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强大而繁荣,但这只是中国人的幸福,放眼全世界,人类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止,数百年间,人类相继经历了一战、二战的痛苦洗礼。
二战末期的1945年,苏联红军攻入柏林,象征纳粹化为一片焦土,作为战胜方的苏联还未从喜悦中抽身,另一件更为急迫的事又被提上日程,战争赔偿。
一般人看来,所谓“战争赔偿”,无非是德国出钱的问题,关键点就在这里:德国一样被战火摧残的体无完肤,纳粹还有钱赔偿吗、该赔多少钱?
准确时间在1945年4月,苏联集结250万士兵、数以千计的飞机、坦克和各式火炮,目标直指纳粹德国的中心城市,柏林。
这场战役被后世称为“柏林会战”,苏联拿出当时最先进的军事技术,代表有T-34、IS-2等,各类支援、飞机、远程炮兵单位等,这些就不细说了。
指挥苏联军队的是世界名将“朱可夫”,如此豪华的军事阵容,德军防线很快崩溃,眼看推进至奥得河、尼斯河沿岸。
那时的德军还想顽抗,特意对这两条河的防线进行了加固,但这怎么能挡住苏联的百万大军和先进装备呢?
也不怪德军不知天命、冥顽不灵,如果两河失守,苏联将长驱直入德国腹地,柏林一旦失守,也就意味着纳粹将彻底失败。
话虽这么讲,苏联的钢铁洪流岂能停止车轮?数天的狂轰滥炸,各路坦克部队还是在柏林市郊完成了会师,纳粹国会大厦被围的水泄不通。
4月30日,“柏林会战”的高潮时刻拉开序幕,当天清晨,苏联军队射出密不透风的炮火,大地仿佛都在颤抖,往日巍峨的纳粹国会大厦,此时显得孤寂而无助。
在苏联坦克和火炮的掩护下,最先进入大厦的是一群精锐步兵,他们利用手榴弹和冲锋枪,迅速清除大厦入口处仍在顽抗的德国守军。
今天看电视也知道,“纳粹的疯狂”难以用语言去准确形容,即便苏军已经冲进大厦,纳粹士兵依然不放弃,苏军几乎是每一层楼,甚至是每一个房间的艰难推进着。
密集的爆炸声和枪声响彻大厦的每一个角落,虽然纳粹疯狂,但苏联士兵凭借人数和装备优势,终于将敌人逼退至建筑的最顶层。
随着纳粹德国最后的防线被攻破,在建筑的最高点,苏联士兵插上了一面鲜红旗帜,这面旗帜成了永远的历史标志,这就算胜利了吗?
算,“柏林会战”是胜利了,但也不算,纳粹还没有彻底失败。
此时的苏联军队控制了德国首都的关键区域,但纳粹高层还没有绝望,他们与苏联接触,想通过谈判寻求解决方案。
纳粹还有筹码提谈判?斯大林代表苏联表明立场:不接受有条件的(纳粹)投降,无条件投降才是纳粹德国的唯一出路。
事实摆在眼前,苏联攻入柏林,各地盟军也在不断推进,纳粹的军事力量几近枯竭,德国希望通过谈判能减轻一些战后惩罚。
面对苏联的强硬态度,德国只能继续面对现实,苏联如此,其他盟国可就不一定了。
1945年5月9日,德国避无可避,终于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内容大抵包括:纳粹正式投降、东西线仍在顽抗的纳粹士兵立即放下武器、战争赔偿。
这是关键点:“战争赔偿”是必要的,但也是各盟国分歧最大的,苏、美、英首脑于1945年7月齐聚德国波茨坦。
当时参会的有:斯大林代表苏联、美国总统杜鲁门、英国首相丘吉尔,这是二战中的三大盟国,这三个人被后世称为“影响世界的三巨头”。
强调一下,国与国之间压根没有“盟”之说,“三巨头”讨论战后重建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德国怎么赔钱。
起初,斯大林要求德国赔偿苏联100亿,前面也说了,纳粹德国一样被战争洗礼的干干净净,哪有这么多钱?没钱就给黄金。
今天看,“100亿”似乎不算多,毕竟苏联在纳粹战争中损失惨重,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城市被毁、工业凋零,这些算下来真没有一个准确数字。
即便这样,美国杜鲁门和英国丘吉尔依然反对,美英认为“100亿”会让德国经济崩溃,不利于欧洲重建,最重要的是:德国崩溃会滋生“红色土壤”,如果再蔓延至其他欧洲国家,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将无法把控局势。
英国就在欧洲、美国也希望稳定欧洲,因此杜鲁门和丘吉尔坚决抵制斯大林的方案,怎么办?
后经多轮激烈讨论,三国首脑都做出妥协,杜鲁门提出一项折衷方案:三国各自从占领的德国区域内提取赔偿物资。
说是“妥协”,其实有利美英,因为苏联主要占领区在东德,这里盛产粮食和各种原材料,苏联缺这些东西吗?
斯大林看的也明白,因此在谈判中提出另一项计划:用东德的粮食和原材料,“换”西德的工业设备,这是想干啥?
表面看,苏联是想通过交换获取德国的工业设备,也好加快苏联的战后恢复速度。
这么想也对,苏联立即在东德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拆迁行动”,但要说明一下:苏联认为这是战后赔偿的一部分,西方却将此举形容为“废铁行动”,咋解释?
说白了,就是字面意思,西方国家认为:战后德国一片狼藉,苏联又大肆拆迁“废”钢铁,这是想彻底破坏德国的工业基础,是苏联掠夺德国的工业资源。
不管西方怎么说,当时的苏联共拆解了2195家德国企业,几乎囊括了所有工业门类,甚至超过1000家企业的设备被整体打包运回苏联。
要知道,一些设备的零件是多且繁杂的,精密程度和重量也是巨大的,苏联一个没剩“整体打包带走”,吃相未免有点难看吧?
西方一片嘲笑声中,苏联仍埋头苦干:除了一些设备体型庞大,还有精密复杂的,苏联派出大量技术人员,甚至是工程师参与拆解和安全运输。
看似“收废铁”,殊不知,通过拆解数量庞大的沉重、复杂、精密设备,苏联从中获取了大量先进科技,成功运回的设备几乎囊括的德国工业的所有精华。
再有“运输”,为保证安全和路途畅通,苏联修筑了大量铁路、调配大量火车,这些铁路和运输经验,直接充实、完善了战后苏联的工业基础。
简而言之,德国的先进工业到今天依然名声在外、纳粹时期的夸张工业更加不言而喻,与其说“苏联在收废铁”,不如说“苏联在转移科技”。
通过“转移科技”,战后苏联的工业能力得以快速恢复、甚至提升,也为未来的军事战争、经济战争打下深厚基础。
这么看,苏联还是“收废铁”吗?苏联获取的战争赔偿已经远超100亿,甚至比黄金还要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