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增加,和爱吃鱼肉有关?医生:吃鱼多注意3点癌症会远离

韩玄来看趣事 2025-04-21 21:32:4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一江春水向东流,流不尽的是人间烟火,也洗刷不掉百姓餐桌上的那一口鲜香。鱼,作为中国千家万户饭桌上的常客,自古便有“无鱼不成席”的说法。

南方人尤爱清蒸鲈鱼,北方人则偏好红烧鲤鱼,一碗鱼汤更是被视为滋补圣品。然而,近些年一则新闻悄然引发关注:中国癌症发病率持续攀升,有研究竟将目光投向了国人钟爱的鱼肉。

这不禁让人心头一紧:那一筷子鱼,是美味,还是隐患?

鱼肉与癌症:流言与真相之间的较量

鱼肉,素来被视为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中国营养学会的饮食指南也多次推荐每周应摄入适量鱼类,尤其对老年人和儿童,有益脑力、强健体质。

然而,2022年发表在《自然·通讯》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却掀起了波澜。该研究由美国布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导,分析了近40万人长达15年的饮食与健康数据,结果显示:长期摄入过量鱼肉,尤其是油炸鱼类,与黑色素瘤等癌症的发病风险存在一定联系。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研究人员指出,鱼体内可能积累的重金属污染物(如汞、砷),以及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如杂环胺、苯并芘),才是潜藏在美味背后的“幕后黑手”。尤其是对那些喜欢吃烤鱼、油炸鱼的食客来说,这一警钟敲得不能更及时。

鱼肉不是“癌源”,但吃法决定风险

鱼肉本身并非引发癌症的“罪魁祸首”。相反,很多研究早已证实,深海鱼类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DHA、EPA,具有抗炎、保护心脑血管、调节免疫的作用,甚至在某些癌症的干预治疗中扮演积极角色。问题的关键,往往在于“吃”的方式。

有句老话说得好:“吃药不忌口,跑断医生腿。”吃鱼若不讲究方法,不仅浪费了营养,还可能给身体添堵。医生由此总结出三点关键建议,帮助人们在享受鱼鲜的同时,避开健康的“地雷区”。

第一点:选鱼如选人,避开污染重的水产

市场上鱼类五花八门,有海水鱼、淡水鱼、养殖鱼、野生鱼。鱼的来源决定了其体内可能含有的污染物水平。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某些养殖鱼由于饲料添加剂使用不规范,体内可能残留抗生素与重金属。尤其是工业区附近水域捕捞的鱼类,体内汞、镉含量容易超标。

建议消费者优先选择深海冷水鱼(如三文鱼、鳕鱼、金枪鱼)作为日常补充,其体内DHA含量丰富,污染相对较低。但也要注意,大型深海鱼(如旗鱼、鲨鱼)因食物链顶端特性,汞含量可能更高,孕妇和儿童应尽量避免。

中国北方人可选择黄河鲤鱼、草鱼等水质较好地区的淡水鱼,南方沿海居民可多食用本地捕捞的带鱼、鲈鱼等中小型鱼类,减少污染风险。

第二点:烹调方式影响健康,少油炸多清蒸

“鱼要好吃就得炸!”这是不少食客的心声。然而,医学研究早已揭示:高温油炸会使鱼肉中的蛋白质变性,并生成致癌物质,如杂环胺和多环芳香烃。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对DNA造成破坏,长此以往,埋下罹患癌症的隐患。

相较之下,清蒸、煮汤、炖煮等方式不仅保留鱼肉营养,还能最大程度减少有害物质的生成。尤其是清蒸鲈鱼、鲫鱼豆腐汤、醋溜带鱼,既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健康理念。

中国营养学会也特别提醒,每日摄入鱼类应控制在100克左右,老年人和儿童可适当减少至50克-80克,以免摄入过量蛋白质加重肾脏负担。

第三点:吃鱼要搭配,均衡饮食少不了

鱼虽好,却不能“一鱼走天下”。20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一项饮食结构研究发现:长期偏食或单一食材摄入过多,会打破肠道菌群平衡,削弱人体抗癌能力。因此,吃鱼也要讲究“搭配”,做到荤素合理组合。

建议每顿饭中,鱼类搭配绿叶蔬菜(如芥蓝、菠菜、油麦菜),可增加纤维素摄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致癌物停留时间;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材(如青椒、西红柿),则有助于抗氧化防癌;而豆制品、全谷类的加入,也能提供植物蛋白和多种微量元素,全面提升饮食质量。

对于北方高盐饮食地区(如东北、内蒙古),还应特别注意减少酱制、腌制鱼类摄入,如咸鱼、酱鱼等,因其含有较高亚硝酸盐,长期食用与胃癌发病率密切相关。

科学研究:吃鱼与癌症之间的“灰色关联”

除了前述布朗大学的研究,国内外也有多项研究对鱼肉摄入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做出探讨。

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复旦大学联合发布的一项针对华东地区居民的调查显示:高频率摄入烧烤类鱼制品的人群,其食管癌、胃癌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约38%。

而在日本,厚生劳动省与东京大学联合完成的一项长达20年的流行病学研究则指出:适量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有助于降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这说明,关键不在于吃不吃鱼,而在于吃什么鱼、怎么吃、吃多少。

生活中的“鱼”之道:重口难调,健康为先

中国有句俗话叫“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在健康面前,“吃”也要讲究章法。尤其是面对癌症这一“慢性杀手”,靠一时口腹之欲换来的快感,若酿成长久苦果,实在得不偿失。

每一位热爱生活的人,都应在餐桌上学会取舍。鱼再鲜,也要吃得有度;菜再香,也要搭配到位。尤其是中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慢性病患者,更要在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下,合理安排每一口饭菜。

结语:吃鱼这件事,讲究的是“度”与“道”

“水至清则无鱼”,而饮食过“清”也未必健康。鱼肉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可取代。但在新时代的健康理念下,人们更应学会科学吃鱼、理性吃鱼,用知识武装味蕾,用健康守护生活。

饮食无小事,一箸一碗之间,藏着的是身体的命运。癌症并非一朝一夕的病变,而是岁月与习惯共同写下的伏笔。与其等病来如山倒,不如从吃鱼这件小事做起,让健康从餐桌开始,步步生“莲”。

参考文献:

[1]王旭东,张璐,陈丽芬,等. 中国居民鱼类摄入与癌症风险研究综述[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5):489-495.

[2]吴志刚,梁慧,高维,等. 烹饪方式对鱼类致癌物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 食品科学,2022,43(19):112-118.

[3]赵慧敏,李佳宁,刘晨. 深海鱼类摄入与癌症预防的流行病学证据[J]. 营养学报,2024,46(2):108-116.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5 阅读:1813
韩玄来看趣事

韩玄来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