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反思明朝衰亡教训之廷杖误国

不觉有红楼 2025-01-04 11:16:41

作者:王华东

《红楼梦》书中有多处棍棒打人的描写。第四回写薛蟠为了争买英莲,命手下豪奴打冯渊,“将冯公子打了个稀烂,抬回家去三日死了。”冯渊成了杖下之鬼。那拐子也被“打了个臭死”。

第14回,凤姐协理宁国府,有一人迟到,说“睡迷了”。凤姐便说道:“明儿他也睡迷了,后儿我也睡迷了,将来都没了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现开发的好。”登时放下脸来,喝命:“带出去,打二十板子!”一面又掷下宁国府对牌:“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众人听说,又见凤姐眉立,知是恼了,不敢怠慢,拖人的出去拖人,执牌传谕的忙去传谕。那人身不由己,已拖出去挨了二十大板,还要进来叩谢。凤姐道:“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六十,有不怕挨打的,只管误!”挨了板子还要“进来叩谢”!

第61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判冤决狱平儿行权”,王熙凤因发现下人偷窃,便下令严惩,“依我的主意,把太太屋里的丫头都拿来,虽不便擅加拷打,只叫他们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也别给吃。一日不说跪一日,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又道是‘苍蝇不抱无缝的蛋’。虽然这柳家的没偷,到底有些影儿,人才说他。虽不加贼刑,也革出不用。朝廷家原有罣误的,倒也不算委屈了他。”王熙凤惩罚人够狠的,太太屋里的丫头不便擅加拷打,其他的丫头犯事看来难免遭受拷打。说“朝廷家原有罣误”,是指受牵连或办错事受处分或革职的官员。在明朝,因某案子受牵连的事件太多了!

第48回,平儿向薛宝钗讨药,说“老爷把二爷打了个动不得”。原来贾赦命贾琏去买石呆子的20把古扇子,石呆子死活不卖。结果贾雨村“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老爷拿着扇子问着二爷说:‘人家怎么弄了来’二爷只说了一句:‘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老爷听了就生了气,说二爷拿话堵老爷,因此这是第一件大的。这几日还有几件小的,我也记不清,所以都凑在一处,就打起来了。也没拉倒用板子棍子,就站着,不知拿什么混打一顿,脸上打破了两处。”打得也够重的,到了“动不得”的程度!

书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贾政打宝玉。贾政本就对宝玉不求上进、沉迷女色深恶痛绝,加之忠顺王府长史官前来告发宝玉与优伶琪官交往之事,以及贾环的诬告,使得贾政怒不可遏,决定施以重罚。书中直叙:

“贾政便喝命:‘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王夫人闻讯匆匆赶来。“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这场惩罚,不仅让宝玉身心俱疲,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贾母赶来后,才终于制止了这场暴行。

《红楼梦》里写了这么多狠毒的棍棒惩罚,是不是描写得太过分了,还是作者有意为之?近日我读了吴晗的《明朝的历史教训》一书,看到其中关于“廷杖”的描述,更是触目惊心。我想,如果说明末清初普遍出现了一股“反思潮”,那作者一定是有意反思明朝的廷杖误国的历史教训。

我们都知道,王阳明是受过廷杖的。史书记载:“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幸而不死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承。上任途中又遭追杀,设计逃脱。”大家知道,王阳明后来平叛、平匪立了大功,并创立了“阳明心学”。这样的忠臣尚且受此酷刑,如果不是“幸而不死”,对国家是多大的损失!

