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韬差点就能救出张灵甫,2人只隔一个山头,为何没能冲出去?

蕙言史说 2025-02-18 14:10:25

老蒋方面改变了战略方针,集结约四十五万人,以“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打法,妄图拿下整个山东解放区。

敌人已经来到自家门口,哪怕对方强悍如豺狼,也要上前一决雌雄,让其知难而退。

在这场大规模的军团作战,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孟良崮战役。

这场战役,我军伤亡人数达到了约1.2万人,敌军的伤亡以及被俘虏人数则达到了约3.2万人。

参战双方分别为国民党的王牌军,为国民党王牌部队74师与华东野战军。

据说,在当年的酣战过程中,黄百韬所率领的25军差一点突破防御线,与张灵甫的74师会合。

若是两个部队完成会师,孟良崮之战到底谁胜谁负,殊难预料?

整个山东战场,乃至于全国的战争形势,都会因之而发生变化。

当年的战争形势到底如何?我军又是如何成功地阻击黄百韬军团,避免两军会合一处?

让我们走进历史的现场,去见识一下我军战士当年的英勇与风采。

战场形势

当时我华东野战军的人数约为27万,在军队数量与武器装备等方面,与国民党相比,均不占绝对优势。

且对方已经开始使用飞机对我军驻扎地进行轰炸,陈毅与粟裕两个人详细地分析了山东全局。

认为当前的局势不利于我军与之展开决战,只能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而不应被敌人调动,使得自身疲于奔命。

老蒋也对山东地区势在必得,其派出了自己的嫡系部队,由张灵甫所率领的74师。

这支部队在国民党的战斗力排行榜上位列前茅,张灵甫本人也身经百战,骁勇善战。

但是从1947年的3月份开始,我军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如同在溪边垂钓的老者,鱼饵放下去许久,小鱼倒是不少,就是不见大鱼上来。

为了隐藏我军的主力位置,以备关键时刻发挥大作用,我们一直在耐心的等待。

4月下旬,敌军72师被我军全歼,其余时间又是漫长的等待。

华东野战军如一只随时准备出击的雄鹰,只待猎物一出现,就以稳准狠的方式狠狠地攫住猎物,使得根本没有逃脱的可能性。

由于敌人始终处于观望态度,中央便安排华东野战军向东部转移。

也正是因为这次转移,使得老蒋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其认为我军已经处于疲态,国民党恰好可以以逸待劳,迅速找到其主力部队,与之展开决战,迅速拿下山东。

国民党部队加速前进,当年的5月10日,战机出现。

敌人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来的“稳扎稳打,逐步前行”的打法,对我军起了轻视之心。

这对任何一支部队而言,是一个致命的伤害,战场拼的是性命,一丝一毫的马虎,都可能使整个战局发生惊天逆转。

5月13日上午,孟良崮战役正式打响。

陈老总已经下了命令,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歼灭敌人的计划。

之所以下这个命令,其一是我军已经对张灵甫军团完成了合围之势。

虽然敌人仗着武器装备优越,地形优势以及战斗力彪悍,与我军展开对抗。

但是这个地方由于地势高耸,根本没有足够的饮用水。

没有饮用水,对于军队而言,是一个致命伤。

除非张灵甫有能力速战速决,或者挖出地下水,但是孟良崮地势高,水往低处流,根本挖不出地下水。

也就是说,此时的敌人根本发挥不出原来的优势。

其二,老蒋已经派遣出十个兵团迅速包围上来。

虽然我军已经布置好了阻击战,但是在人数方面与之相差甚远,一旦敌人的十个兵团围攻过来,我军将会被敌人反包围。

敌人的十个兵团距离我们并不远,也就十几公里。

如果是急行军的话,用不了多久就能来到前沿阵地,黄百韬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接到了命令。

其并非老蒋的嫡系部队,为什么在其他兵团磨磨蹭蹭的时候,其愿意挺身而出呢?

