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这个鲜为人知的仡佬族,竟用独特文化坚守着古老的根

人生哲理思考 2025-02-12 09:31:13

探秘仡佬族

贵州深处隐奇章,探秘仡佬意未央。

濮僚溯源思旧岁,杂居散处绽新光。

傩狮舞动风情妙,酒食飘香韵味长。

古老遗风心底印,今朝共赏韵流芳。

溯源:历史长河中的仡佬足迹

仡佬族,作为贵州高原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在漫长的岁月里,仡佬族的祖先历经了多个发展阶段,他们的足迹遍布西南大地,为这片土地的开发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商周至西汉时期,仡佬族的先祖与 “百濮”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时,“百濮” 是一个庞大的族群,他们分布在西南地区的广阔土地上,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据《逸周书?王会》记载,“濮人贡丹砂”,这表明早在商周时期,濮人就已经与中原王朝建立了联系,并且以其独特的物产 —— 丹砂,作为贡品进献给中原王朝,展现了他们在当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到了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濮”“僚” 成为这一时期仡佬族先民的主要称谓。随着时间的推移,僚人逐渐发展壮大,在西南地区建立了许多民族政权,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夜郎国。夜郎国在当时的西南地区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疆域涵盖了今贵州、云南、四川等地的部分地区。《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这充分说明了夜郎国在当时西南地区的重要地位。而仡佬族的先民作为夜郎国的主体民族之一,在夜郎国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发展农业、手工业,创造了独特的文化。

隋唐时期,“仡僚”(即仡佬)这一名称首次在汉文史籍中出现,标志着仡佬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据隋黄闵《武陵记》记载:“仡僚,其妇人横布两幅,穿中而贯其首,名为通裙。” 这一记载详细描述了当时仡僚人的服饰特点,为我们了解仡佬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唐朝时期,统治者在仡佬族聚居区设郡置官,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和统治。这一举措促进了仡佬族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仡佬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两宋时期,统治者基本上沿袭了唐代后期以来的统治局面,仡佬族地区继续受到中央王朝的管辖。在这一时期,仡佬族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仡佬族与周边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也日益加深,共同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发展。

元朝时期,统治者在唐宋羁縻政策的基础上,对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实行进一步 “招抚”,建立了从路到总管府、军民府的军事统治机构,土司制度由此确立。在土司制度下,仡佬族地区的土司拥有较大的权力,他们负责管理当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事务。同时,元王朝又逐步完成了 “土流并治” 的地方行政体制,加强了中央王朝对仡佬族地区的控制。这一时期,仡佬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提高,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

明代,仍沿袭 “土流并治” 政策。当时仡佬族地区,接受中央王朝封号的有贵州宣慰司、播州宣慰司、思州宣慰司等数十个。在这一时期,仡佬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同时,随着汉族移民的不断涌入,仡佬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日益加深,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发展。

明清时期,“仡佬” 的称谓逐渐在记载中成为主流。随着 “改土归流” 政策的推进,仡佬族人逐渐被纳入中央王朝的州县体制之内。“改土归流” 政策的实施,加强了中央王朝对仡佬族地区的直接统治,促进了仡佬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同时,这一政策也加速了仡佬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使仡佬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清朝末期,贵州、广西地区的仡佬族人民和周围各民族一同积极地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反抗斗争中。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与侵略者和封建统治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展现了仡佬族人民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

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格局

如今,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及正安、六枝、水城、黔西、织金、大方、金沙、纳雍、遵义等 70 多个县。除贵州外,云南、广西、四川等地也有少量仡佬族人口散居 。据 2021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仡佬族人口数为 677521 人 。

仡佬族的人口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显著特点。在许多地方,仡佬族常常与汉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等民族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区域。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历史角度来看,历代的战争、频繁的迁徙以及民族融合等因素,促使仡佬族与其他民族相互交织、杂居共处。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他们相互交流、彼此学习,在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展开了深入的互动。

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对仡佬族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过程中,仡佬族既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元素,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仡佬族文化。比如在一些与汉族杂居的地区,仡佬族在保持自身传统习俗的基础上,也吸收了汉族的春节、中秋节等节日习俗,同时将自己独特的吃新节、祭山节等介绍给汉族同胞,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文化瑰宝:传承千年的精神财富

