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赦和贾政两房住处安排背后的原因

不觉有红楼 2024-12-28 22:56:49

作者:顾跃忠

《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借初到贾府的林黛玉的眼睛,交待了贾赦和贾政两房住处的安排。

林黛玉初至宁荣国府

林黛玉先去了外祖母贾母处:(从宁国府)又往西不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却不进正门,只由西角门而入……至一垂花门前落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超手游廊,正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屏风。转过屏风,小小三间厅房,厅后便是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雀鸟。台阶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都笑迎上来,道:“刚才老太太还念着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帘子。一面听得人说:“林姑娘来了!”

从贾母处出来,黛玉要去拜见大舅舅贾赦: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入一黑油漆大门内,至仪门前,方下了车。邢夫人挽着黛玉的手进入院中。黛玉度其处必是荣府中之花园隔断过来的。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房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那边的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好。

到了大舅舅贾赦处,因贾赦“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伤心,暂且不忍相见。”于是过了一会儿,黛玉又要去拜见二舅舅贾政:一时,黛玉进入荣府,下了车,只见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来。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走过一座东西穿堂,向南大厅之后,至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门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各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内室。

有学者根据《红楼梦》的这些描写,绘制了荣国府院落的示意图:

在这里就有令人不解的地方了,当年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研究》里提到,贾赦一房和贾政一房住得很奇怪。奇怪在哪里呢?奇怪就奇怪在作为长子的贾赦却住在“荣府中之花园隔断过来的”小巧别院中,而次子贾政倒住在“正内室”。

中国古代是宗法社会,讲究长幼有序。按理说,贾赦是长子,应该住在“正内室”才对;贾政是次子,住在别院才对。怎么书中的描写正好相反呢?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红学家们也是动足了脑筋。如周汝昌先生就依据曹寅家族的人物关系,认为贾母的原型是曹寅的妻子李氏,贾政的原型是过继给曹寅做儿子的曹頫,贾赦的原型则是曹寅的兄弟曹宣的儿子,是李氏的侄子。所以他说:“贾政是过继的儿子,贾赦连儿子也不是。”(见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一个是过继的儿子,当然住在正内定,一个是侄子,当然只能住在别院了。但问题是居住在别院的侄子却继承了贾代善的爵位,这不是自相矛盾是什么?

又如张爱玲女士提出贾赦是《红楼梦》创作过程中后来添加上去的人物,她说:“早本贾家家谱较简,《风月宝鉴》收入此书后才有宁府。原先连贾赦都没有,只有贾政这一房——贾琏可能是个堂侄,因为娶了王夫人的内侄女,所以夫妇俩都替贾政管家。——因此贾政不过官居员外郎,倒住着‘上房’,‘正紧正内室’,荣国公贾赦倒住着小巧的别院,沿街另一个大门出入。”(见张爱玲《红楼梦魇》)但既然原先的文本当中是没有贾赦这一人物的,是后面加上去的,那为什么要让贾赦成为长子并袭爵位呢?让原有的贾政作为长子并袭爵不是更合理吗?

还有人认为赦政居处是按照元朝的幼子守产制写的。但问题是清代的作者写为“这半世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闺阁昭传”的、写法上也“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的一部小说,为什么要按元朝的幼子守产制来写?况且第二回中明确交待贾母的丈夫贾代善是荣国公的长子,如果按照幼子守产制,那么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居住在荣国府。这不又是自相矛盾吗?

也有人主张赦政居处的安排是贾母的偏心所致,并用第七十五回中秋节聚会时,贾赦所讲的父母“偏心”的笑话为据,以为找到了文本依据。但是问题又来了,即便贾母真的偏心,她更偏爱自己的小儿子,那又能如何?一个老妇人偏心的力量与整个社会礼制的力量相比,哪个更大?这就不用多说了吧!况且作为长子的贾赦已经袭了荣国公的爵位,那么继承荣国府的家产自是顺理成章的事。作为这么一个“诗礼簪缨”的大家族,怎么可能因一个老妇人喜好而置整个社会的礼制于不顾呢?

