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做梦都想不到,让心腹之臣去查贪污,居然催生了更大的贪污犯

真益谈谈历史 2024-11-09 01:32:03

大清乾隆四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北京,紫禁城,养心殿。

乾隆命领班军机大臣,兵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领班军机大臣阿桂与李侍尧二人立即赶到养心殿听用,64岁的阿桂与31岁的李侍尧对此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二人在值班太监的引领下来到养心殿等候,虽然此时的阿桂极为厌恶李侍尧,但在乾隆面前还得展现团结。

在阿桂面前,李侍尧表现的甚是恭谦与客气,由于乾隆还没有到,李侍尧就问阿桂:“皇上找你我二人有啥事情”。阿桂对此也是一无所知,就在二人低声闲聊的时候,乾隆面带怒色走进养心殿,待二人见礼之后,直接告诉二人,命二人秘密调查甘肃布政使王廷赞贪污案,为此还特旨赏李侍尧三品顶戴,之所以如此,因为此时的李侍尧还是一介平,他是因贪污被判为斩监候的罪犯。乾隆让在押贪污犯调查贪污犯,颇有以毒攻毒的意思。

这李侍尧可不是一般人,是二等伯爵李永芳四世孙,李永芳原为明军游击,万历四十六年投降努尔哈赤,是明朝第一位投降后金的边将,努尔哈赤为了起到千金买马骨的效应,对李永芳甚厚,当即被授为三等副将,并娶了努尔哈赤的孙女,贝勒阿巴泰之女,再授三等总兵官,因此上来说,李永芳算是给老李家领了一张长期票。

等到了李侍尧这一辈更不得了,李侍尧此人能力极为出色,老爹李元亮是户部尚书,李侍尧不是科举出身,以荫生授印务章京,后从武职,历任热河副都统、工部侍郎、广州将军、两广总督等职。乾隆四十二年,李侍尧任云贵总督,处理征缅战后事宜,对缅甸采取经济制裁,全面封关,迫使缅方交还战争期间俘获的清军官员,并将缉拿的缅甸间谍抓获送往京师。可以说,李侍尧绝对是一个能力出色的封疆大吏。

李侍尧虽然本事不小,但他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银子,在大清国贪污不算事,但贪到像李侍尧这样尽人皆知的地步的,却是一个都没有,就在去年,御史弹劾李侍尧贪纵营私的罪状,乾隆帝命户部尚书和珅审理此案,李侍尧对于贪腐表示承认,乾隆将李侍尧一撸到底,夺取爵位并授给其弟李奉尧。大学士九卿商议李侍尧的罪状,改为斩立决,乾隆念其有功改为斩监侯(死缓)。

而现在,乾隆让一个贪污犯去查另一个贪污犯,这在阿桂看来实在是难以理解,实际上就是乾隆这么干原因就是为李侍尧脱罪,给他找一个立功的机会。而被审查的王廷赞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人算是乾隆一手提拔起来的干部。

王廷赞也不是科举出身,他吏员出身,由于出身低微,所以为官谨慎,尽职尽责,就此受到上司器重,才被引荐为官。王廷赞能力颇为出色,在甘肃为官三十多年,一步步从县、州、道的行政长官,至乾隆四十二年终于做到甘肃布政使。到了乾隆四十五年,66岁的王廷赞上表辞官,但被乾隆拒绝,就在这个时候,一桩震动全国,牵涉甘肃全省二百多名官员的冒赈浮销贪污大案被揭发了,王廷赞成了这一大案的主犯。

起因是在几天前,乾隆要平定甘肃的回民叛乱,王廷赞主动上折子,愿捐四万两银子作为军饷,这本是王廷赞拍乾隆马屁的邀宠之举,但不想让乾隆警觉起来,在乾隆看来,王廷赞只是一个从二品的布政使,一年俸禄加上“养廉银”也就是5千两,不吃不喝十年也不过五万两银子,而现在王廷赞一口能一下拿出四万两银子,好大的手笔。

