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少年真的“不可教”?不!未成年不该成为犯罪的挡箭牌!

妍妍创意 2024-08-29 02:23:25

一个中学生在篮球场打球时,向球场边上玩手游的小学生索要香烟。小学生向哥哥求助,双方发生冲突,参与斗殴的其中一名中学生被打伤。小学生的哥哥已成年,最后既要赔偿又要被刑事拘留。

按理,向小学生索要香烟的中学生,也要承担责任。但他满不在乎:“我们只要咬死了不承认,警察也拿我们没办法,我们又没满16岁,他们到时间肯定还是要放了我们。”

这让周新成震惊。周新成是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2021年7月起,他开始深入县乡,在湖北、山西、江苏、江西、广东等13个省份内开展调研近四百天。

此前,他调研的方向聚焦在青少年手机沉迷、校园欺凌等更为突出的现象。直到2023年年底,他在湖南省某乡镇学校进行调研,看到了这些大人口中的,所谓的“不可教者”。

《弱小英雄》剧照

周新成很难不将注意力投放在这些孩子身上。他们身上明显有着幼稚的一面,可他们的行为却又是如此的成人化和过分早熟。

他看到,在某个乡镇学校,有未成年女孩跟多人发生性关系,后因宫外孕进医院。医院强制报告,女孩因未满14岁,对方被判刑。而那名女孩初中毕业后进入职校,从事涉黄直播甚至更严重的事情。

本该在“花”一样的年纪接受教育,被爱浇灌着成长的孩子,一步步成为学校老师、乡镇政府人员、村社干部、村民乃至父母口中的“不可教者”,这是如何发生的?他们真的已经“不可教”了吗?社会又该如何帮助他们?

以下,是周新成的讲述。

也是受害者

今年七月,我们去西南地区某公立专门学校调研,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专门学校。

这所专门学校由市政法委、市教育局牵头,最初男女生都收。后来,该校负责专门教育矫治本市未成年女学生,本市邻县的专门学校专门招收男生。

学校生源分为两类:警送生和校送生。

警送生是已涉嫌违法犯罪,但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和检察机关决定相对不起诉、附条件相对不起诉的未成年人,经法定程序送到专门学校。校送生即因严重违犯校规校纪,父母等监护人或其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审核批准送入专门学校。前者是该校的主要部分。

专门学校的生源分为两类,分别为警送生和校送生/《少年法庭》剧照

我们去的专门学校是封闭式管理。对方很直白地跟我们说,学校的日常管理就是参照监狱的管理模式,采取半军事化的管理和训练。

学校的管理非常严格。从早晨的起床、叠被、整理内务,到坐姿、站姿、走姿,以及上课、休息的时间安排、日常活动范围和内容、用餐和就寝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

除了厕所,校内几乎所有区域都有24小时监控。在女校中,所有的教官都是女性,确保管理的全面性和细致性。这些措施旨在从各个方面彻底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

比如用餐后,学生必须坐在椅子上,双手背在身后,不许交谈或走动。值周的两个学生洗完碗筷后,才能到走廊集合一起就寝。

寝室里也禁止讲话,晚上熄灯后,学生们可以偷偷聊天,一般来说教官不会干预这种行为。在我们看来,整体氛围比较压抑。

即便如此,校内依旧会出现矛盾和冲突。这些学生原本很多就参与校园欺凌,这种行为会延续到宿舍。

在宿舍里,学生需要将被子叠成豆腐块。有些学生会利用监控盲区,故意破坏新生的被子,然后报告给值班教官,以此来恐吓新来的学生。

还有人逼迫新生把曾经在外面做过的事情说出来,以此要挟对方听话,说出去后曝光他们的个人信息,将这些事散布出去。实际上,这些学生自己可能也是因为类似的行为而被送入学校。

即使在学校里,依旧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弱小英雄》剧照

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在12-16周岁,却早早进入社会,甚至在义务教育阶段都没有完成学业。

有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受别人影响较大。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与父母关系不好,甚至在家庭中遭遇粗暴对待,所以在社会上混迹。认为所谓的“男朋友”或“兄弟/闺蜜”对他们比较好,就跟着混。

还有孩子过度早熟。虽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他们在社会交往方面较有能力,会寻求组建小团伙,通过引诱或胁迫等方式纳入更多成员,进行越轨与失范活动。如女孩可能组织卖淫,男孩则怂恿或组织别人去偷盗。

其实这些学生很复杂。一方面,他们未成年,思维和性格还不成熟。很多东西他们其实没有想清楚,或是根本没有仔细想过。另一方面,他们已经习得了社会上的不良行为。这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没有太大区别。

