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綦江区与江津区隔河相望的老街,浓厚的红色文化不该被人遗忘

落花时节佳人 2024-11-29 15:53:46

綦江区,山多地少,远离闹市,使得很多原貌地形和人文气息完整的保存下来,不过远离市区却让拥有浓厚历史底蕴的老街古村落被人们所遗忘,本文所写的升坪老街亦是如此。升坪老街,綦江河边的一条老街为何是红色文化浓重的地方,又是如何被人们所遗忘,这真是社会发展和人文教育的悲哀。

升坪老街老地名伏牛场,始建于清朝同治8年(1869),因场后的尖刀山延伸到綦江河边,远看就像伏在河边喝水的老牛,因此起名伏牛场。清朝光绪32年(1906)伏牛场更名为升坪场,民国时期改为升坪乡,1958年成为永新公社的升坪大队。1984年成为永新区下管辖的升坪乡,官方统计地名时将坪简写为平,1993年永新区的升平、罗家和永新三个乡合并设永新镇。

升平乡撤销后场镇驻地则是伏牛村,当地人赶场仍称为升坪场。升坪场是369赶场,11月16号去升坪,路上看到有几位喝麻的大爷,本以为赶场一定非常的热闹,没想到的是街上一片宁静,有吵闹声的地方则是一家麻将馆和一家茶馆。如今冷清的升坪场跟几十年前反差如此之大,对于历史底蕴深厚的升坪场真有点不对称。

升坪场地处綦江河边,以水路出行为主的古代,这里绝对是交通便利的地方,80、90年代升坪场仍旧是繁荣一片,落寞的如此之快实在不应该。升坪建场,以渡口起家,之前人们走重庆,都要得步行到升坪场,然后在升坪码头乘船顺水而下入长江去重庆。即便是几十年前,人们不走水路,人们都在升坪乘船到下游的夏坝坐火车走重庆,当时的升坪场就是方圆几十里内交通中转站。

升坪场的没落是上世纪的80年代开始,此时人们出行不再走水路,而是选择更加便利的陆路交通,以水路支撑起来的升坪场没有陆路交通优势,特别是90年代后职能部门搬迁到永新,主体经济脆弱的升坪场,没落就在正常不过了。以前在升坪场开个店,摆个摊都能养家糊口,现在升坪场的原住民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外面去闯荡,混得好的就在外安家,升坪场亦因人口外迁严重而被时光淘汰。

升坪学校的前身是渝南中学,渝南中学的创办人是李世璋,校董则是驻綦江渝南警备司令张轸。李世璋因原卷官场,同时担心遭到同僚祸害,迁居到升坪场生活。李世璋毕竟是文人,不能职场报效就以教育世人来阐述自己的爱国之心。渝南中学的创办,让升坪一带结束没有现代教育机构的空白,为山区孩子受到教育作出巨大贡献。

图一对岸就是江津区,岸边两栋民房则是渝南中学的女生部。渝南中学旧址在90年代拆除建成现在的升坪学校。升坪学校原本有小学和中学,不仅招收本县的学生,对岸江津区户籍的学生也来升坪学校就读,当时的升坪学校不可谓是书声琅琅。时过境迁,现在不仅渝南中学看不到,升坪学校不要说中学,连小学都没有了。

升平公社的粮仓已经废弃,现在则是承包给私人老板成为一家酿酒厂。远处那栋白色的房子是李世璋的故居,以前破烂不堪,现在已经修缮对外开放。李世璋不仅创办渝南中学,当时还招收大量的共产党和地下党员,渝南中学在当时是渝南革命圣地的摇篮。1945年李世璋辞去校长职务,部分党员由于革命工作需要而离开,另有部分党员继续潜伏在渝南中学直到重庆解放1950年渝南中学停止办学,结束其光辉的历史。

曾经的热闹已过去,留下的则是满目沧忆,升坪场的冷清,留下的就是一条完整的街道,两边还有民国、明清时期的老房子。铺面的大门都是统一的木材,街面则是青石板路面,雨水的熏陶下显得格外的亮眼。想想当年熙熙攘攘的赶场人,门面全开,叫卖声、豆花馆、茶馆、麻将馆一片繁荣景象,那是什么样的一种画面。世态原谅,曾经的热闹也不过是以往云烟,留下的则是让人道不完的心痛,现在的升坪场常驻居民可能都不超过50人。曾经的乡公所所在地,现在就这点人,看着谁不心疼。

升坪老街,或许回不到过去的繁荣,但老街、李世璋故居,渝南中学,渡口仍旧屹立在山脚下、綦江河边的山旮那里。他的宁静或许能解消闹市带来的枯燥,如有机会何不前来走走,遗憾的是没有公共交通,前往只能自驾游,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0
落花时节佳人

落花时节佳人

落花时节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