(一)独特的语言体系

仡佬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却没有专属的文字 ,其语言隶属汉藏语系,大致可划分为 “稿”“哈给”“多罗”“阿欧” 4 种方言 。但由于仡佬族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多数仡佬族人会说汉语、苗语、彝语、布依语等多种语言,各方言之间的差异显著,甚至有些方言之间无法实现顺畅交流。

如今,能够熟练运用仡佬语进行交流的人群数量极为有限,据相关调查显示,完全会说仡佬语的人仅占仡佬族总人口的极少数,且大多为年长者。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民族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仡佬语的使用场景不断减少,面临着严峻的传承挑战。在一些仡佬族聚居地,年轻一代对仡佬语的掌握程度较低,很多人甚至只会简单的日常用语,这使得仡佬语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的危机。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语言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一些有识之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在一些仡佬族聚居的学校开展双语教学,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和学习仡佬语;组织语言专家对仡佬语进行深入研究和记录,以便更好地保存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语言。

(二)灿烂的艺术形式

仡佬族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其中傩戏、高台舞狮、刺绣等极具代表性。

仡佬族傩戏是一种融合了宗教、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以祈福迎祥为目的,由民间称为道士先生的艺人组班表演。傩戏表演时,演员们身着独特的服饰,佩戴各种面具,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演绎着古老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傩戏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冲傩、打保福、阳戏、梓潼戏等 130 余种形式,其表演风格庄谐交作,文武并重,呈现出娱神和娱人结合、祭祀与艺术交融的特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傩戏历史悠久,据初步统计,当地总坛班达 50 余个,职业人员 630 余人 。2008 年,仡佬族傩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高台舞狮是仡佬族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也是一项极具观赏性的艺术表演。表演时,舞狮者在高台上展示各种高难度动作,如攀爬、跳跃、翻滚等,动作惊险刺激,令人叹为观止。高台舞狮通常由两人合作完成,一人扮演狮头,一人扮演狮身,他们通过默契的配合,将狮子的威武、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道真董家高台舞狮队传承了 12 代,他们带来的 “目连救母” 表演,动作高、难、险、巧,舞狮者在七张桌子搭成的高台上攀爬,或昂首眺望,或掉头理毛,或俯首舔脚,表演惟妙惟肖,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

仡佬族刺绣则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图案闻名。刺绣作品多以仡佬族的传统文化、生活场景为题材,色彩鲜艳,针法细腻。仡佬族妇女们用一针一线绣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些刺绣作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在一些旅游景点,游客们可以看到仡佬族刺绣的展示和销售,这些精美的刺绣作品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成为了宣传仡佬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丰富的文学传承

仡佬族的文学传承主要以口头文学为主,包括传说故事、诗歌和谚语等多种形式。这些口头文学作品生动地反映了仡佬族的历史、文化、生活和价值观,是仡佬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仡佬族的传说故事题材广泛,涵盖了天地起源、人类诞生、民族迁徙、英雄事迹等多个方面。《阿仰兄妹制人烟》讲述了洪水过后,阿仰兄妹为了繁衍人类,历经艰辛,最终结为夫妻的故事,反映了仡佬族先民对人类起源的探索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山满》则是关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遵义九龙山区一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展现了仡佬族人民英勇无畏、反抗压迫的精神。

诗歌在仡佬族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在劳动生产、社交场合还是节日庆典中,仡佬族人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仡佬族诗歌形式多样,有古歌、苦歌、打闹歌、哭嫁歌、情歌、山歌等。古歌通常在祭祀、节日等重要场合演唱,内容涉及仡佬族的历史、传说和宗教信仰;苦歌则反映了仡佬族人民在过去遭受的苦难和压迫;打闹歌是在劳动时演唱的歌曲,具有鼓舞士气、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哭嫁歌是新娘在出嫁前演唱的歌曲,表达了新娘对父母的不舍和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情歌则是年轻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歌词优美,情感真挚;山歌则是仡佬族人在山间田野劳作时演唱的歌曲,旋律悠扬,充满了生活气息。

谚语是仡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们简洁明了,富有哲理,对仡佬族人民的生活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 “早起三朝当一工,早起三年当一冬”,这句谚语告诉人们要勤劳早起,珍惜时间;“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则强调了勤劳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生活万象:独具特色的日常图景

