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出生于178年,就比司马懿大一岁。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少年时期正直黄巾之乱,吕蒙一家人就移民到了江南,江南当时叫江东。
吕蒙
吕家之所以移民这里,因为他们在当地有个熟人,名叫邓当,邓当是当时江东统治者孙策的部将,邓当是吕蒙的姐夫。
说起江东很多人第一印象是富裕,然而当时江东生产力和财富远不如中原地区,江东还有不少地方都不归汉朝朝廷管辖,比如一些山区和内陆地区,那里是“夷人”地盘。这些人俗称山越。
汉武帝消灭所在今天中国东南沿海的百越后,百越残余势力躲入深山,百越遗民在深山或则汉朝朝廷无法深入敌方继续生活着。久而久之他们在这里根深蒂固,他们被人称为“山越”。
山越名义上属于汉朝势力范围内,但事实上山越算是汉朝境内的国中之国。汉朝朝廷都无法彻底清剿他们,只要他们不足够对朝廷造成威胁就不会去多管。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山越这样的国中之国,比如宋朝的西南夷,明朝的苗疆等。
而孙策征服江东之后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打山越,孙策可以连黄祖都不打,也就是杀父之仇都不报,都得去打山越,孙权继位到赤壁之战发生前做的最多事情应该也是打山越,就是东吴建立以后,也时不时要打山越。
孙吴集团为何热衷于打山越?上文提到江东穷呀,穷的地方自然人口也不会很多。孙家几代人打山越就是要需要山越的人口,把他们作为争霸天下的兵源。
据《晋阳秋》记载吴国户数五十三万、官吏三万二千、士兵二十三万、后宫五千余人、民口二百三十万。吴灭亡时有士兵23万,而东吴征讨山越得到的兵力却有13万多,可见东吴士兵有一半以上是讨伐山越得来的。
吕蒙的舅舅邓当那时主要任务就是讨伐山越,而少年吕蒙天生就对军事有兴趣,于是背着母亲参与邓当部队,邓当受吕母之托屡次阻止吕蒙都没法成功,有一次邓当忍无可忍就告诉吕母吕蒙偷偷参军事情。
吕母大怒,吕蒙却回应他这么做是为了摆脱贫困,打仗才有机会建立战功,获得地位。于是吕母同意吕蒙参军,16岁的吕蒙便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独异志》:吕蒙随姐夫邓当击贼(百越),年十六,呵叱而前。当不能禁止。归言于母曰:‘贫贱难可居,设有功,富贵可致。’又曰:‘不探虎穴,焉得虎子。’遂成大名。
几年后,吕蒙的舅舅邓当去世,张昭向孙策举荐吕蒙接替指挥邓当部队,吕蒙升职为别部司马,但吕蒙这时候还只是个小部队的头领。
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孙权为了培养自己在军中势力,就想更换一批将领,矛头便指向吕蒙这样的小部队,吕蒙不甘心姐夫生前统领的部队就这么被裁掉,于是加紧部队训练,并找了个机会在孙权面前演练一番,孙权看了后忍不住对吕蒙竖起大拇指,便不再裁剪吕蒙部队,反而给其部队增援。
《三国志·吕蒙传》:权统事,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薄者,欲并合之。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滕,及简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
东汉军队
