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出画中景色是黄山吗?是不是觉得和近现代画家笔下的黄山不一样呢,总觉得不像啊。近现代画家描绘黄山突出一个“奇”字,无论是云海奇观,还是奇峰峻岭,都强调壮美神奇。而这幅《黄山图》,看上去会觉得过于强调山石组织结构,笔墨构图有点版画的味道。
这幅画是清代画家江注的作品,他是歙县人,家乡靠近黄山。说到歙县很多人会想到歙砚,也有人会想到清四僧之一的弘仁就是歙县人。江注是弘仁的侄子,他曾经照顾弘仁日常起居。弘仁在黄山寻找灵感的时候,说不定江注就陪伴在他身边。《黄山图》看上去有些像弘仁的风格就不奇怪了。弘仁作为四僧之一,他的艺术成就有目共睹。不过他似乎不是一位出色的老师,从江注的《黄山图》看并没有超越弘仁。

江注 黄山图
江注画黄山,如果不题写文字说明,很难让人联想到黄山。有人会说,古人画山水取自然精神,画胸中丘壑。的确有这个原因,不过还可以更加具体一点。有没有发现,哪怕去过黄山的人,看到的、记住的往往是黄山局部。哪怕一游再游,很难对黄山整体形象有深入了解。只有长期在黄山生活,用脚步丈量黄山的高度,才能让黄山整体的样子留在心中。
江注画的就是黄山全貌,黄山在他心中的样子。看画面远景会发现,那里已经是黄山之外了。古人受限于观察角度、观察工具,很难真正看到一座山的全貌。这时候写生观察结合丰富想象力就成了创作中必要的能力了。

江注 黄山图 局部
江注曾经画过一套《黄山册页》,描绘黄山代表性、标志性的景物。那套册页画得相当精彩,当他尝试画黄山全貌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江注希望借助色彩表现复杂的空间布局,遗憾的是不太成功。
画山水全貌,也就是全景山水画,古人常用三远法构图,江注也不例外。为了让空间延伸显得自然生动,他画了很多平缓的高台。很明显这样处理过于刻意,削弱了黄山的奇美气质。再加上为了考虑远近关系,黄山奇松采用简笔画法,失去了特色。

江注 黄山图 局部
没有黄山的整体气质,把过多精力放在位置经营上,造成了《黄山图》很像版画,或者说像导赏图。可见,画名山大川全貌难度过大,超越了江注的能力范畴。说了江注在创作上的不足,有人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欣赏啊?
欣赏《黄山图》应该把关注点放到写生与创作的关系上。清代山水画习气重,就是因为在创作中加入了大量仿古特征。江注从写生入手搞创作,是很勇敢的尝试。如果黄山周边还有一座高山,能够俯视黄山全貌就可以解决他在创作中的问题了。从画中细节看,他还借鉴了梅清、石涛等人描绘黄山的技法。技法融合之后没有统一,只能靠色彩调整画面关系。

江注 黄山图 局部
写生创作对古人来讲是挑战,只要有胆量就值得钦佩。画山水搞艺术创作胆量很重要,从《黄山图》可以看出江注的优势。遗憾的是,他的创作之路并没有引起正统派画家的重视,后继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