(一)传统节日与习俗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承载着这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仡佬年是仡佬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三月初三 ,也被视为仡佬族的春节。节日当天,吃过早饭后,仡佬族的男女老少都会身着崭新的民族服装,带着五管芦笙等民族乐器、篾鸡蛋等民族体育器械,以及酒肉饭菜,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埋葬着老祖先坟茔的草坪上。人到齐后,由本族中的首领点放鞭炮和鸣放火铳,宣告过年开始。随后,人们自由组合,进行各种文娱活动。到了下午两点左右,大家集中在老祖先坟前祭祖,长辈在前,小辈在后,首领将带来的 10 只活鸡(公鸡 5 只,母鸡 5 只,每年轮流由 10 户人家带来)杀死,以血滴入酒中洒地祭奠祖先,并用民族语言歌颂祖先 “开荒辟草” 的功绩,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多福多寿。祭祖完毕,人们又按长幼次序转移到草坪上,面对山林,敬奉山神和 “秧苗土地”,祈求他们庇佑仡佬族人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祀结束后,大家开始吃年饭,根据人数分成若干桌,不论年纪大小,只要辈分相同的便坐在一桌,每桌十人,按辈分在草坪上围蹲成圆圈,辈分高的坐在前排,辈分矮的坐在后排,有几辈人就摆几排。每桌用木盆舀一盆鸡汤和一盆菜放在圆圈正中,每人互敬一杯酒后开始吃年饭,吃完年饭后各自回家。过年后,春耕就开始了。

八月节是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至二十日举行。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几个青年把一头头戴大红花的黄牛牵来,寨中最长者 ——“族老” 开始祷告,祈求五谷丰登;乐队奏起 “八仙” 曲,同时鸣粉枪、放鞭炮。然后杀牛,割下牛心,每户一份,表示全族团结一心。随后,“族老” 还率众捧着小猪、老鸡、大鹅三牲,到菩萨树下祭祀。礼毕,全族欢聚一堂会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户举行家宴后,妇女们偕儿带女回娘家送礼;男人们串街会友,唱歌、谈天。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节日过后,便开始秋收。

吃虫节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相传,古时仡佬族地区曾连年遭受虫灾,庄稼所剩无几。有位甲娘,看到遭虫害的庄稼心急如焚,带领几个孩子到田地里捉虫,把捉来的昆虫加入佐料,做成好吃的食品,请所有人吃。人们吃过之后也纷纷按照甲娘的方法制作昆虫食品,任人品尝。从此,害虫减少了,庄稼丰收了。甲娘受到奖赏,她用获奖的肥猪宴请乡亲,并定于每年农历六月初二为吃虫节,群起响应。为了纪念甲娘,村上出嫁的姑娘纷纷回娘家过吃虫节,还一路走一路捉虫。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风味独特的菜,如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分享完美食之后,人们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再排成长队边走边捉虫 。

(二)特色饮食文化

仡佬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独具特色,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历史传统紧密相连。其主食以玉米、稻米为主,在山区,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而在平坝地区,稻米则更为常见 。此外,他们也兼食面食及杂粮、薯类。

仡佬族喜食酸辣食物,酸菜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一般人家都会腌制酸菜,常以干豆类或土豆混煮,制成 “酸菜豆汤” 或 “酸菜洋芋汤”。民间流传着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窜” 的说法,足见他们对酸菜的喜爱。

糯米糍粑也是仡佬族的珍贵食品,在年节时用来 “祭祖”,喜庆时刻用来待客,端阳节时会送给亲家,重阳节时则会献新送亲友,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用一升或几升糯米打成一个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盘内,供奉祖先,三天之后才可食用。在其他节日,也都会做粑粑来宴请宾客 。

咂酒是仡佬族的特色饮品,制作时以玉米、小麦、小米、高粱为原料,经过煮熟以后,发酵装缸。装缸时,先用两根手指大、约一米长的水竹竿(其中一根用火燎抈弯),除顶端留一竹节外,其余竹节打空,插入缸中后再密封。密封的时间越长,酒味越醇浓。饮用时,将顶端的竹节打空,直竿进空气,弯竿作吸具。无论筵席或平时待客,都按照老幼尊卑依次吸吮。民国《正安县志》稿有 “万颗明珠一瓮收,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的诗句记载咂酒的独特魅力 。

油茶也是仡佬族的传统美食,制作方法颇为特别。先用猪油于锅内爆炒青茶,然后掺水熬煮,待水微干,用木瓢搡茶成糊状,这便是 “茶羹”。饮时,视饮量及浓淡,将茶羹用猪油煎炒少许,掺水煮沸,再放猪油、油渣、食盐、花椒、熟芝麻、黄豆、花生粉,即可饮用,其味浓烈喷香,别具风味。如今道真的油茶已形成系列,有油茶鸡蛋、油茶汤圆、油茶稀饭、油茶面条等 。

