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一阵风吹过,街边的油条摊飘来诱人的香气,老王刚咬上一口,肚子却“咕噜”一声作响。
他皱起眉头,又不是饿了,怎么肚子总是鼓鼓的、胀胀的?再过一会儿,屁声连连,不禁让人尴尬地四下张望。
“放屁多、肚子胀”,虽不是大病,却常常让人坐立难安、尴尬无比。

不少人觉得这是小毛病,不当回事,但背后的原因若不理清,可能会让原本轻微的不适演变为慢性肠胃病,甚至掩盖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清华大学医学院在2023年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人中有超过40%的人群在不同阶段出现过功能性腹胀和频繁排气的症状。而其中,30%的人对此症状习以为常,未做任何干预。
然而,频繁放屁并非“放空就好”,它可能是身体在用最朴素的方式“求救”。
肚子鼓鼓的,屁却止不住?这些原因你是否忽视了“屁多”不是“气多”,而是“气乱走”。

在中医的说法里,五脏六腑皆有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病生。而在现代医学中,“腹胀”与“放屁”则是肠道内气体积聚或排放异常的表现。
其形成原因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饮食习惯问题。长期吃得快、咀嚼不充分、偏爱豆类、洋葱、甜食和碳酸饮料的人,容易吞入大量空气或摄入难以消化的糖类。
这些糖类进入肠道后成为细菌的“盛宴”,发酵产生甲烷、氢气等气体,造成腹胀和频繁排气。
二是肠道菌群失衡。正常人肠道中寄居着上千亿的细菌,这些“微生物居民”维持着消化平衡。

一旦因滥用抗生素、长期便秘或压力大等原因打破菌群平衡,气体生成的速度就会加快,排气量也随之增加。
三是胃肠动力减弱。
尤其是老年人、久坐不动者或胃肠功能本就偏弱的人群,肠道蠕动慢,气体难以及时排出,滞留在体内,就如同“锅里烧水,盖子没开”,自然胀气难耐。
四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如肠易激综合征(IBS)、乳糖不耐症、胆囊炎、胰腺炎,甚至结肠癌早期,都可能表现为频繁腹胀和放屁。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的一项临床观察指出,约有12%的肠癌患者在初期唯一的症状就是“胀气与排气增加”。

五是心理因素暗中作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在2022年的研究中发现,长期焦虑、抑郁的人群中,有超过50%的人出现功能性胃肠症状。
情绪对肠道的影响远超想象,被称为“第二大脑”的肠道,对压力格外敏感。
胀气非小事,4种方法科学调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光靠“忍一忍”是不行的。
下面这四个方法,既有科学依据,也贴近中国百姓的生活习惯,适合不同年龄层和地区人群操作。
调整饮食结构,吃得聪明才不“气冲斗牛”福建中医药大学的一项临床研究指出,减少发酵性低聚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类(FODMAPs)摄入,可有效缓解腹胀和肠道不适。这类食物包括豆类、洋葱、大蒜、苹果、牛奶等。

建议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米饭、山药、小米粥都是不错的选择。
南方人群可多用姜、陈皮煮水,帮助理气。北方地区则可多摄入白菜、萝卜等“下气消食”的食材。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民间智慧源远流长,也被现代医学逐步印证其合理性。
动起来,肠子才有力“排兵布阵”清华大学医学院与美国哈佛大学的联合研究曾指出,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太极、八段锦等,每天30分钟,连续12周,可明显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腹胀和排气频率。

中老年人建议晨起做做“揉腹操”,顺时针按摩腹部,有助于气体排出。
年轻人则可以在饭后半小时练习瑜伽中的“排气式”(Pawanmuktasana),效果显著。
好菌养起来,坏菌自然无处藏身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在202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补充含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的益生菌制剂,可显著改善肠道菌群失衡问题。
但市面上的益生菌产品鱼龙混杂,建议选择正规厂家、配比科学的复合型益生菌,并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对于南方喜酸食的家庭,自制酸奶或泡菜是不错的选择;而北方人可选择老北京酸奶或发面食物,如馒头、面饼等,天然含有乳酸菌,也有助于平衡肠道菌群。
别让情绪“堵”住肚子有人一紧张就腹胀,有人烦心事多就便秘,这并不是“装的”,而是肠道对情绪的真实反应。
法国巴黎第五大学的一篇心理-肠道交互研究指出,焦虑情绪可显著降低肠道蠕动速度,使气体滞留,造成腹胀。
建议日常生活中培养减压方式:如练习腹式呼吸、冥想、书法、园艺等。

特别是中老年人,不妨每天上午晒晒太阳,做做太极,保持情绪平和,是对肠道最好的“按摩”。
胀气虽小,细节里藏着健康的分水岭腹胀不是病,却可能是病的“前奏”。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一项研究曾指出,连续腹胀超过两周,如果伴随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更严重的器质性病变。
而在中国农村,也流传着一句老话:“屁多不是福,肚胀才是祸。

”看似玩笑,却道出了老百姓对身体异样的朴素认知。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因觉得“放屁丢人”,而选择憋着不排,殊不知这反而加重了腹压,长期下来可能引发痔疮、肠炎等疾病。
“气不出,病进门”,是医学与生活经验的交汇智慧。
科学与民俗的默契合作,才是调理之道肠道健康之路,不在于一朝一夕的猛药猛治,而在于日积月累的细心呵护。
无论是通过现代医学的精准指导,还是汲取传统饮食和养生方法的智慧,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调理路径。

从北京到昆明,从哈尔滨到厦门,气候、饮食、作息各不相同,每个人的肠道习惯也千差万别。科学的治疗方法应当“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但无论身处何地,少吃多餐、细嚼慢咽、规律作息、保持心情舒畅,都是对抗“胀气”最基础也最有效的策略。
一位法国胃肠学家的话或许说得最妙:“一个人的健康,不在于他吃了多少食物,而在于肠道处理了多少信息。
”这信息,既指饮食中的营养,也包含情绪、作息、环境等种种信号——肠道,正悄悄记录着人生的点点滴滴。

如此看来,屁虽小,气却大,莫让小小胀气遮蔽了健康之路的风景。
腹胀放屁频繁,治之有道,调之有法,细水长流,方得安康。
参考文献:
[1]李红,陈思宇,王娟. 功能性腹胀患者饮食干预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 27(10):112-115.[2]王伟,刘海燕. 益生菌对肠道菌群及胃肠功能的影响[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2, 34(3): 45-49.[3]周婷,韩璐. 情绪与肠道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3, 37(5): 302-306.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