乾隆这个时候想起,王廷赞的前任,前甘肃布政使、现任浙江巡抚的王亶望,去年在建设浙江海塘工程时,一下捐了五十万两银子。作为六边形皇帝的乾隆心里也就明白了,这二位大概都是贪污犯。

但让乾隆疑惑的是,王廷赞与王亶望在甘肃干了好些年,官声民望都不低,也没有御史弹劾,乾隆隐隐感觉,甘肃很有可能出现了大问题,官员贪污有可能是窝案,大案,于是,乾隆才决心以王廷赞为突破口,来揭开甘肃贪腐大案,为此还特意让贪污犯李侍尧去查贪污犯,这也算是以毒攻毒吧。

阿桂不愧是乾隆首席军机大臣,最倚重的心腹之臣。仅十多天,阿桂的初步调查结果就出来了,阿桂给乾隆的第一份奏报内容经调查如下:

甘肃巡抚衙门在“捐监”问题上出现了很不正常的现象。依据大清康熙朝的规定,只要有人愿意向官府捐献一定数额的粮食,就可以获得“监生”的头衔,从而获得参加乡试和被推荐做官的资格。在这种情况下,有钱有势的人家先利用“捐监”的机会获得监生身份,再用行贿的手段在乡试中中举,或者获得推荐,出任官职,大大挤占了通过正常科举途径中举的士子们的上升通道。

实际上自乾隆上台之后,一度废止了捐监”。但陕甘总督勒尔谨上折子叫苦,说甘肃地瘠民穷,连年干旱,官府的仓库已经没有赈灾的粮食,万一发生灾荒,到时候怕是要饿死不少人。希望皇上能让甘肃特批恢复“捐监”。

可根据阿桂的调查,甘肃这几年搞“捐监”完全脱离了监控和要求,因为朝廷明确规定,为避免官员贪腐,“捐监”只能捐献粮食,不能捐献银子。可甘肃偏偏反其道行之,不收粮食只收银子,而且明码标价,“捐”一个“监生”,纹银55两。而且钱交到兰州知府衙门,知府衙门再交到布政使衙门,交到布政使衙门之后的去向,就没人知道了。可以肯定的是,乾隆没有收到过这笔银子。

看到阿桂的奏报之后,乾隆勃然大怒!立刻下旨,将王廷赞解送京城审问。甘肃“捐监”案的真相就此曝光。首犯,就是前任的甘肃布政使王亶望。

王亶望是山西临汾人,他老爹王师曾也做到了江苏巡抚的位子。王亶望是举人出身,后来拿钱买了个知县,在兰州府治所在地皋兰县出任知县,而后步步升迁,官至浙江布政使,并暂代浙江巡抚一职。王亶望向上爬的秘诀就是用钱开路,行贿送礼,巴结上司。当官贪污,然后拿贪污的银子买更大的官,再贪污,再买官,循环往复。

乾隆三十四年,王亶望到北京接受乾隆的“面试”,乾隆在王亶望档案材料上写:“甚好!王师之子,将来有出息!”应该说,王亶望最初还是一个清廉能干的官员。但贪官的一般发展历程,都是小搞小贪了,只是没有人发觉,亦或发觉了但被他“搞掂”,没有向上举报。而后越来越大。乾隆三十九年,王亶望调甘肃布政使。

当时的甘肃省,已经没有巡抚这个职位,因此最高行政官员驻在兰州城里的陕甘总督勒尔谨,但陕甘总督负责军事为主,甘肃省的最高行政官员是布政使王亶望。勒尔谨是满洲旗人,是个糊涂官,在王亶望的“引诱”之下,被王亶望拉下了水。

一把手勒尔谨被拉下水之后,王亶望马上举荐自己的心腹蒋全迪为兰州知府,又通令全省各州县,所有“捐监”均只收取银两,银两最后全部交到布政使衙门,由王亶望统一主持分赃。王亶望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居然把甘肃全省拉下水,意思就是有财大家发,有难也是大家担。就这样,从总督到布政使,从知府、道台再到知州、知县,甘肃全省上下都在这场贪腐大案中如痴如醉,无法自拔。