然而,明朝更多的大臣就没有王阳明那么幸运了。我从吴晗的《明朝的历史教训》一书中举几例于下:

廷杖这一恶政起于朱元璋,在他手上,“被杖死的如亲侄大都督朱文正,工部尚书薛祥,永嘉侯朱亮祖父子,部曹被廷杖的如主事茹太素。”从此殿陛行杖,习为祖制。

“正德十四年(1519)以南巡廷杖舒芬等百四十六人,死者十一人;嘉靖三年(1523)以大礼之争廷杖丰熙等百三十四人,死者十六人。循至方面大臣多毙杖下,幸而不死,犯公过的仍须到官办事,犯私仇者再下诏狱处死。至于前期和后期廷杖之不同,是去衣和不去衣,沈德符说:‘成化以前诸臣被杖者皆带衣裹氈,不损肤膜,然犹内伤困卧,需数旬而后起,若去衣受笞,则始于逆瑾用事,名贤多死,今遂不改’廷杖的情形,据艾穆所说,行刑的是锦衣官校,监刑的是司礼监:‘司礼大档数十辈捧驾帖来,首喝曰带上犯人来,每一喝则千百人一大喊以应,声震甸服,初喝跪下,宣驾帖杖吾二人,着实打八十棍,五棍一换,总之八十棍换十六人。喝着实打,喝打搁上棍,次第凡四十六声皆大喊应如前首喝时,喝搁上棍者搁棍在股上也。杖毕喝踩下去,校尉四人以布袱曳之而行’天启时万璟被杖死的情形,樊良材撰《万忠贞公传》道:‘初璟劾魏珰疏上,珰恚甚,矫旨廷杖一百,褫斥为民。彼一时也,缇骑甫出,群聚蜂拥,绕舍骤禽,饱恣拳棒,摘发捉肘,拖沓摧残,曳至午门,已无完肤。迨行杖时逆珰领小竖数十辈奋袂而前,执金吾(锦衣卫指挥使)止之曰留人受杖,逆珰瞋目监视,倒杖张威,施辣手而甘心焉。杖已,血肉淋漓,奄奄待尽’”

真是惨不忍睹,还有私怨报复,矫旨廷杖,把大臣打死的!廷杖之下,士大夫不但可杀,而且可辱,君臣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天皇圣明,臣罪当诛”,打得快死而犹美名之曰恩遣,曰赐杖,礼貌固然谈不上,连主奴间的恩意也因之而荡然无存了。明朝后期朝政更乱,崇祯皇帝也依靠东厂和锦衣卫制造政治恐怖,《明史》说:“然帝(思宗)倚厂卫益甚,至国亡乃已。”

廷杖的危害不仅体现在对官员身体的摧残上,更在于其对官员心理和社会风气的深远影响。一方面,廷杖使得官员们人人自危,不敢直言进谏,生怕一不小心触怒龙颜,便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种恐惧心理严重削弱了明朝官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朝廷上下充斥着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史料记载,崇祯皇帝面临李自成军队逼近的危急关头,问大臣怎么办,大臣们个个默不作声。

另一方面,廷杖的滥用也加剧了明朝政治的腐败和黑暗。由于皇帝往往通过廷杖来打击那些敢于揭露官场腐败、直言不讳的官员,这使得许多原本心怀正义的官员选择了沉默或同流合污。而那些得以幸存的官员,则往往更加珍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不惜一切手段来讨好皇帝和权贵,从而加剧了官场的腐败现象。因此,可以说廷杖是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一个重要根源。

明朝覆亡后,遗民文人反思廷杖误国,深恶痛绝,在创作《红楼梦》时,不吝笔墨,大写棍棒施威,不是打死,就是打伤的情景。描写贾宝玉被打得“皆是血渍”“无一点好处”“动弹不得”,以至于多日卧床不起。作者下笔算是手下留情了,比起廷杖算是轻的。

读懂《红楼梦》,乃是读者的一大愿望。《红楼梦》就像一面风月宝鉴,正面“大旨谈情”,背面“白骨骷髅”。第13回“内相”戴权卖官“龙禁尉”,是作者反思明朝司礼监代理皇帝行使职权的危害;秦可卿葬礼,是反思明朝超规格办丧礼,为了风光排场,不惜破家的丧葬文化;书中描写的食物服饰奢靡、事佛过盛、倡优为蠹,赌博成风、大建园林等等,都是对明朝危害国祚导致衰亡现象的揭示和反思。

从这个角度看《红楼梦》,才能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进一步看到《红楼梦》的真正价值和伟大之处。

0 阅读:0
不觉有红楼

不觉有红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