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山里的小村庄,10几户人家却生活着13姓氏人家

落花时节佳人 2024-11-29 16:16:28

乡村游时意外来到丁当镇英敏村的更六屯,本来就是个小村庄,并不觉得有什么稀奇之处,但跟老人聊天之后得知十几户人家的更六屯竟然生活着13个姓氏的人家。十几户人家,也就百来口人,却生活着13个姓氏的村民,为此不得不感到好奇,更加感到好奇的是这13个姓氏的村民是怎么凑合在一起,而且还能和睦的生活。

更六屯,为何得名更六无从去查找,村口的庙里有文书记载先祖在此地落业百余年,生活有蓝、兰、潘、韦、曾、黄、唐、苏、覃、林、马、高、罗、王13个姓氏的人家。十几户人家就有13个姓氏,每户就是一个姓氏,要知道广西农村的村民都是群居生活,且都是单姓群居的居多,更六屯多姓群居在广西特别是隆安境内极为少见。更六屯为何出现多姓群居怪象,想来是跟这里的落业先祖有关。

隆安县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明朝时期两广总兵王守仁为隔开地方土司进犯邕州在白山、归德、都结、万承等土州的交界地带划出土地设缓冲区,缓冲区不能以出现权利真空,为此设隆安县。隆安县的地域仅限于右江两岸和武鸣河北岸一带,土著民大多数都是北宋时期随狄青南征的山东白马籍被僮化的原住民。

僮化原住民是外来人口,为防止地方土著袭扰而选择群居生活,而且都是单姓群居,为的就是被侵犯时单姓族人团结一心抵抗外敌。僮化原住民落业比较早,土壤肥沃的地方几乎已被开发利用,唯有远离右江沿岸的山区未被得到开发。广西地处边疆,远离权力中心的北方,当时实行的是土司制度。土司就是地方皇帝,各土司之间经常为扩大地盘而争乱不休,秦代赵佗领兵进入岭南以来就争乱不断,先民为躲避战乱只能往深山老林里过着隐居的生活。

更六屯的村民大部分是民国时期从都安县来到此地落业,它们为何涉途几百里从都安县来到隆安县落业,主要原因是为了躲避抓壮丁。明清时期的都安县属安定土巡检司,土司制度下规定战乱是每户土民出一个男丁外出作战。明清时期的战乱大多数都是地方土司之间作乱,保卫家园是土民的职责,为此土民都踊跃参军外出征战。

民国初期广西境内的所有土司都完成改土归流,此时的战乱不再为某个土司或者家族而战,而是为地方军阀而战,作战目的不明确,是保卫家园还是为某个军阀而战,土民对军阀混战非常的反感,因此都不愿意当兵。土民不愿意当兵,地方财阀和豪绅只能抓土民充当军阀的炮灰。地方财团和豪绅抓不到土民当壮丁的话自家的子弟就得上前线打仗,有钱有势的大家族不得不抓土民当兵。

有部分土民为了躲避抓壮丁而远走他乡,隆安县在当时没有抓壮丁,不过要求是每户有两男就出一个当兵,单男的则不用,外县的村民都喜欢来隆安县落业躲避抓壮丁。隆安县的原住民已将土地肥沃的平原给开发完毕,外县来落业的先民只能在深山老林和某处山坳。外县来隆安落业的先民选择深山老林和山坳,主要是避免与原住民发生冲突,再者就是担心被原住民驱赶回原籍。

更六屯唐姓村民的原籍来自都安县地苏镇,之前在马山县游玩看到有座民国坟墓,墓碑上写的祖籍就是地苏镇的,也不奇怪,毕竟这座坟墓位于红水河边,红水河对岸就是都安县。上个月去平果市游玩时去过黎明乡的龙因屯,那里也生活着几户唐姓人家,这几户人家也是都安县地苏镇搬迁过来。地苏镇的苏姓落业始祖是明朝洪武年间征战广西的将士,后来还被封为大将军,看来唐姓人家也是名将之后。地苏镇的唐姓将军具体是谁,有时间去地苏镇了解情况后再发文稿。

韦姓和覃姓历史上交好,这得写一下。明朝洪武年间韦姓、覃姓、莫姓三兄弟被明朝廷征招南征广西,三兄弟跟大部队走散后躲在忻城县隐居,三姓兄弟就此结成过命兄弟,有意思的是三姓兄弟的后人都称为地方显赫的大家族。忻城土县的莫氏土司、兴隆巡检司的韦姓土司、古零巡检司的覃氏土司等,可惜更六屯没有莫姓,要不然韦、覃、莫三大豪族后裔都聚集在小山村里了。

更六屯的13个姓氏里蓝姓最多,黄姓和韦姓次之,其余的都是一姓单户。以前听人家说更六屯的男女青年都是上家娶下家,下家娶上家感到非常的好奇,好奇的是他们不担心近亲婚姻,得知更六屯是百家姓后就觉得合理了。丁当镇乔联村、英敏村、红阳村还有很多十几户几个姓氏的小村庄,有时间再去游玩。本文是游记,没有太大的历史价值,看过就好,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0

落花时节佳人

简介:落花时节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