“三幺台” 是仡佬族独特的食俗仪式,主要流传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与重庆武隆、南川接壤的三桥、大磏两镇 。所谓 “幺台”,即道真方言 “结束” 之意,“三幺台” 指每餐筵席需经三台(次)方告结束。第一台为茶席,茶多为土茶,道真则喝油茶,每位客人盛油茶一碗,并辅以粽子、米团子、麻糖杆、芝麻饼、洋芋片、南瓜子、板栗、白果等若干食品,喝茶以大土碗盛,以解渴除乏为主,吃毕,撤去碗盘,留下筷子,称为 “一幺台”;第二台为酒席,伴以腊猪肚、猪腰、猪心、猪舌、豆芽等干盘或凉菜,摆放好杯盘碗盏后,首先焚香化纸,拜祭祖先,一是表示不忘祖先造福后人的功德,二是恭请祖先神灵共享佳肴,不过现在除了过年过节,这一步骤已不再进行,祭拜完成后重邀客人入座,菜的内容不定,但必须是九盘,酒多是自酿的苞谷小锅酒,当地饮酒习惯,凡端杯者,一定要喝三杯,不饮酒者以茶代酒,第一杯为敬客酒,由主人发话,向每一位客人敬酒,说一些欢迎和谦词,先干为敬,第二杯为祝福酒,由客人代表说一些答谢及祝福的话语,然后共同干杯,第三杯为孝敬酒,晚辈向长辈敬酒,晚辈必须等长辈喝完酒后再喝,待酒将酣,二台席结束,紧接着上第三台席;第三台为正席,亦称 “饭席”,以吃饭为主,菜的碗数仍然是九碗,俗称 “九大碗”,“九大碗” 包括 “登子肉”、酥肉、肉圆子、油果豆腐、灰豆腐、扣肉、黄花菜、笋子、汤菜等,其中 “登子肉” 又叫 “大菜”,任何时候都不能少,吃菜时,晚辈不能随意用菜,每碗菜都必须等长辈先吃后才能动筷,尤其是吃 “登子肉”,长辈夹菜时,要邀请大家一起用菜,吃完饭后,平端或合举筷子,示意 “各位慢用”,晚辈等到长辈吃完饭,才能退席 。

(三)传统建筑风格

仡佬族的村寨早期是以血缘为纽带,由氏族、部落组成,基本一个姓氏组成一个村寨。每个家族都有选举产生的族长,族长根据族规管理宗族事务,家族内设置供奉祖先灵牌的祠堂,供家族成员聚会、祭祀 。

明清以来,随着社会动荡和迁徙,村寨结构逐渐被地缘关系所取代。如今,许多仡佬族村寨,虽然同为一个民族,但并非同一宗族,且大部分的仡佬族常常与汉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等民族杂居 。

仡佬族的民居以对称为美,给予人庄严与和谐之感。在民居的木质门窗上,随处可见镂空雕刻的 “蛙形瓶”“猫眼”“蟾酥” 等鲜见的木雕造型,这些造型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仡佬族的文化寓意。也有寓含福、禄、寿、囍等汉族文化的 “耕读渔樵”“岁寒三友”“喜鹊闹梅” 等祥瑞动物和花卉图案,体现了仡佬族在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过程中,对多元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民居所有腰门都是镂空的,图案几乎无一雷同,充分展现了仡佬族人民的独创精神。

信仰之光:原始崇拜的心灵寄托

仡佬族人普遍存在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灵物崇拜等原始信仰崇拜,他们奉祀多神,如 “竹王”“蛮王老祖”“山神”“大树神” 等 。这些神灵在仡佬族的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承载着他们对自然、祖先和生活的敬畏与感恩之情。

