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 年,82 岁的黄克诚因肺病入院治疗,前不久的手术失败还导致他双目失明,此时的黄老深知自己所剩时日不多。
身体上的病痛折磨,黄老并不在意,唯有心中的一个承诺始终让他难以放下。
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奔赴医院探望。
两人相见,黄老轻抚着韩培信的头发说道:
“你的头发也变白了吧?我眼睛瞎咯,看不见了,当年的八滩书记区长,如今都当上省委书记啦!”
“是啊,我都 62 岁了,等您康复,我带您回八滩区走走,老区人民都十分想念您!”韩培信紧握着黄老的手,眼中泪花闪烁。
“我很想回去,可惜身体不行喽!你如今是省委书记,当年的承诺可兑现了?”
韩培信闻言,惭愧地低下头,片刻后,他紧握着黄老的手保证:
“您放心,我定会实现您当年的承诺!”
让时光回溯到 1943 年的初春,彼时韩培信年仅 22 岁,已担任江苏盐城八滩区的区长,不过此时他年轻的面庞却满是愁容,因为他正面临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
不久前,日军第十七军团分五路向盐阜地区展开“扫荡”,所经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数日后,他们将在八滩附近集结,发起总攻。
韩培信望着眼前局势,坐立不安。这不单是因为他是八滩区的区长,更在于八滩是新四军重要的后勤基地之一,一旦被日军攻克,后果不堪设想。
可年轻的韩培信一时间苦无良策,就在他急得团团转时,来自上级的一通电话,让他看到了希望。
这通电话正是黄克诚打来的,此时他担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是韩培信的上级领导。
韩培信火急火燎地赶到师部,还未开口,黄克诚便抢先说道:为避免更大损失,现在必须将八滩镇拆光!
这个决定让韩培信大吃一惊,不过稍作思考,他便明白了其中缘由。
八滩镇不仅地理位置关键,还承担着新四军后勤基地的职能,一旦被日军攻占,这个后勤基地就会被日军利用,反过来对付我军。为防此种情况,黄克诚不得不选择拆光八滩镇。
也就是说,拆光八滩镇实属无奈之举,也是最坏的打算。
韩培信自然也意识到这一点,接下任务后便展开工作,没想到第一步就遭遇阻碍。
拆除镇子需要说服群众,毕竟这里是他们世世代代居住之所,更是远近闻名的“银八滩”,如今要彻底拆除,绝大多数群众都不情愿,即便韩培信费尽唇舌做工作,也难以推进。
韩培信无奈地向黄克诚汇报此事,黄克诚也理解群众的心思,但仍告诉韩培信:日军不出几日就会抵达八滩,八滩局势极为复杂,不仅有日军,还有国民党、土匪团伙,我们不能贸然作战。
黄克诚停顿片刻,接着说:为了革命需要,我们要从长远考虑,现在拆了一个“银八滩”,日后还群众一个“金八滩”!
在接下来的几天,韩培信不断为群众做工作,解释其中利害关系,一番努力总算说服了广大群众,八滩镇的拆除工作得以继续。
韩培信本以为能顺利完成任务,可刚开始拆除,意外又发生了,这次甚至差点让他离开前线。
八滩镇上有三百多户人家,为赶在日军抵达前全部拆除,韩培信亲自上阵,带领战士动手,就在此时意外突生。
在拆除一栋房屋时,韩培信被掉落的废料砸中左腿,沉重的废料压在腿上,让他猛地扑倒在地!左腿鲜血直流。
好在战士们迅速上前,扒开废料将韩培信救出,送往后方医院救治,这才侥幸保住左腿。
虽然腿保住了,但一连几周无法落地行走,韩培信只能拄着拐杖,即便如此,他仍坚持亲临拆除现场指挥,只为尽快完成任务。
经过数天日夜不停的工作,八滩镇 300 多栋房屋全部拆除,群众也转移到周边村庄暂时安置,原本的新四军后勤物资也连夜转移。
不出黄克诚所料,就在八滩拆除没几天,集结后的日军开到八滩附近,日军对此地极为重视,动用大量兵力进攻,然而占领八滩后,他们才发现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虽然八滩已拆除,但黄克诚怎会容忍日军占据此地肆意妄为?一个歼灭敌军的计划悄然酝酿。
日军抵达八滩后,因无处驻扎,全部士兵只能“蜷缩”在一处大院内,正好可一举歼灭。
黄克诚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当即决定趁日军刚到八滩尚未站稳脚跟,兵力又集中一处的时机,给予致命一击!