可能一些人对吕蒙刻板印象面对敌人只会用偷袭手段。事实上吕蒙年轻时候比大多数都要莽,打起仗来不要命,甚至可以说冲锋陷阵表现不输关羽。
208年,孙权第三次统领人马在再度起兵。以周瑜统领全军。鲁肃为参谋,吕蒙和凌统二人则是作为先锋。韩当、周泰、蒋钦等家臣也参与这次出征,吴军水陆并进遁江而上,浩浩荡荡杀到三江口。
黄祖得到了消息,做了周密部署。不仅派大将苏飞在城池堡垒布置兵马,还命部将率战船陈师江上,以两艘艨艟巨舰横栏江口,铁索连贯上设强弩,把江面封锁严严实实。
但吴军毫无畏惧英勇奋战,作为前锋的吕蒙率敢死队架着小船钻入敌群,于万军阵中擒杀敌军都督陈就。
吕蒙斩杀陈就后不久,孙权就攻克了江夏城,并活捉了杀父仇人黄祖。战后论功,孙权认为取胜关键就是吕蒙阵斩敌军都督陈就,因此任命吕蒙为横野中郎将,并赐钱千万。这时候起吕蒙就是孙吴集团中的一员重要将领了。
《三国志·吕蒙传》:孙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
击破曹仁,对抗张辽斩杀陈就是吕蒙武艺高强的体现,那么解救夷陵之围是吕蒙战略的体现,而且不是白衣渡江那种阴谋,而且是阳谋。
先说下汉末三国其实有两次夷陵之战,人们熟知的夷陵之战是刘备称帝后起兵伐吴那一次,实际上这是第二次夷陵之战。第一次夷陵之战发生在赤壁之战刚结束后,208年周瑜率领吴军北侵南郡,在攻略南郡过程在夷陵与曹军发生了战斗,就是我们要讲到的第一次夷陵之战。
甘宁率领数百名士兵占领了夷陵,驻扎在秭归、巫县一带的刘璋部将袭肃率三百士兵来降。周瑜建议孙权把袭肃的三百人并入横吕蒙部队。吕蒙拒绝了,他要求袭肃随同甘宁,因为夷陵城守军本来就不多,只有甘宁那几百人,孙权同意了。
当时刘璋和曹操还是同盟,而夷陵是刘璋和曹操地盘的联结点,曹操得知夷陵失守后,当即派曹仁率领六千骑兵前去收复夷陵,处于兵力的劣势的甘宁就遭遇曹仁重兵围攻。
荆州地图
南郡
但当时吴军兵力很少,如何派兵支援甘宁,那就没有兵力镇守本阵了,很多人都建议不要发兵夷陵,就在周瑜也拿不定主意时候,吕蒙却建议率领主力部队去支援甘宁,并举荐凌统率领少量兵力镇守大本营,吕蒙认定凌统能胜任这项任务,周瑜便同意了吕蒙的主意。
《三国志》:曹仁分众围宁,宁困急,使使请救。诸将以兵少不足分。《三国志》:蒙谓瑜、普曰:‘留凌公绩,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
周瑜、吕蒙便率军去攻击曹仁,曹仁自己也没料到吴军会不顾大本营来支援夷陵。但即便有周瑜主力增援,曹仁也不并不好打,要知道统领的都是骑兵部队,曹仁还是曹操阵营中统率骑兵经验最丰富的一个。而孙吴集团军队都是步兵,根本没有骑兵部队,直到280年东吴灭亡都没发展出成建制骑兵部队。(出自《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
曹仁
冷兵器时代步兵打骑兵是很困难的事情,但仅以步兵(还可能是轻步兵)组成的吴军在周瑜和吕蒙两位杰出统帅指挥下于夷陵大破曹仁,曹军乘夜逃走。
由于周瑜事先采用吕蒙另个计策,在曹军必经之路布置下木柴,使得曹仁部队逃跑无法携带战马,被迫弃马步行逃跑,吕蒙为此获得曹军战马三百匹,对于没有骑兵的孙吴集团而言是大收获。
《三国志》: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
第一次夷陵之战后的一年,周瑜再顺势从曹仁手中攻克南郡,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带,因为此战战功吕蒙被孙权任命为偏将军。