乾隆四十二年,王亶望升为浙江巡抚,离开甘肃时,不到三年,甘肃全省“捐监”者达到十七万六千多人,按照每人五十五两银子,王亶望收取的赃款高达九百七十多万两!王亶望此人最喜欢吃炒驴肉丝,为了达到最佳口感,要求必须用现割下来的活驴肉来炒。专门养了几头驴,每次炒肉丝,厨子就去驴身上现割一块,然后再用烧红的烙铁封住伤口,让驴活着,下次再割。这也是古今罕见了。

王亶望调到浙江当巡抚,王廷赞接任。王廷赞本是个办事勤勉、敬业、清廉的好官。这样一个清官,应该对以王亶望为首的全体官员贪腐一个深恶痛绝才对,然而,此时甘肃全省官员就没有不从“捐监”中拿好处的。现在已经全体捆定了,在这种氛围下,王廷赞想独善其身显然是不可能的。

王廷赞在甘肃官场三十余年,从一个正八品的小官,在六十多才爬到布政使的位子。他是无论如何不会牺牲自己的乌纱帽去同全省腐败分子开刀了,最多只能是自己不贪而已。最初也许还能坚持一下,可时间一长,王廷赞也就和光同尘了。

案子算是彻底查清了,可乾隆为此痛心疾首,因为无论是勒尔谨还是王亶望,无论是王廷赞都是乾隆一手提拔起来的, 还都曾“面试”过他们,乾隆对他们评价都不错,尤其王廷赞,回民造反,王廷赞一个文官拼死守卫兰州城,血战五个昼夜,终于保住了省城不失。可现在居然成了一个大贪污犯,这不是打皇帝的脸吗。

于是乾隆不待军机处拟旨,于七月三十日,明发上谕:

王亶望“斩立决”;

勒尔谨“赐自尽”;

王廷赞,念其守城有功,“加恩改为绞监候”,秋后处绞刑。

以上三人,查抄其全部家产归公。

其他涉案人员,按《大清律》,贪一千两以上就该处死。可按这个标准,整个甘肃官员就要被杀光!乾隆考虑再三,最终法外开恩:

收取赃款二万两以上的,一律处斩;

二万两以下一万两以上的,一律斩监候;

一万两以下的,充军、徒刑、杖刑、革职不等。

最后被押上刑场的官员,五十六人!

饶了大部分涉案官员一条命。

现在的问题是,那十几万的“捐监”人,又该怎么处置呢?吏部的意思是,让他们每人再补交60两银子,朝廷正式承认他们的监生身份,这样能给国库带来上千万两银子。这一提议被乾隆否绝,这样的银子不能要。为此,那些违规“捐监”的人,不能直接剥夺其监生身份,但必须停止其乡试资格三科,惩罚期满之前不允许推荐做官。

由于李侍尧反腐有功,李侍尧署被实授为湖广总督。乾隆五十二年,台湾林爽文起义,李侍尧调任闽浙总督,因供应后勤有功,使得福康安顺利平定叛乱,乾隆嘉奖李侍尧“深合机宜,得大臣体”。赐给他双眼孔雀翎。可又因贪腐被乾隆责备其徇私枉法。 乾隆五十三年,乾隆帝又一次宽恕乾李侍尧,而且仍然世袭伯爵。乾隆帝还将其图像挂于紫光阁,位列前二十功臣。 同年十月,李侍尧病逝,谥恭毅。

乾隆认为,自己以雷霆手段,对天下人彰显了朝廷澄清吏治的决心,今后贪腐之风一定会有论整体风气,可李侍尧就是个大贪官,却因为乾隆的包庇而逍遥法外,如此情况下,大清又如何反腐。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0 阅读:37

真益谈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