支援与阻止

黄百韬,原名黄维,此人出身底层,曾在江苏督军李纯的手下任职。

在任职期间,由于其聪明伶俐,能力突出,故而深得李纯赏识,李纯便把身边的婢女赏给了他。

这位婢女名叫柳碧云,可别小瞧了这位女子。

一个能在大领导身旁伺候的人物,绝对不是什么凡俗之物,其见识与一般人相比,绝对不一样。

黄百韬凭借夫人的关系与运作,在李纯的手下混得顺风顺水。

李纯去世后,其又率领部队投向了张宗昌,乱世之中,总得有一个依靠,单枪匹马最容易遭到攻击。

1928年,眼见着老蒋的势力日渐强大,其又张开双手投进了其怀抱之中。

对于这些半路来投的人,老蒋天生表现出不信任。

毕竟这些人最易见风使舵,一旦自己处于劣势,这些人势必会转换阵营。

最好的办法就是重组手下的军队,而后选择自己的得力干将带领。

其最惯用的方式就是,以重用一个人的名义,安排一个人到陆军军校去学习。

要去当学生,自然就不能再带领部队,其所率领的部队就会被解散重组。

黄百韬将未来押到了老蒋身上,他认为只有跟着他干,才能真正混出一个前途。

进入陆军军校之后,其学习十分刻苦,同时又积极地运作关系。

他听说何应钦十分喜欢文武全才,便拿着自己写的军事论文,请何应钦给指点一二。

何应钦可是国民党的核心成员,在党内地位之高,令许多人望尘莫及。

何应钦

但是看到黄百韬的论文之后,其对黄百韬表现出了极度的喜爱。

在毕业之后,便推荐他到了顾祝同的部队任职。

即使上面有关系,黄百韬也明白,必须先靠自己的能力才能站稳脚跟。

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他处理得如鱼得水,各方面梳理得顺顺当当。

顾祝同不喜欢他都难,便在1944年安排他25军任职军长,即使在这个时候,25军也不是老蒋的嫡系。

但是黄百韬凭借自己的能力,硬生生提高了25军的战斗力。

就连国民党的王牌军听到25军的名号后,都会忍不住竖起一根大拇指。

正是因为这些经历,使得黄百韬认为,只要肯实心付出,党国绝对不会亏待自己。

因此,当其他部队磨磨蹭蹭,不肯上前帮助张灵甫时,只要他在实心做事。

张灵甫依仗着个人能力突出,在国民党向来跋扈。

他看不起那些一遇到战争就畏畏缩缩的将军,认为他们不配称为军人,军人就应该一声令下,不顾生死。

这些话虽然领导喜欢,但是同仁们听来却十分刺耳。

你张灵甫深得校长喜欢,有了军功立刻就能提拔,其他人就不一样了,即使有了军功,也得往后靠一靠。

这也是那些军团一直拖延救援的原因,正是因为国民党内部的矛盾,为我军全歼74师提供了更多的时间。

黄百韬率领的军团则凭借武器的优势,一路长驱直入,直接攻到了天马山,翻过天马山,用不了多久,就能与张灵甫部会合。

当时负责阻止黄百韬是1师的师长廖政国,由于人数与武器方面的巨大差距,1师明显感觉到了力不从心,便打电话向1纵的司令叶飞求救。

叶飞听到廖政国的求救之后,当即表示,自己无法派遣援军,孟良崮战场同样正进行到了关键的时刻。

若是贸然撤下部队,必然会影响进攻的速度,陈老总的命令很简单:最短时间内拿下孟良崮。

廖政国明白了,自己以及战友们哪怕死也死在阻击线上,必须要保证友军拿下孟良崮,能多撑一分是一分。

只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他这么做,伤亡人数正在不断地增多。

就在这个时刻,他发现一个营部队出现在山沟,便赶紧上前求救。

这支部队接到的命令是支援孟良崮,而不是天马山。

廖政国用简单几句话分析了战场的形势,营长意识到这个阵地的重要,当即命令手下投入战斗。

虽然一个营的人数不算多,但是敌人同样是强弩之末,面对我军的以逸待劳,吃了不少苦头。

不久之后,孟良崮战斗结束,我军集中取得大胜,敌人的反围攻计划失败。

接下来,面临的将是被我军消灭的命运。

0 阅读:636
蕙言史说

蕙言史说

揭开历史迷雾,诉说天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