后来襄樊之战时关羽也曾给予曹仁一定打击,但是史料只记载关羽用重兵围困仅有几千人的曹仁,没有太多史料依据佐证关羽在城外正面击破过曹仁骑兵部队,而吕蒙在夷陵以步兵击破曹仁的骑兵可有确凿史料证据,这点来看正面作战能力方面吕蒙至少不输关羽甚至是强于。仔细一想后来关羽输给吕蒙也不算太冤枉。
在212年到219年的时间段里,曹操三次南征孙权,曹孙两军交战地点都在巢湖一带。
这里位置对曹孙两边而言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对孙权这边,其得失会影响到长江防线的稳固与都城、社稷的安危,因而受到孙权的特别重视,多遣能征善战的将领出任守将。
212年,曹操加封魏公后他再次动员了自己的大部分精锐总共十余万人进攻巢湖,甚至还秘密调来一支海上训练的水师。对外号称“四十万大军”讨伐孙权,这一仗不仅要完成夺取江东的宏愿,而且更是为了洗刷四年前赤壁之战败北的耻辱。
吕蒙随孙权统领七万大军对抗曹操,这时候周瑜早已病故,鲁肃虽然健在,但他军事能力没有其政治能力突出,所以孙吴军界一把手就是吕蒙了,吕蒙也无愧于他的位置,第一次濡须坞之战期间吕蒙多次献计,帮助孙权抵挡住了强大的曹操。
为了预防曹操下次来犯,吕蒙提议在巢湖一带的濡须口位置建立的一个基地,名叫濡须坞。濡须坞的军事作用,主要是保护登陆作战的步兵撤退上船。吴军将士往往是依托水边的船队进行陆战,利则进取,不利则登舟还师,所谓“上岸杀贼,洗足入船”。
若是遇到敌军优势兵力,“步骑蹙入,不暇及水”,则可以利用坞垒防守掩护,使自己的部队安全撤到舟中;所以这种坞是紧靠岸边,背水而立,面向平地,实际上是半水半陆。
所以濡须坞又被称为“偃月坞”、“偃月城”,就是表明它仅在水边筑起一道状如新月的弧形坞墙,作为防御工事。临江一侧,船只可以驶入坞内,靠岸停泊。
濡须坞位置
吕蒙修筑的濡须坞阻止了曹军从北方直插东吴的腹地苏湖平原,曹魏军队甚至是西晋军队进攻濡须坞都以无功而返而告终,即使是东吴灭亡,晋军也是沿巴蜀、荆州一带进攻,并未从江北正面攻破濡须坞。
吕蒙为东吴打造了濡须坞这一铁壁,也说明吕蒙在大战略方面也不输前面的周瑜和后来的陆逊。
《三国志·吕蒙传》:(吕蒙)后从权拒曹公于濡须,数近奇计,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曹公不能下而退。
濡须坞南北区域
濡须坞南北区域
可能还有人说吕蒙在逍遥津之战中被张辽给击败了,这个我不否认,毕竟吕蒙参与了这场战斗,尽管他逍遥津之战失败和吕蒙无关。
但是吕蒙也挫败了张辽两次,第一次是赤壁之战结束后不久,孙权派吕蒙率军攻打曹操地盘皖城,曹操派张辽前去支援,赶到皖城之前,皖城就已经沦陷,张辽听说后便退走了。
《三国志.吕蒙传》: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桴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
第一次吕蒙没有跟张辽直接交手,可以只算让张辽目的没达到,而这次也就是在第二次濡须坞之战,吕蒙正面击败了作为曹军先锋的张辽。
《三国志.吕蒙传》:后曹公又大出濡须,权以蒙为督,据前所立坞,置强弩万张于其上,以拒曹公。曹公前锋屯未就,蒙攻破之。
《三国志.臧霸传》:霸从讨孙权于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
奇袭荆州,俘虏关羽、于禁上面列举的这些战例可以体现吕蒙是个全能型的将领、水战、野战、攻城战、防守战等方面都不算差。不过吕蒙一生留给后世印象最深的还是奇袭荆州之战。
215年,刘备夺取益州后不久,孙权便派家臣诸葛瑾出使刘备要归还荆州,刘备却说等我拿下凉州在归还荆州,关羽还将孙权派来接管荆州的官吏给赶走了。