在仡佬族的信仰体系中,祖先崇拜占据着核心地位。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会庇佑子孙后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重要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中,都会举行庄重的仪式来缅怀祖先。年节时,人们会打糍粑祭祖;拜神树时,也会同时祭祖;吃新节时,会摘新庄稼祭祖,以祈求祖先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在祭祀方式上,有的人家会在家里堂屋内设置神龛,供奉祖先的牌位;有的则在灶房内放置一块木板,或者在堂屋贴上 “古老先人,地盘业祖” 的字幅,以此作为祖先的神位;还有的以村寨附近的小山作为祭祀祖先的地方。在贵州遵义一带,仡佬族有一种独特的祭祖仪式 —— 杀老人猪。当村寨出现疑惑、心境不宁或异常现象时,就会举行这个仪式。杀猪时必须在天黑进行,且不能让人看见,猪毛要全部烧掉,反手搓成的套猪绳索(阴绳)也要烧掉,寓意是将其交给祖先。随后,把猪内脏分成肝、肚、舌、蹄、心等数类,盛在大盘内祭祖。在全家人吃猪肉时,不准说话,并且三天之内,不准陌生人进屋,足见他们对祖先崇拜的虔诚。

自然崇拜也是仡佬族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认为天地山川、风云雷雨、日月星辰、金石草木等万物皆有灵,因此供奉 “牛王”“树神”“山神”“苗神”“灶王” 等 。各地区的仡佬族普遍会在农历三月祭山神或树神。除了年节祭祀外,遇到天灾病痛时,也会烧香、烧纸钱敬供,祈求神灵消灾除病、保佑丰收平安。在一些山区,仡佬族会将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古树视为神树,进行崇拜和祭祀。神树所在的山坡被视为神圣之地,人们会自觉保护,禁止随意砍树、割草和放牧。在祭祀山神时,通常以村寨为单位,只有男子参加。主持人会带领众祭祀者,面对神树,恭恭敬敬地献上祭品,虔诚地呼请山神前来享用,并祈祷山神保佑全寨子孙繁衍、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平安祥和 。

竹王崇拜是仡佬族最具特色的信仰之一。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名叫倡乳的姑娘在河边洗衣时,发现一个大竹筒在脚边盘旋不流走,且听到竹筒里有哭声。她急忙拾起竹筒打开,看到里面有一个可爱的男婴,便决定收养他。男婴长大后成为一个英勇帅气的小伙子,取名为笃筒。后来,养母倡乳被老虎叼走,笃筒杀死老虎为母报仇,因其英勇行为,被各寨推举成为夜郎国的国王,后成为夜郎侯。由于他生于竹筒,所以被称为 “竹王” 。“竹王” 是仡佬族人民英勇的象征,“竹” 也因此成为仡佬族人的标志性信仰。在仡佬族特有的图腾中、隆重的节日衣裳上,大多能看见竹形状图案。在一些仡佬族传统浓厚的地区,仍然保持着对 “竹” 的崇拜风俗,比如务川县龙潭村还保留着把胎盘和鸡蛋壳埋入竹土中的习俗,希望后代能得到 “竹王” 的庇佑 。

现代新篇:仡佬族的发展与展望

1949 年,新中国成立,这成为仡佬族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仡佬族地区建立起各级人民政府,彻底废除了民族压迫,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仡佬族人民从此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主人,开启了当家作主的新篇章。

1986 年,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正式成立,这是仡佬族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此后,从 1986 年至 2006 年,在贵州省仡佬族散杂居住区,又陆续成立了 20 个仡佬族民族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让广大仡佬族人民充分享有了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建设家乡、发展民族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为仡佬族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一时期,仡佬族地区的商品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政治方面,仡佬族人民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治理,在各级政府和人大中都有了自己的代表,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经济领域,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特色农业如茶叶、水果、中药材等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加工、旅游等产业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为当地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方面,丰富多彩的仡佬族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挖掘、整理和传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认识仡佬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仡佬族的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建设不断完善,教育质量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仡佬族孩子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为民族的未来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广播、电视、体育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丰富了仡佬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进入 21 世纪,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富民兴边”、扶贫攻坚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仡佬族地区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条条高速公路、铁路贯穿仡佬族聚居区,打破了以往的交通瓶颈,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为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通信网络的普及,让仡佬族人民能够及时了解外界的信息,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旅游业的兴起,更是让仡佬族地区的美丽风光和独特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仡佬之源景区,充分挖掘仡佬族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如仡佬族祭祀表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仡佬族文化。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中国傩城,以傩文化为主题,集旅游、文化、休闲、度假为一体,成为展示仡佬族傩文化的重要窗口 。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仡佬族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他们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通过建立文化博物馆、开展文化活动、培养文化传承人等方式,让仡佬族的语言、艺术、习俗等文化瑰宝得以延续和发扬;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将仡佬族文化与现代科技、创意产业相结合,开发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提升仡佬族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仡佬族地区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仡佬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让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