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人并不是特别“爱吃饭”的民族,很多人一天只吃两顿,甚至有意控制主食摄入。
而他们整体的健康水平却令世界瞩目:肥胖率远低于多数发达国家,平均寿命长,而且癌症的发病率也相对较低。
这个现象背后的“秘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

韩国人虽然饮食文化丰富,但他们的日常饮食其实非常“清淡”。比如泡菜,虽然味道浓郁,但热量低、脂肪含量少,而且富含乳酸菌。乳酸菌能改善肠道菌群,帮助消化,减少肠道炎症,是胃肠道的“天然保护伞”。
他们的配菜也是以蔬菜为主,烹饪方式上偏爱水煮、炖煮,而不是油炸。主食的量并不多,很多人甚至习惯不吃晚饭,仅靠早餐和中餐维持一天的热量。

更关键的是,韩国人对加工食品的警惕程度非常高。和其他国家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零食相比,韩国超市的货架上更多的是低糖、低盐、低脂的产品。
这种饮食习惯控制了体重,也减少了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等代谢疾病的发生,从而间接降低了癌症的风险。

韩国人在饮食上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节制意识”。这并不只是健康理念的产物,而是一种文化延续。
“饭吃七分饱”是很多韩国家庭从小灌输的理念。他们认为吃太饱会让人精神懒散、肠胃负担过重,久而久之会影响身体的运作。
从社会层面来看,韩国的教育体系和职场文化都强调自律。连吃饭这件事,也讲究控制和节制。这种文化上的自律,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习惯。
我们常说“病从口入”,其实很多慢性病,尤其是结肠癌、胰腺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都和过量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密切相关。韩国人的节制饮食,从源头上切断了这一连锁反应。

很多人以为泡菜不过是发酵的辣白菜,但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食品。
泡菜是活的。它富含大量的乳酸菌,尤其是植物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它们能在肠道中与有害菌竞争,抑制致癌物的形成,增强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

泡菜中的大蒜、生姜、辣椒,都是具有抗氧化功效的天然食材。辣椒中的辣椒素能促进新陈代谢,抑制肿瘤细胞增生;大蒜含有硫化物,这是一种被证实具有抗癌作用的植物化学物。
虽然泡菜含有较多盐分,但现代韩国人已经开始减少盐的使用,更多借助低钠发酵技术,既保留风味又减轻健康负担。
同样是“腌菜”,韩国的泡菜和我们日常的咸菜、酱菜在营养结构上有天壤之别。

韩国人非常注重体型管理,尤其女性。从学生时代开始,控制体重就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但这种“瘦身”并不完全是为了外表,更是一种健康意识的体现。研究发现,体脂率每增加5%,某些癌症的风险可上升20%以上,特别是乳腺癌、结肠癌、肝癌等。

韩国人对“胖”有天然的警惕。他们的三餐结构、零食选择、运动频率,甚至是外卖的点单方式,都围绕着“低热量、低糖分”的原则展开。
而这种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的健康管理,让他们的代谢指标整体处于较优状态——血糖、血脂、血压都更容易维持在合理范围,癌细胞也因此更难“有机可乘”。

相比中国人“有病才去医院”的观念,韩国人更注重“防患于未然”。
孩子从小学起就接受健康教育,包括饮食、运动、心理调节等方面的知识。成年后,韩国的全民健康体检制度非常完善,体检免费,而且项目细致,涵盖了各类癌症的早筛。


大肠镜检查在韩国是非常普及的中老年筛查项目。通过提前发现息肉、微小病灶,能大幅度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
更值得一提的是,韩国政府对癌症筛查、疫苗接种给予了极大支持。例如宫颈癌疫苗的普及率在亚洲居于前列,这直接导致了宫颈癌发病率的显著下降。
在医学上,癌症最怕的不是“治不好”,而是“发现太晚”。韩国人对健康的前置管理,恰恰是他们癌症率低的重要原因。

韩国社会的竞争压力确实不小,学生要考大学,职场人要拼升职,但他们非常重视心理的“自我修复”。
比如冥想、森林浴、温泉疗养这些活动,在韩国非常流行。很多人周末专门去山里“静坐”,或者泡温泉放松身体。心理咨询在韩国也是大众接受度很高的一项服务。

压力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长期精神压抑、焦虑,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细胞修复能力下降,增加癌变的几率。
而韩国人这种“自我排压”的方式,虽然看起来和健康没有直接关系,但其实却在悄无声息地帮助他们抵御了很多疾病的侵袭。

韩国人的健康秘诀,并不是靠昂贵的营养品或先进的医疗,而是日复一日的生活方式积累起来的结果。
他们吃得不多,却吃得讲究;生活节奏快,但懂得自我调节;医疗资源好,更懂得提前预防。
我们不必完全照搬韩国的生活方式,但在“吃得少一点,吃得清一点,动得多一点,查得早一点”这些方面,确实值得我们去反思和借鉴。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0》.国家癌症中心.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生活方式与慢性病防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