可以说,这类学生是受害者,但确实也是道德教育较为失败的一群孩子。

破碎的家庭教育

这些学生之所以变为“不可教者”,原因非常复杂。调研发现,他们多数有着相似的生长历程,父母和学校教师对他们的学业成绩和行为管理持“放养”态度,无法进行有效引导和教育。

这所专门学校要求学生每周写一次随笔。据随笔,很多孩子“无处可去”,宁愿在外面晃荡,也不愿意回家。

厌学是这类学生的普遍状态。他们成绩不太好,从低年级时候可能就没有学好。进入初一后,学习科目增加,难度上升,加上时间管理严格化,他们进一步丧失学习兴趣。同时,对父母与老师的管教越来越不在乎。

因为“控辍保学”比较严格,明面上看这些学生没有辍学。实际上,我们把它叫作“隐性辍学”。学生常以各种借口不来学校,偶尔在学校出现,就不算辍学,只算休学或请假。

学生变成“不可教者”,原因非常复杂/《弱小英雄》剧照

我们的公立教育体系其实比家长更害怕学生辍学。在“控辍保学”和安全管理责任等压力下,教师无法真正惩处学生,甚至要“哄着”他们继续上学,使得他们更加放纵。

实际上,在大多数学校里,只要学生在班级中遵规守纪,团结友爱,哪怕成绩差,老师一般不会对学生有太多指责。因为现在学校对成绩的考核并没有那么严格。

相反,如果学生在学校中频繁违规违纪,引来其他学生的家长投诉,甚至被拍成短视频发到网上,对学校管理和班主任的影响才更大。学校其实比家长更希望学生品行端正,三观健康,即使成绩不好。

对这些学生来说,核心问题不在于应试教育,也不是学校对学生的排斥或边缘化。家庭教养严重缺位或偏差才是主要原因。

很多家长其实完全不知道孩子的情况,以为孩子只是在外面闲逛。等到派出所上门,告知孩子涉嫌违法犯罪时,他们自己都很震惊。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处境并不在意。我们在专门学校遇到的一个孩子,已经符合结业标准可以离开学校,但家长不愿意接收。要离开学校必须有家长接收,家长不愿意,孩子只能在学校待满最长的三年期限,直到快成年的时候才被送出来。

还有一些家长处于中间状态。他们自身原本就没能处理好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所以孩子违法犯罪后,他们会被深深震撼,甚至感到被伤害。

部分孩子的状态主要受到家庭的影响/《少年法庭》剧照

在社会分化过程中,乡村家庭比较弱势,破碎家庭也比较多。调研发现,绝大多数进入专门学校的学生家庭中,父母本身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早婚早育早离现象普遍。

农村地区离婚通常都不太平。父母家庭伦理责任观念较弱,加上经济条件、家庭关系等因素影响,常处于事实上的“生而不养”状态,孩子常常处于缺乏关爱的状态。

有的农村家庭生育子女较多,并存在重男轻女的观念。小孩都很敏感,能一下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够不够。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通过网络接触到相关的舆论和话语时,这种感受更加强烈,重男轻女观念造成的伤害也更为明显。男孩子则可能因为被偏爱而变得放纵,不受约束。

有一些家庭管理孩子的方法较为粗暴,给孩子带来了较大的压抑感,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伤害。还有一些极端家庭,父母就有不良行为,如吸毒、暴力或犯罪,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很难得到有效的教导。

“另一种可能”

在普通学校,老师可能会简单地认为这些孩子无法教育,草率处理。这些孩子在家庭和社会中受到了伤害,没有人倾听他们的声音,也没有人告诉他们,生活其实也可以有另一种可能。

我访谈的帮扶老师认为,这些学生并非真的无可救药。有学生离开专门学校后,进入东部沿海的工厂,踏实工作,也在尽力处理复杂的家庭关系,处于相对较好的生活状态。这些学生的问题主要源于家庭环境和与不良群体的接触,导致某些阶段产生了不良行为。

有些学校想在短时间出效果,缺乏专业的师资和足够的耐心,便会以惩戒,甚至是以暴制暴的方式来规训学生。这就造成专门学校在家长眼里是“少管所”的形象。

在具体的帮扶实践中,取得学生的信任是关键。在调研专门学校时,副校长跟我们说,跟这些孩子聊天可能会得到一堆不真实的回答,因为他们会试图探究来者的意图,甚至故意戏弄。

对于这些学生,行为管理的规训非常重要,但还远远不够。我们要走进他们的内心,解决他们的困惑,重建他们的价值观,并疏导他们在家庭中受到的伤害。

对一些学生来说,行为管理的规范远远不够,还需要走进他们的内心/《少年法庭》截图

帮扶老师采用的不是那么“高大上”的土方法。他们不用居高临下的成人视角看待学生,而是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进行照顾和适当的惩罚。

