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来到计算育肥成本的的时候,如果参考我们生猪管理和学生学习对应阶段,是我们高考结束,确实对于我们养殖人来说,也是很展示最终成绩的时候了,原来以前的分数自己是否对外公布,好坏都知道知道。现在育肥猪对外销售了,第三方就将知道自己的实际水平。
前两篇文章探讨了我们育肥期大约150天的投入与产出,这相当于在信息化系统中记录了我们日常管理的过程。如果我们通过系统进行日常核算或记录数据,实际上每天都能大致了解这批猪的育肥成本。这就像每个学科、每个章节的学习,以及完成作业、练习题和单元测验,我们也能大致预测孩子的高考成绩。因此,养殖与学习是相似的,都需要通过过程学习和不断纠错,才能取得最终的优异成绩。

一、总投入
虽然投入是形成成本的一个因素,但它本身并不等同于成本,我们看一下育肥成本的两个公式。
单位成本(元/kg)=育肥阶段总投入÷销售总重量(产出)
头均成本(元/头)=育肥阶段总投入÷销售总数量(产出)


我们的苗种、饲料、药品、疫苗、耗材、人工、水电以及圈舍成本都要像上图饲料一样系统自动分摊和拆分。
二、总产出和成本


这些数据通过系统自动取数,可以很方便的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标,不会像原来大家拿着笔和很厚的本子进行计算,还不一定算对;不仅不能帮助生产和经营管理,还增加了工作量。
在上图中,猪场1到猪场3,每一个可以看到差异;针对大的问题,我们就要“顺藤摸瓜”去找过程记录的数据和信息,找到问题的根因,提出解决方案,提升下一批次的成绩。虽然可能只有一个孩子或者两个孩子参加高考,但是我们养殖是一直延续的,一批“高考”结束,我们还要让我们的下一批做出更好的成绩。
三、销售决策
我们什么销售猪?是按照日龄标准就销售?还是压栏?由于价格低一部分人会考虑压栏,或者有标肥差的时候(像当前这个情况,标肥差大),或者需要大肥猪的地方,又会有饲喂天龄的影响。但是尤其是与行情有关系时,我们是压栏必须要对自己的成本(标猪成本以及压栏的增重成本),我们的机会选择问题,就需要我们日常有数据管理;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压栏。
这个就像高考看到分数后,我们填写志愿一样;现在我们的卖猪思维就像以前先填志愿,然后再出高考成绩。志愿学校就像猪价,我们需要有我们自己的成绩分数时,然后我们选择啥学校,就机会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有一定利润我就可以销售了,如果想搏一下机会,还可以填写好一些的学校。但是自己猜分数,靠估计填报学校,最后盈亏都是不准确的。
借此机会也想让大家明白,现在养猪不能再靠估计、大概的词语了,还是需要有数字工具,进行精准的过程管理。
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每一天猪在吃什么料,长多少肉,这些都需要有数据记录和分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判断何时出栏能达到利润最大化。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某一阶段猪的增重速度放缓,料肉比上升,那么可能就需要调整饲料配方或者饲喂方式,以提高养殖效率。同时,这些数据也能为我们制定更为科学的销售计划提供依据,避免因为盲目压栏或者过早出栏而导致的利润损失。因此,数字工具在养猪业中的应用已经势在必行,它将成为我们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养殖风险的重要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