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说别搞汽油车了,直接上新能源。1992年,这话听着就像“天方夜谭”。
1992年,中国还顶着“自行车王国”的帽子,汽车工业刚刚起步,连好点的轿车都少见。可就在这个时候,钱学森直接给国家提了个大胆建议别追欧美搞汽油车了,直接研究新能源车。放在当时,欧美还在内燃机技术上狂飙突进,新能源车连影都没有,这个提议很难不让人觉得“离谱”。但今天回头看,钱学森的前瞻性让人不得不服。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钱学森的“超前思维”

钱学森的脑子,不能用常理来看。他可是“两弹一星”的功臣,能搞导弹、卫星,哪一样不是领先时代的技术?他早就看明白了搞技术不能死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欧洲搞汽油车搞了一百多年,中国要是再去追,等追上了,天知道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会有多可怕。钱学森的逻辑很简单别人家修高速公路,你干脆直接开飞机。这个思维,既胆大又务实。问题是,当时的中国连“飞机场”都没建好,直接搞新能源,听起来确实像“空中楼阁”。

2. 对环境危机的敏锐嗅觉

1990年代,全球还没多少人关心环境污染。那时候的欧美国家,工厂烟囱一个比一个粗,汽车尾气满天飞,能不能挣钱才是要务。但钱学森不一样,他早看到了工业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他担心,等到中国人买得起汽车了,污染问题会比欧美更严重。这种“未雨绸缪”的眼光,让他在30年前就敢提出新能源的概念。可惜,当时的中国大多数人还忙着搞温饱,钱学森的担忧显得有点“高处不胜寒”。

3. 他敢提,但现实“敢不敢做”?

钱学森的建议确实高明,但从国家层面执行起来,难度堪比登天。先不说技术储备,当时连研发电动车的电池都要靠“从零开始”。更何况,汽油车工业刚刚起步,直接转新能源,意味着大量资源要砍掉重新投入。国家当时的经济实力有限,能拿来投新能源的资金并不多。于是,虽然他的建议被纳入了“八五计划”,但真正大规模推进新能源车,已经是21世纪的事了。

钱学森是个跨时代的天才,他的眼光早就看穿了工业化的“后遗症”,也给中国汽车工业指明了一条捷径。但无奈,现实的掣肘让他的建议推迟了十多年才真正落地。今天回头看,中国在新能源车领域确实走到了世界前列,这既离不开科技工作者们的努力,也证明了钱学森当年“大胆假设”的正确性。他,是那个敢想的“个吃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