例如,以父母或哥哥的身份与学生沟通,而非保持专业的距离。因为是本乡本土的老师,往往能以更直接的方式进行沟通,甚至可以通过七绕八绕的亲戚关系劝诫家长。这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具有更好的效果。

这也是社会机构难以做到的。社会机构通常只能提供定期的咨询、疏导和建议。专门学校的老师则可以在指出问题、提供建议之后,提供一整套空间和时间的规范,如让学生体验规律作息,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作息和生活习惯。这种双管齐下的方法更有效。

从程序上说,教育体系对这些学生的保护还是到位的。学生在专门学校的学习经历不会被记录在个人档案中。如果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档案保留在原义务教育学校。

《少年法庭》剧照

派出所和检察院的档案都是封存的。学生离开专门学校后,学籍档案中不会显示专门学校的部分。所以学生离开学校后,只要自己改变了,完全可以成为正常社会中的一员去生活。

专门学校的困难在于它没有专门的教师。这些老师通常是从其他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调过来的。他们在教这些学生时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教这些学生与教普通学生完全不同。

职称评定的问题也很突出。在专门学校里,老师没有教学成绩,无法与普通学校的教师进行评比,因为评价标准不同,目前也没有针对专门学校的职称评定办法。

此外,专门学校缺乏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标准,考核标准也不统一。各校只能在没有标准范本的情况下自行探索。

兜住这批人

调研期间,我直观地感受到,至少有1/3-2/3的学生家长应该进行再教育。普遍的社会情绪也意识到,明明这些问题由社会或家庭导致,为何最后小孩承担结果。

“不会养就不要生”这种观点正反映了一种社会情绪,但实际上这些“生而不养/教”的人受到社会情绪的影响很小,还是会生。

大多数家长知道孩子在外受到伤害,或是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之后,其实能意识到自身的教育出了问题。他们也意识到如果不改变教育方式,未来可能会更糟。

但改变很难发生。因为这些家庭的经济条件确实比较差。上有老下有小,他们需要养家糊口,很难只是回家带孩子不工作。其次,部分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确实太低了,对如何养育孩子缺乏知识和技能。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传统乡村社会中,家庭教育由村庄和社区进行补充。父母教不好,还有亲戚、老师来教。

在传统乡村社会中,家庭教育会由村庄和社区进行补充/《九部的检察官》剧照

我在农村出生。我们小时候,小孩在村庄里犯了事,邻居可能会替家长把孩子教训一顿,把人撵回家。村里一些有威望的人,甚至可以直接跑到家里把孩子的父母骂一顿,指责怎么把孩子教成这样,是不是想以后丢全村人的脸。

现在,学校害怕学生辍学或家长投诉,不会轻易就严厉干预。村庄解体了,所有的教育责任都落到父母身上,但很多父母并没有被教过应该怎么当父母。

在当代社会,学校的知识教育得到强化,但道德教育却在被压缩,社区和村庄的公共养育功能也在收缩。当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缺乏能力或意识时,学生的问题就会被放大。

尤其是中国发展如此迅速的背景下,代际差异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代沟”概念。家庭教育指导显得更加重要。

国家最近出台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包括县级教育部门也基本设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尝试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但如何将家庭教育指导落到实处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对专门学校教育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这一批具体的违法犯罪或少数群体身上。而是想通过这些研究反思当前家庭教育的指导模式,去思考整个乡村教育应该怎么样更好地去兜住这一批人。

实际上这是社会问题。很多未成年一方面会模糊地感觉好像是别人或父母伤害了他,另一方面又觉得是自己的错。这种时候需要我们帮助他们意识到,外界的事物并非他们能完全掌控,他们能控制的只是自己,引导他们在还能改变自己命运的阶段,走上正道。随着心性的成熟,他们会明白问题的根源。那个时候,他们既能够认识到家庭的问题,也具备了改变的能力。

《九部的检察官》剧照

如果没有专门机构的介入,只将错误归咎于家庭和社会,而他们又没有改变自己的能力,就可能陷入更深的困境。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底层再生产现象。底层家庭由于缺乏资源和机会,孩子未能接受良好教育,因自身缺乏进入社会竞争体系的能力,长大后又陷入贫困,并将这一状况传递给下一代,使得贫困状态不断延续。这不仅会伤害到底层家庭,还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不安全感,加剧社会分化。

我们很难再教育大人,只能教育孩子。这些未成年仍然有改变的潜力和希望,我们不能让他们过早地失去这些可能性,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以后也会成为父母,不能让这种“不可教者”的再生产延续下去。

0 阅读:0

妍妍创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