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5日,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粟裕因病离世。虽然伤心,但是粟裕的家人还是依照粟裕的遗愿,没有举办追悼会,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遗体告别,就要将粟裕的遗体进行火化时,四位军区首长却接踵而来。他们都是粟裕的好友,在听闻将星陨落的消息之后,他们星夜兼程,终于赶上了和自己的老战友告别。那么,这四个军区首长都是谁?他们和粟裕之间到底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众所周知,粟裕的才能威名远扬,在1955年评定军衔的时候,一句“粟裕镇大将,萧克压上将”就将粟裕的地位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年能够参加军衔评定的,无一不是功勋卓著的翘楚。
各位将领之间互相不服气都是正常的事情,尤其是许世友将军,这样功勋卓著的人,在他看来,自己只是一个上将,根本说不过去,如果按照他的功劳来算的话,起码也是一个大将。
可是当许世友将军听说了粟裕也只是大将的时候,就再也没有说话了,在他眼中,如果粟裕都只是一个大将,那么自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和粟裕平起平坐的。
因为如果说许世友是吕布一般的大将,打的都是大仗硬仗,那么粟裕打的就是神仙仗了。都说解放战争有两个转折点,一个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而另一个就是三大战役。可是在伟人看来,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就是当年粟裕大将指挥的豫东战役。这场战役是在三大战役之前三个月的时间开打的,当时国民党一直都想要消灭我们的有生力量,可是却一直未能如愿。
与此同时,我们虽然有击败国军的勇气,却没有十足的把握,双方都在等一个机会出现,对于我们来说,豫东战役就是这个机会。
在粟裕大将提出豫东战役之前,伟人其实是想要粟裕率军强渡长江,以此来逼迫蒋介石回防,再趁着这个间隙攻其不备。
可是在收到命令之后,粟裕大将却直接拒绝了,敢拒绝伟人命令的人并不多,粟裕大将就是其中一个。根据粟裕大将的分析,现在执行渡江计划,一来容易造成我们兵力空虚,二来则是会让我们的后续部队难以跟上。第三,国民党近年来一直在小心提防我们,防止当年孟良崮战役的发生。
在拒绝了渡江计划之后,粟裕大将更是创造性地提出了豫东战役计划。事实证明,正是这一次的豫东战役让国军损失了8万多人,胜利的天平也终于开始朝着我们倾斜。
对于这次的战役,伟人是这样评价的,解放战争就好像是爬山一样,当时豫东战役打过去之后,我们就爬了最难的山坳子,以后只会越打越轻松。
当我们复盘豫东战役的时候会发现,虽然这一次战役中粟裕大将调动了超过20万人,可是我军曾经提出的运动战、机动歼灭战,在豫东战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在我们回顾粟裕的一生之中,除了众多战绩外,我们很少能看到粟裕的个人关系。
有人觉得这就是战神的高处不胜寒,可是对于杨尚昆来说,这样的一座高山正是对他最大的吸引。
在经历了多次战役之后,粟裕身体也受到了重伤,到苏联去疗伤,当病情稳定之后,粟裕返回国内。
可是刚一回来,粟裕就收到了一封来自伟人的信件,信中伟人表示希望可以让粟裕回到总参工作,可是没想到粟裕再次拒绝了。
在当时的粟裕看来,自己刚刚回国,还有很多事情都不了解,粟裕一下子担任这样的重担,恐怕工作上很难如意。可是没想到的是,当时任谁劝说都没有用,就连周总理和朱老总都亲自下场,粟裕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心意。
但是万万没想到,这个时候杨尚昆表示自己可以试着去和粟裕谈谈。对于杨尚昆的提议,本来没有人抱有信心,首先杨尚昆当时和粟裕几乎没有任何的私交,不过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还是同意了杨尚昆的提议。
在听到中央同意自己去劝说粟裕的时候,杨尚昆也是十分高兴,他早就听说了这位战神的赫赫威名,只是一直没有机会结识。所以在经过了一番准备之后,杨尚昆敲响了粟裕的家门,至今为止,我们都不知道两个人说了什么,但是在这次的谈话之后,粟裕不仅同意进入总参工作,更是和杨尚昆结为好友。
在听说了粟裕病逝的消息之后,杨尚昆立即放下了手头的工作,来送自己好友的最后一程。这时的杨尚昆不仅代表自己,更是代表了中央。
而和杨尚昆一起的还有当时的政治部主任余秋里。他也是大名鼎鼎的独臂将军,和杨尚昆一样,因为并没有和粟裕在同一战场中,所以余秋里一直也只是听闻战神的威名,一直未曾相见。
后来听说了粟裕重病之后,借着组织的名义,余秋里将军也经常探望粟裕将军。后来在粟裕将军去世了之后,他也是在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赶了过来。
如果说杨尚昆和余秋里是代表中央的话,那么剩下的两位军区首长则是完全代表自己的。
其中是粟裕将军最喜欢的后辈杨得志,很多人都知道杨得志和许世友将军关系莫逆,但同时他也深得粟裕将军的喜爱,有人说这种喜爱是因为杨得志将军和粟裕将军有着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是湖南人,都有在红四军待过,都曾经在总参任职等等。
但是两个人第一次真正的交集,还是在去朝鲜访问的时候,当时国家任命粟裕为代表团团长,杨得志为副团长。在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粟裕第一次对组织提出了一个看似有些私人的提议,当时在代表团中其实没有设置党支部,可是苏裕却提议在代表团中设置临时的党支部,并且由杨得志担任支部书记。
这个举动无论是在粟裕的回忆录中,还是在其他地方,都没有说什么具体的原因,所以我们只能推测这是一位前辈对于一个和自己有着共同经历的后辈的关照。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份的关照,让杨得志和粟裕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几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杨得志在听闻粟裕大将逝世消息之后,放下了自己手头的工作,前来送粟裕大将最后一程。
如果杨得志来送粟裕大将是因为后辈对前辈的尊重,那么张爱萍将军的到来,则是完全出于对老友的眷恋。在解放战争的时候,张爱萍将军和粟裕将军曾经是搭档,但是作为战神的粟裕脑子里面,总是有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
面对固执的粟裕,张爱萍虽然不放心,但还是听从了粟裕的建议。在苏中战役中,张爱萍受伤就是因为同意了粟裕的意见,但是却不放心,所以到前线视察的时候出车祸受伤。
因为这件事情,张爱萍对于粟裕是又爱又恨,爱的是粟裕却是用兵如神,恨的是粟裕的执拗,可是粟裕却并不在意这件事,对于适合张爱萍的位置,粟裕也会向上反映,这样一来二去的,张爱萍也看出来了,粟裕就是一个直肠子,并没有什么坏心思。
粟张两个人的关系也就慢慢地好了起来,后来两个人的关系甚至跟亲兄弟一样。
在听闻粟裕逝世的消息之后,虽然粟裕的家人遵从了粟裕的意愿,没有举办追悼会,可张爱萍将军还是放下了手头所有的工作,赶来送自己好友的最后一程。
四位首长能够不辞辛苦前去送别,不仅有个人感情因素,同样也是组织对粟裕将军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