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陈先生有10年高血压史,平时一直吃药和复查,血压控制平稳,但生活习惯较差,经常熬夜打麻将,每天能抽一包烟,偶尔还和老朋友们晚上通宵喝酒。
某天陈先生突发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大汗淋漓,呼吸困难,无法自主活动,家人赶紧叫救护车将陈先生送往医院急诊,心电图显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动脉壁有大量斑块。抢救后植入2枚支架。
医生提醒,很多人认为慢性病只要控制好相应的指标就没关系了,却忽视坏习惯对心脏的伤害。心脏猝死隐匿性极高,大多数发生在医院外,及时抢救有困难!临床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心脏彩超+冠脉CTA,吸烟者建议加做颈动脉超声筛查斑块。

(一)
5大“伤心”习惯,第3个最致命!
1、长期熬夜:心脏的“隐形杀手”
人体在睡眠不足时,内分泌系统就很难正常工作了,这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血管持续收缩,心肌耗氧量也会随之升高,心脏负荷增大。
临床有研究表明,每晚睡眠<6小时的人,冠心病风险会大量增加,典型表现就是早晨起来测量心率,心跳过速(>100次/分),还会感到头晕目眩,胸闷气喘,生气和劳累时症状加重。

2、吸烟酗酒:血管的“双重暴击”
很多吸烟人群虽然也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对于具体的危害却不够了解。要知道,吸烟者心梗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6倍!1支烟点燃后能够释放7000多种化学物质,包括至少200种有害物质。其中尼古丁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一氧化碳还会影响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让心脏和大脑慢性缺氧,进一步损害心脏健康。
饮酒也同样危机四伏,并不是所谓的“喝酒活血”这么简单。每日酒精摄入>25g(≈1两白酒),就有可能导致酒精性心肌病,让心室扩张、收缩无力,表现为胸闷、气短、容易疲惫,时间长了还有可能发展为心脏衰竭,增加猝死的风险。

3、久坐不动:血栓的“温床”
人体的结构并不适合长时间久坐,不论是工作加班,还是打麻将喝酒,一直坐着不动都会影响身体健康,不仅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还会形成血栓影响生命安全。根据人体的血流动力学,静坐1小时,下肢血流就会明显减少,凝血因子Ⅶ活性升高,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激增。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方法来自测一下:按压小腿肚5秒,如果松开后皮肤回弹时间>2秒,就提示下肢的血流可能循环不良了。

4、高盐高脂饮食:血管“堵车”元凶
高血压患者对盐的危害应该不陌生了,每日摄入食盐>6g,可导致血压升高5-7mmHg,还会加速心脏冠状动脉钙化,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油脂也是心脏健康的陷阱:高脂饮食能够使低密度脂蛋白(LDL)飙升,不仅会导致高血脂、肥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病率,还会增加动脉斑块破裂的风险。

5、情绪暴躁:心脏的“不定时炸弹”
情绪对心脏的影响也不小:愤怒、激动、紧张时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很容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临床数据显示,易怒人群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高于情绪平和的人群!

(二)
护心行动:3大核心策略,血管年轻20岁!
1、运动处方:精准量化保安全
有氧运动对于保护心脏、提高心肺功能非常有好处,医生推荐每周进行5次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80%。
举个例子,一个50岁的人,心率应当控制在(220-50)×60%~80%,也就是102~136次/分。推荐的有氧运动方式有快走、游泳、瑜伽、骑自行车等等。
对于健康情况良好的人来说,可以每周再增加2次抗阻运动,比如深蹲、哑铃推举(重量≤体重的50%)、俯卧撑等,能够增强心肌泵血能力。
2、饮食革命:护心食材排行榜
TOP1:深海鱼(三文鱼、沙丁鱼、鲭鱼)
富含EPA/DHA,能够抑制血栓形成,临床数据显示每周吃2次,心律失常风险可降低30%。
TOP2:坚果(核桃、杏仁、腰果)
富含优质不饱和脂肪酸,每日30g,有助于缩小颈动脉斑块体积。
TOP3:全谷物(燕麦、藜麦、荞麦)
富含β-葡聚糖,可以吸附胆固醇,帮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3、监测预警:抓住心梗前的“蛛丝马迹”
心梗早期信号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但如果这些症状出现至少两种,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检查:
安静时突然胸闷、喘不过气、不明原因牙痛(尤其下排)、左肩放射性疼痛、胃部烧灼感。
对于三高疾病伴随动脉斑块的人群,可以与医生沟通病情,在家中提前准备一些急救药品,比如硝酸甘油片,一旦发生心梗,可以立即舌下含服,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在医生到来之前,可以使用AED或心肺复苏术来维持患者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