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吃抗凝药2年,突发脑梗住院!医生叹息:5个错误不要犯

纵横知识 2025-04-12 20:04:35

40多岁的李大叔,吃了两年抗凝药,觉得身体没啥大问题,就开始自己“调整”药量,甚至有时候干脆停药。

他以为药吃多对身体不好,也没怎么跟医生沟通。结果,一天早上起床时突然说话不清、右手无力,被紧急送进医院,诊断是脑梗死。

医生望着CT片子,忍不住叹了口气:“又是一个没把抗凝药当回事的。”

这不是个例,而是我们在临床中常常遇到的真实场景。很多人以为抗凝药只是“稀释血液”的,其实它关系到命!脑梗,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脑中风”,在中国每年造成超过200万人死亡。

当它跟抗凝药物管理不当撞上,往往就是一场悲剧。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话题:为什么长期吃抗凝药,还可能会得脑梗?我们又该避免哪些常见错误?

抗凝药不是“万能伞”,更不是“保命符”

很多人听说某某得了房颤、心梗、腿部静脉栓塞,就要终身吃抗凝药,像华法林、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这些。

于是他们就把抗凝药当成了“护身符”:吃上就放心了。

但问题是,抗凝药的作用是防止血栓形成,不是溶解已经存在的血栓。更重要的是,它的效果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饮食、其他药物、身体状况甚至季节变化。

尤其是老牌抗凝药华法林,对维生素K摄入非常敏感,今天你多吃点菠菜,明天它的效果就可能打折。

李大叔就是这样,自己“感觉还行”,就擅自停药,结果本该被“管住”的血栓悄悄形成,最终堵住了脑血管。

脑梗,不只是老年人的“专属病”

我们很多人对脑梗有个刻板印象:那是七八十岁老人才会得的事。

最近10年,中国年轻人中风的比例正在快速上升。

2022年《中国卒中预防报告》指出,35岁以下人群的脑卒中发病率增加了近一倍。

为什么?压力大、熬夜多、抽烟喝酒、饮食油腻、久坐不动……这些都是脑梗的“幕后黑手”。

更令人警觉的是,很多人根本没有早期症状,突然就中风了。脑梗初期的表现可能只是一只手发麻、嘴角歪斜、说话含糊,甚至只是“感觉有点头晕”。

很多人以为是低血糖、疲劳,结果错过了黄金救治时间。

5个容易被忽视的致命错误

医生总结了几个常见且危险的“误区”,很多人中招不自知。

第一,自己停药或换药。

抗凝药不是“想吃就吃,想停就停”。尤其是像华法林这样的药,它的“窗户期”很窄,剂量控制稍有不当,要么血液太稀容易出血,要么稠了又容易堵。

停药前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随意减量或换成别的药。

第二,吃药不规律,忽略监测。

抗凝药的效果不是恒定的,尤其是华法林,需要定期做INR(国际标准化比值)检查,来判断血液的“稀释度”。

不查就像闭着眼开车,出了事才知道方向错了。

第三,饮食不注意,吃了“抗药食物”。

很多人不知道,菠菜、芹菜、动物肝脏、绿茶这些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会降低抗凝药的作用。

如果你今天吃了大碗菠菜汤,明天的药效可能就打折。

第四,合并用药不报备,药物相互作用。

感冒了随便吃点感冒药、头疼吃布洛芬,这些看似无害的举动,其实可能大大增强或削弱抗凝药的效果。

有些药会让血液变得更稀,增加出血风险,严重的甚至会引发脑出血。

第五,对早期中风症状没警觉。

我们太习惯“扛一扛就过去了”。

但当你发现一侧肢体发麻、说话不清楚、嘴角歪斜、走路不稳、突发剧烈头痛,哪怕只持续几分钟,也要立刻到医院!这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中风的“预告片”。

科学研究早已警告:不规范用药,后果极惨

在《柳叶刀》发布的一项中国卒中研究中指出,超过40%的脑梗患者在发病前有明显的高风险因素,比如房颤、长期久坐、三高等,却未规范接受抗凝治疗。

这说明什么?不是医学手段不够,而是我们自己没配合好。

2023年一项发表于《中华神经科杂志》的多中心研究也发现,规范的抗凝治疗可使因房颤导致的脑卒中风险下降约65%。这不是小数据,而是实打实的生存几率!

吃药不是“听天由命”,而是主动掌控健康

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但对于某些人来说,生命更在于“按时吃药”。

长期吃抗凝药的人,生活中确实要注意很多细节,但这并不是负担,而是主动掌控健康的方式。

你可以在手机上设置“吃药提醒”,也可以每周一次固定做血液监测。

吃饭前想一想今天有没有吃绿叶菜,和医生保持沟通,把吃药当成跟身体“打配合”。

更重要的是,不要把“吃药”看成耻辱或软弱,而是你对生命的尊重。

写在最后: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李大叔醒来后,后悔地说:“我以为没事了,就不当回事了。”

医生拍拍他的肩膀说:“你不是一个人,大多数人都这样。”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抗凝药不是终点,而是你对抗血栓的起点。

只要你愿意了解它、配合它、尊重它,它也会保护你不被血栓缠身。

脑梗不是突如其来的“意外”,而是早就潜伏在你生活细节里的“必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防控报告202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房颤卒中预防指南(2020年版).中华神经科杂志,2020,53(7):481–496.

杨弋等.抗凝治疗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10):900-905.

0 阅读:13
纵横知识

纵横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