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患上糖尿病,医生提醒:尽量少碰4种“发物”,血糖会慢慢降

韩玄来看趣事 2025-04-18 20:26:5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街头巷尾的早点摊前,总能看见几位年迈者拎着保温杯,或坐或立,嘴里咕哝着“血糖又高了,菜都不敢吃了”。

阳春三月的阳光洒在他们斑白的鬓角上,映出一丝略显无奈的笑容。糖尿病,这个“沉默的杀手”,在他们的生活里如影随形,似一把悬在心头的利剑,一不留神就会扎进身体深处。

可糖尿病这事儿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它不像感冒那样来得快去得快,也不像骨折那样一目了然。

它像是潜伏在生活缝隙里的灰尘,不注意时悄然积聚,一旦爆发,往往已是“病入膏肓”。尤其是年纪大的群体,随着代谢能力下降、胰岛功能逐渐退化,血糖控制更加棘手。

而生活中一些看似“无害”的食物,却可能是血糖升高的“帮凶”,特别是那几类被称作“发物”的食材。

“发物”一词,来源于中医,指的是那些容易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的食物。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有些“发物”不仅影响血糖控制,还可能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作用机制。

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也在这一传统认知基础上,试图用现代医学语言揭示其中的奥秘。

以美国哈佛医学院与中国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发表的一项研究为例,研究人员对超过12年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高蛋白、高脂肪、高嘌呤的食物摄入与空腹血糖不稳定密切相关,而这些特征恰恰是多数“发物”的共性。

那么,哪几类“发物”是糖尿病老人应尽量避开的“雷区”?为什么它们对血糖有如此大的影响?又有哪些科学、有效的替代方案,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不至于让血糖飙升?这才是广大老百姓最关心的事。

第一种“发物”:牛羊肉等高脂红肉

牛肉、羊肉在中国传统饮食中常被视为“补品”,冬天涮锅、夏天烧烤,样样都少不了它们。

然而,研究发现,这类红肉脂肪含量高,其中饱和脂肪酸比例偏高,会增加体内胰岛素抵抗,加剧血糖波动。尤其对年纪大、肝肾功能减退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类食物更容易造成代谢负担。

英国《糖尿病护理》杂志刊登的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表明,每天摄入超过80克红肉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升高0.3%,且空腹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

替代建议:可以选择豆制品、鱼类或鸡胸肉等白肉代替红肉,这些蛋白质来源饱和脂肪含量低,更适合控制血糖。

同时,部分沿海地区如福建、广东的老年群体偏爱蒸鱼、炖豆腐等烹饪方式,不仅减少了油脂摄入,也能保留食材原味,利于血糖稳定。

第二种“发物”:海鲜类——虾、蟹、贝类

“秋风起,蟹脚痒”,但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螃蟹虾蟹虽香,却是“糖友”的隐患。这类海鲜含有较高的胆固醇和嘌呤,会引起炎症反应,从而干扰胰岛功能。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团队在2023年发布的一项临床观察指出,连续食用高嘌呤类海鲜一周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平均上升约0.5 mmol/L,部分患者还出现了糖尿病合并痛风的症状。

替代建议:尝试用富含Ω-3脂肪酸的小鱼干、深海鱼,如三文鱼、鲭鱼,作为蛋白质补充来源,不仅对心血管有益,还可降低炎症反应。

东北一带的老人常用鲅鱼炖豆腐、炖酸菜,不失为一道既健康又地道的佳肴。

第三种“发物”:香菇、木耳等菌类中加工制品

乍看之下,香菇、木耳应该是健康食品,确实如此。但不少糖尿病老人爱吃的“香菇肉酱”、“木耳炒腊肉”这类加工类做法,往往背后藏着高盐、高糖、高油的“三高陷阱”。

美国匹兹堡大学与中国第三军医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在2024年的糖尿病管理会议上指出,加工菌类制品中添加的防腐剂、香精等化学成分,会加重肝肾负担,间接影响糖代谢稳定性。

替代建议:不妨尝试清蒸香菇、凉拌木耳等低油盐做法,既能保留膳食纤维的好处,又避免了加工带来的风险。四川地区的“蒜泥木耳”,只要控制好盐分和油量,便是极佳的凉拌菜选择。

第四种“发物”:韭菜、芥末、辣椒等辛辣刺激类调味料

“无辣不欢”是很多南方地区特别是湖南、四川一带老年人饮食习惯的真实写照。但辛辣刺激类调味料对胰腺、胃肠道都会产生较大刺激,尤其在高血糖状态下,更容易诱发胃炎、胰腺炎等并发症。

据北京协和医院2022年发布的一项老年糖尿病饮食行为研究显示,长期食用辛辣调味料的糖尿病老人,其餐后血糖平均高出未食用者约1.2 mmol/L,且胰岛素敏感性显著下降。

替代建议:可以尝试用葱姜蒜等温性调味替代,适量即可提鲜不刺激。北方如河北、山西一带的“蒜泥拌茄子”、“葱花炖豆腐”既符合口味,又相对温和,对血糖不构成过大干扰。

倘若将糖尿病的管理比作织布,那饮食便是那根主线。线若断,布便散。老年人要想把血糖稳稳地“织”成一幅健康的画卷,除了管好嘴,更要懂得选对食材、选对做法。

不少老年人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怕得病不吃肉,怕升糖只吃菜”,殊不知过度限制也会造成营养不良,反而让血糖更难控制。

世界卫生组织营养指南曾明确提出,糖尿病患者每日蛋白摄入不应低于0.8克每公斤体重,关键在于蛋白质的质量与脂肪的搭配。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国台湾地区尝试将“地中海饮食”本土化,结合东方饮食习惯,推出“绿地中海饮食法”。

用橄榄油代替动物油,多食蔬果全谷杂粮,辅以豆类与鱼类蛋白,研究显示可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已有超过3000位老年糖尿病患者从中获益。

当然,饮食之外,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重要。适度运动、规律作息、情绪管理,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建议,却是糖尿病管理中最为坚实的基石。

四川有句老话:“饭要趁热吃,事要趁早做。”血糖这件事,也是一样。趁着还未糟糕到无法回头的时候,掌握科学的饮食习惯,远离那些“发物”的诱惑,为余生的健康打下稳固基础。毕竟,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掉以轻心。只要用心,每一口吃进去的食物,都是走向康健的垫脚石。

参考文献:

[1]倪朝晖, 张蕾, 王晶, 等. 红肉摄入与老年糖尿病人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关系研究[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8): 721-726.

[2]刘晓云, 王立群, 石磊. 海鲜摄入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J]. 营养学报, 2024, 46(2): 134-139.

[3]王雪, 胡蓉, 刘玉平. 辛辣饮食与糖尿病老年患者胰岛功能关系的分析[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2, 20(11): 67-71.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1 阅读:20
韩玄来看趣事

韩玄来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