既然上述解释均不合理,那作者为什么还要那样写呢?为什么不把贾赦和贾政的住处对调一下呢?何必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而且还遗人口舌呢?

事实上,作者并没有意识到他这样写有什么不合理之处。

任何一位作家,不论他名气多大、写作技巧多么纯熟,他必定会自觉不自觉地挑选自己所熟悉的事物、风俗、习惯来描写。这也是许多历史剧穿帮的重要原因。

具体到《红楼梦》的创作上,赦政居处这样的安排,也是作者当时生活当中的情形,故而他没有觉得不自然。

那么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这其实是南方地区兄弟分家时居处安排的情形。尽管在《红楼梦》中,赦政两兄弟没有分家,共同居住在荣国府,但他们的居处是分开的。

在古代,兄弟分家时居处的安排,往往遵循“哥东弟西”的原则,这里可以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常熟洞泾桥邹氏家族。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邹氏家族的邹文瀚有一段题识刻石是这样写的:

我家世居常郡锡邑后宅,继迁五龙桥。七世祖耀卿公避渠区水匪,始来虞。结庐于洞泾桥东,遂家焉。耀卿公生公玠公,公玠公生子三,长即我高祖辅侯公也。公玠公建凝秀堂七间三进,以东半授辅侯公,西半授次房,傍屋隙地,各自执管,三房授始迁老屋。辅侯公于凝秀堂东建履庆堂七间四进。乾嘉间,先大父华西公于履庆堂东建履和堂五间四进,并得东首隙地,直至谢家浜止。道光八年,二房将凝秀堂西半房屋及隙地并归先大父,因扩充而建履厚堂七间四进,傍西建履福堂五间四进。四进分授:先君履庆堂,先叔荻芗履福堂,玉韶履和堂,采轩履厚堂。又得环秀弄寓处一所,小河下、东仓街店面栈房两所。道光二十三年先君遵先大父命,建义庄、家祠于陈埭桥北隅。又自置河北仓房一所。荻芗先叔自置仓房一所于履福堂之西。综计四房整齐屋宇合庄祠约有四百余间,膏腴田亩合庄祠约有九十余顷。念我先人经营累世,始克致此基业。箕裘之绍,敢弗勉旃。爰勒斯图,昭示来许。(转引自邹亮《碑刻上的江南家族社会史——常熟洞泾桥邹氏家族碑刻系列考释》,《江苏地方志》 2023 第4期)

这是典型的“哥东弟西”的居处安排原则。《红楼梦》中冷子兴说:“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又说“宁公居长”。这也符合“哥东弟西”的居处安排原则。

但除此之外,在江南地区还有所谓“满崽守老屋”“老幺守老火塘”的原则。这里的“满崽”“老幺”都是指最小的儿子。最小的儿子是与父母居住在一起的,父母居住的房屋,以后就是最小的儿子的房屋。

就荣国府来说,赦政两兄弟居处的安排,完全符合“哥东弟西”和“满崽守老屋”“老幺守老火塘”的原则。

应该说,赦政两兄弟小时候应该是跟着贾母一起住在“五间大正房”内的,当然住在一起的应该还有贾母的四个女儿,包括林黛玉的母亲贾敏。等到贾赦长大成亲了,再与母亲及弟妹住在一起就显得不方便,于是就在荣国府的花园里隔出一块地方,造了小巧别致的别院供贾赦夫妇居住。而作为小儿子的贾政依然与母亲、妹妹住在一起,此时可能有女儿出嫁了。等到贾政长大成亲了,依然与母亲住在一起,这就叫“满崽守老屋”或“老幺守老火塘”。后来贾政应该又纳了赵姨娘周姨娘为妾,“五间大正房”又不够了,再加上贾母年纪也大了,于是就搬到了“小小三间厅房”后面的“正房大院”去住了。这样就形成了书中所描述的居住格局。

1 阅读:181
不觉有红楼

不觉有红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