合情理了:在明朝,有钱人并非商贩,而是那些一手遮天的人,张居正只顾压榨商人,这算什么改革?

某种角度看,这么怀疑张居正并不奇怪,因为他不仅损害了商人利益,还与宦官小人混坐一起,他的改革惹恼了不少人。

前面说了,当时的明朝廷权力分为两份,一份是明面上的“内阁大臣”,一份则是宦官太监。

宦官不是官,但在明朝权势极大,当时有一权宦“冯保”,表面看代表皇家,实则地位能与张居正平起平坐,甚至比内阁有过无不及。

按常理,如果张居正是好人,面对极尽压榨、心狠手辣的太监,“首辅大人”就该避之千里,事实却恰恰相反,这算什么改革?

事实是,张居正不仅没有排斥太监,还与冯保关系亲密,这两人几乎控制了明朝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事务。

起初,前任内阁首辅是高拱,他与“宦官势力”冯保、“改革势力”张居正都要过节。

后高拱下马,但他并不甘心,依然暗中指挥朝中亲信暗害、掣肘张居正。

这种情况下,张居正才开始亲近冯保,两人联合起来一起对付高拱,危难时期的两股势力联合,也算可以理解吧?以后就变味了。

一般人看来,这俩人沆瀣一气,天下人都知道冯保不仅收黑钱,而且手段非常狠辣,明人恨不能食其肉、拆其骨。

张居正当然知道冯保这些恶行,但明知道却不管不问,还要尽其所能的拉拢,这可好,“内阁”不也要招人恨了吗?

冯保乐此不疲,以为张居正开窍了,于是放下警惕,开始和“内阁”站在同一阵线,二人共同分享大明江山。

张居正也类似,冯保收黑钱之后要给人安排官职,只需打声招呼,“内阁首辅”无不应允。

久而久之,世人无不痛恨张居正,都认为大明江山即将倾覆:不是毁在太监手里,就是亡在内阁手中!

果然,宦官势力越来越大,各种魑魅魍魉都露了出来,张居正很客气的请冯保商量,冯保似乎早有预见,马上说“阁老请放心,我会好好管教手下人的!”

就这样,张居正借冯保之手,处理了孙德秀、孙海等一众有权势的大太监,冯保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内阁势力”也稳了不少。

一言以蔽之,宦官势力和内阁势力统一战线,有了冯保支持,张居正开始大刀阔斧的搞改革,考成法、一鞭法相继问世。

所谓“考成法”、“一鞭法”,说白了就是:考核官员政绩,主要任务是遏制贪官污吏。

试想,古中国在世界上也是富庶之地,明朝蛀虫何止千万,张居正这么搞,能不得罪人吗?

多少豪强劣绅想要站起来反抗,利用各种名目报复张居正,但“内阁首辅”岿然不动,为什么?

因为张居正只管喂饱明朝最大的蛀虫冯保,有了“宦官势力”的支持,以后再出台、推行政策,有人想反抗,“宦官势力”第一个不答应,出手还都是各种腌臜手段。

这就叫“以恶制恶”,冯保一人吃饱,其他豪绅都要没饭吃,张居正的改革得以顺利推行。

在张居正的努力下,笼盖大明王朝的阴霾露出一丝曙光,财政收入逐渐丰厚、戚继光等军事人才得以驰骋疆场、各地叛乱日渐平息。

论历史功绩,张居正挽救了明朝,政治也清明了不少,但世人对他评价并不好,有人说“张居正纵容阉宦,与小人同流合污,他自己也收黑钱,实在算不得好人!”

从某种角度看,张居正确实有这些恶行,但也有人认为“张居纵容宦官是大形势的需要,不喂饱了冯保,他的改革能推行下去吗?”

对此,张居正自己也说“吾虽不便于流俗,而他日去位后,必有思我者。”

站在高处俯视,张居正确实与冯保穿了一条裤子,甚至两人做了不少恶事、得罪了不少人,但比之整个明朝,他又是改革功臣。

或许,张居正秉承的是“为成大事不拘小节,何惧逆流”这句老话,以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换取大部分人的集体利益,这买卖不算亏。

今天再看,历史中每一次的改革都不完美,失败原因大多与各式各样的小人脱不了关系,改革者想要成功,就不能直挺挺的站到小人对立面。

想成功就不要“妇人之仁”,与其害怕多数人反对,不如找到“关键小人”并加以利用,虽说会牺牲个人利益,但这样才叫“顺势而为”。

0 阅读:9
律令9章

律令9章

惊堂木一拍,“上下五千年”张口咱就来,对错您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