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之一。
而端午节的出现和中医养生防病的理念颇有渊源。
民谚有语: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仲夏气温升高,百虫活跃,蚊蝇大量滋生,容易传播疾病。
作为一年中寒往暑来的节点,古人的头等大事便是驱虫除害,清洁防病。
所以人们就想了很多应对办法,并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一些习俗。
挂艾草:驱邪除湿
仲夏已至,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艾草的香气弥漫在空气
端午期间,将艾草挂于门上,有驱邪招百福的寓意。
这一习俗南北均有,《荆楚岁时记》有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艾是重要的药用植物,既可制艾绒治病,又可驱虫。
五月正值艾草生长旺期,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每逢端午,人们便采摘艾草置于家中以辟邪。
干枯的艾草泡水熏蒸,还可消毒止痒,也可以直接用艾草煮成药水洗浴。
天气炎热,无节制的使用空调,过食生冷寒凉的食物,耗伤人体阳气,损害脾胃功能,导致免疫力下降,会引起感冒、胃肠功能紊乱等。
所以,端午时节需顺应天时,保养人体阳气。
通过艾灸对腧穴进行温熨刺激,经过经络的传导,起到益气温阳、温通气血、散寒除湿、拔毒祛邪的作用。
端午前后辩证运用艾灸,可养阳扶正,增强体质。
驱五毒:防病除瘴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所以每逢端午求平安、驱五毒必不可少。
蜈蚣、毒蛇、蝎子、壁虎、蟾蜍是古时北方盛传的五大毒物。
人们会借午时至阳正气驱邪除瘴,比如打午时水、贴午时福、喝午时茶。
另外,还会熏苍术消毒空气、驱赶蚊虫,亦会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有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食江糯:补中益气
历史上跟粽子沾边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谓之“芦叶裹米也”。
西晋周楚所写的《风土记》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午,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到了晋代,正式定粽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品。
最古老的粽子其实是用胡叶和熟米来制成。
胡叶非常醇香,能够驱赶蚊虫。
现在大多数都是用芦苇叶或者竹叶和糯米来制成的粽子。
芦苇叶或者竹叶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芦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解毒。
而粽子的主料糯米更是一味药食同源的食品,可以温暖脾胃、补中益气。
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除此之外,糯米还有收涩作用,对尿频、自汗有非常好的食疗效果。
端午前后,天气日益炎热,身体表面血流增加,胃肠功能就会逐渐的下降,而吃糯米正好可以改善这一问题。
不过老人、小儿、糖尿病患者不可多食。
划龙舟:筋脉畅通
赛龙舟是端午节传统的集体运动项目,是运动养生的绝佳选择。
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
运动养生正是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筋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
端午前后,湿气弥漫,易阻碍人体气机,而致倦怠乏力,此时应适当运动,使气血周流,则阳气布散,方可精神振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