负责此次行动的,是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以及三师的一个特务营,韩培信也接到指示,带领八滩民兵队参与,队伍由三师参谋长洪学智统一指挥。
次日晚上 10 时左右,行动开始!
洪学智指挥战士们,趁着夜色向日军所在的大院悄然靠近,然后突然发起攻击,打得日军措手不及!
大院内的日军惊慌失措,仓促应战。尽管他们在武器装备上占优势,但怎敌得过准备充分的新四军战士?
毫无悬念,行动开始突然,结束迅速,日军当场被击毙五十余人,伤者数十人,此役彻底击溃占据八滩的日军,还缴获了迫击炮等武器。
此战后,日军妄图占领八滩、辐射作战的阴谋彻底破灭。尽管八滩失去了作为新四军后勤基地的功能,但总体而言,拆光八滩最大程度减少了可能的损失,以“折一”避免了可能的“损百”。事实证明,黄克诚的这一决策无比正确。
一段时间后,黄克诚率领部队前往东北作战,这支部队里大多是苏北籍战士,当年黄克诚初到苏北时,所带部队不过一万余人,如今离开时,已吸纳了十多万苏北子弟。
在后续的战争中,这支部队伤亡惨重,苏北子弟更是牺牲众多,这让黄克诚心中对苏北产生了愧疚,特别是建国后得知苏北地区多年发展仍贫困时,内心更是难以平静,而建设“金八滩”的计划,也因此拖延了几十年。
直到 1983 年,黄克诚因病住院,韩培信前往中央开会顺便探望他时,两人再度提及当年的诺言,“金八滩”的建设终于提上日程,可对于后来的黄克诚而言,“金八滩”却成为了他的毕生遗憾。
实际上,韩培信自当年离开八滩后,心中始终挂念着八滩的建设,只是由于一些时局因素而未能实现。此次调任江苏省委书记,恰好给了他履行诺言的机会。
探望结束后,韩培信赶赴南京就职,刚回南京,他就着手前期工作,前往苏北调研。
黄老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必须尽快兑现诺言,让黄老不留遗憾。于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建设拉开帷幕。
此次调研,韩培信将苏北近几十年的发展情况摸得一清二楚,他发现有几个因素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发展。
近代以来,八滩地区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即便建国后大力发展工业,这里因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经济仍占主导,这进一步导致八滩地区难以摆脱贫困。
韩培信调研结束后,决定因地制宜,根据苏北和八滩的实际状况对症下药,提出“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策略,这一策略后来成为江苏地区发展的战略方针。
可计划是一回事,如何实施又是另一回事,尤其是八滩地区,更是韩培信关注的重点,如何建设“金八滩”,让他绞尽脑汁。
为建好“金八滩”,实现黄老当年的承诺,韩培信将长子韩建华下派到滨海县担任副县长。
当时的韩建华已是航天工业部七机局的副处级干部,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前途光明,却在此时,被父亲调到贫困的滨海县,对于这一安排,韩建华向父亲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韩培信重重地拍着儿子的肩膀,将当年黄老的承诺向他讲述:八滩不仅是黄老,也是我心中的遗憾,如果不能为群众建成一个“金八滩”,我和黄老都无法安心。
父亲的一番肺腑之言,让韩建华不再犹豫,两人分别时韩培信还不忘叮嘱:黄老在医院还惦记着八滩,希望你能努力改变八滩的面貌,真正实现黄老当年的诺言。
在滨海县副县长的岗位上,韩建华为八滩的建设呕心沥血,一到任便像父亲一样,前往八滩实地考察,摸清真实情况。
当年八滩拆除后,在革命胜利后重建,但经济状况一直没有改善,1959 年成立了八滩公社,开始发展公社经济。
后来由于一些因素,八滩的经济停滞不前,就连被誉为“八滩名片”的名酒五醒浆都停产了,随后陷入困境。
韩建华考察后,决定利用八滩现有的资源和条件进行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恢复五醒浆的生产。
