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去年底的最新数据,中国十强地级市依次为苏州市、佛山市、无锡市、东莞市、温州市、南通市、常州市、金华市、绍兴市、嘉兴市。
江苏入围了苏州、无锡、南通、常州,占据了存款十强中的四席,展现出雄厚的经济实力。
苏州以5.4万亿元存款稳居榜首,但1.1%的增速在十强中垫底,这与其庞大的制造业体量密不可分。
2023年苏州工业总产值达4.4万亿元,占江苏全省的1/4,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产业贡献超60%的产值。不过,传统制造业利润率下滑导致企业资金留存减少,叠加外资企业产能外迁,存款增长乏力。
无锡的情况稍好,6.2%的增速背后是半导体产业的崛起。2023年无锡集成电路产值突破2000亿元,占全国12%,华虹半导体、SK海力士等企业扩产带动资金流入。但南通(4.7%增速)和常州(5.1%增速)仍面临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南通依赖建筑业(占GDP 18%),常州新能源汽车虽增长快(理想汽车常州基地年产50万辆),但电池等上游环节利润薄,资金沉淀能力有限。
浙江同样入围了温州、金华、绍兴、嘉兴四市,存款总额虽不及江苏四市,但增长逻辑更依赖民营经济的毛细血管。
温州2.27万亿元存款中,居民储蓄占比达58%,远超苏州的42%,这与其“家家办厂、户户经商”的传统密切相关。

2023年温州个体工商户超130万户,平均每6人就有1个老板,低压电器、鞋革等产业贡献了70%的就业。但问题同样尖锐,温州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率仅4.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量资金沉淀在民间借贷而非实体投资。
金华(6.4%增速)和绍兴(3.3%增速)则呈现两极分化,金华依托义乌小商品市场,跨境电商出口额连年增长20%,带动存款增加。而绍兴纺织业受环保限产冲击,2023年印染企业关停30家,导致部分资金外流。嘉兴作为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4.2%的增速看似平淡,但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未来或成增长新引擎。
江苏地级市的存款格局,折射出“苏南模式”的升级困境。《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提出“531”产业链计划,要求苏州、无锡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五大先进集群,但传统制造业转型缓慢,导致资金效率偏低。例如,苏州工业园区2023年研发投入占比仅2.8%,低于杭州的4.5%。
反观浙江,《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为地级市注入动力,通过“放水养鱼”激活草根经济,温州推行“无还本续贷”覆盖小微企业超10万家,绍兴设立100亿元纺织业转型基金。但政策红利分配不均,嘉兴因毗邻上海获得长三角一体化专项资金倾斜,而丽水、衢州等山区地市仍面临“存款外流”压力。
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未来苏浙地级市或从竞争转向协同,例如南通与嘉兴共建跨江融合示范区,苏州与绍兴联合攻关芯片材料技术。若这些探索成功,存款榜单上的数字将不只是财富存量,更是创新增量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