可办酒厂面临一系列问题,用地、人力、资金等,韩建华东奔西走,费了好大劲才让五醒浆恢复生产。
后来酒厂的发展证明,韩建华的这个决定十分正确,因为此后的酒厂为八滩的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韩建华的规划中,恢复酒厂只是第一步,最终目标是振兴整个八滩镇的经济,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建成真正的“金八滩”。
为此,韩建华大力发展工业,而要发展工业,首先得有电,于是一座新的发电厂在八滩镇建成。
儿子在一线忙碌,身为父亲的韩培信也没闲着,在走访考察了众多农村发展状况后,他决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辟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这一政策无疑对八滩的发展产生了影响,韩建华积极响应父亲的倡导,在发电厂建成后大力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一时间,八滩涌现出众多企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鲜活而强劲的动力。
在韩家父子的不懈努力下,包括八滩在内的多个乡镇经济蓬勃发展,宛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就连邓公都对此颇为赞赏,称赞为“异军突起”。
在随后的几年中,八滩镇彻底扭转了以往的衰落态势,凭借着江苏农村发展的春风,一举摆脱了贫困的枷锁,百姓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金八滩”的建设目标初步达成。
时间来到 1989 年,这一年韩培信卸去江苏省委书记的职务。此时的八滩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乡镇企业星罗棋布,道路宽阔平坦,百姓生活安宁富足。当初黄克诚要还群众一个“金八滩”的目标已然实现。
然而,这一切黄克诚却无法亲眼目睹。
1986 年年末,84 岁的黄克诚因病离世,没能看到“金八滩”的全新面貌,这成为了他此生的遗憾。韩培信得知后,站在八滩的土地上,久久地望着远方,沉默不语。
时至今日,八滩镇的面貌再上新台阶,不仅成为滨海县实力最强的乡镇,还入选了江苏百强镇的名单,更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全国重点镇,且是滨海县唯一入选的乡镇。
当年大力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如今已成为八滩经济的中流砥柱。全镇共有 157 家工业企业,每年的产值均占整个八滩年产值的一半以上
这些企业涵盖日用品、化学用品、农渔产品等领域,其中部分产品更是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
此外,八滩镇还积极探索发展路径,比如打造苏北民俗文化街等文化产业项目、以王桥战斗遗址建设红色纪念馆等。
如今漫步在八滩镇的街道,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的洋房小楼,街边是规整有序的集市,来来往往的皆是满面笑容的群众,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金八滩”的生动展现。
对于韩培信而言,八滩不仅是他担任江苏省委书记工作的有力见证,更是他与黄老昔日承诺的印证。八滩这个地方,贯穿了他的一生,即便到了晚年,他仍时刻牵挂着八滩的发展。
2011 年,90 岁高龄的韩培信在给新四军研究会的一份文件中写道:当年苏北人民为抗战付出了巨大代价,我们还一个“金八滩”远远不够,要还群众 100 个、1000 个“金八滩”,这是我们为之不懈奋斗的事业。
韩培信于 2017 年病故,当年缔结“八滩之约”的两位主人公均已辞世,而八滩镇将会秉承他们的意志,继续在乡村振兴的宽阔道路上奋勇前行,以更加美好的未来,慰藉黄克诚、韩培信的心血,“八滩之约”也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