关羽
孙权得知怒道:“刘备这是借而不还,却用空话敷衍来拖延时间。”
孙权便开始动武了,他派鲁肃率一万人军坐镇巴丘抵挡关羽,并派大将吕蒙统领两万人大军进攻荆州。
吕蒙统领吴军很快就攻陷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而且是兵不血刃。荆州人民似乎也是心向东吴的。这次袭取荆州时,吕蒙仅“移书”三郡,长沙、桂阳二郡便“望风归服” 。
刘备听说荆州三郡被吕蒙攻占后,他急忙下令关羽率军进攻孙吴这边,吕蒙连忙带兵去增援鲁肃,做好迎战关羽准备。
孙刘大战即将在即,这时候曹操接受张鲁的投降获取了汉中。曹军开始威胁益州,刘备因为要提防曹操,被迫停战并且跟孙权和谈。
双方重新划分了地盘,于是孙权同意继续将荆州借用给刘备。待刘备拿下汉中后再谈归还荆州一事。
219年,刘备卫冕称王,自称“汉中王”。同年七月刘备派遣镇守荆州的关羽率领三万大军北伐。攻打曹操在荆州的地盘樊城,镇守樊城的将领就是当年吕蒙和周瑜一起苦战的曹仁。
看样子刘备势力不但摆脱了被曹操吞并的威胁,而且日益做大。所以孙权和众多家臣商议开始谋取荆州。
恰好此时关羽率军大破曹操派来增援樊城的部队,而且活捉了援军主将于禁,樊城遭遇关羽围困,中原有好几处势力反叛曹操以此皆响应关羽。
曹操为了解樊城之围开始联络孙权,他开出条件如果孙权占据荆州,那么他将承认孙权对荆州的统治权。当然这是张空头支票,反正占的不是曹操地盘,而且也不会料到未来孙权会扩张如此迅速,所以才放出了这个条件。
鲁肃去世,吕蒙掌军之后,虽然表面还维持与刘备的同盟关系,私下里则完全推翻了鲁肃的政策,为武力夺取荆州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
关羽对吕蒙并非没有防范,他北上围曹仁于樊城,依然留有足够的兵力驻守江陵、防御东吴。
对孙权来说,要想让关羽放松对东吴的警惕,增兵北上,唯一的办法就是造出吕蒙被撤职的假象。
此计一个巴掌拍不响,有撤就要有换。吕蒙称病,自陆口回建业述职,路过芜湖时,与时年三十六岁的陆逊进行了一次交谈。
等到了建业,吕蒙就立即向孙权推荐陆逊代替自己。理由有两条:一是陆逊当时名声较低,让他统军更能麻痹关羽;二是陆逊确实有将略之才,未来可以与关羽一决雌雄。
当吕蒙推荐陆逊后,孙权就立即拜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掌吕蒙之军。陆逊上任后就给关羽送去一封书信,信中态度极其谦卑恭敬,将关羽的战绩夸耀了一番,又自我贬损是“书生疏迟,忝所不堪”。总之,捧得关羽心花怒放,使其完全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
看到关羽中计,吕蒙自浔阳起兵,以商船暗藏精锐溯江而上,连夜奇袭江陵。加之江陵太守糜芳和关羽不和。吕蒙率军攻打江陵时,当时江陵守将是糜芳。糜芳直接带着城池和全部军队无条件投降。随后陆逊、朱然、潘璋等部随即大举侵入荆州。
进入荆州后,吕蒙部队不拿人民群众一针一线,对于犯错士兵一律格杀勿论。还给荆州当地人及时发粮食和药品,连荆州库房钱也不动。
吕蒙严格约束部下,有次他一个老乡像当地借伞都被他下令含泪处死。吕蒙也没有像刘备动益州库房那样抢劫荆州的库房,而是安置在那里不动。很少有古代军队能做到这样。
同时吕蒙善待关羽军队在荆州的家眷,关羽得知荆州被袭击后,一边策划重夺荆州,一边派人跟吕蒙讲和,吕蒙每次都厚待使者,使者回到关羽军队后,关羽部队向使者询问家中状况,当他们得知家门无恙,所受的招待良好的时候,变得全无斗心。
吕蒙就用这招瓦解了关羽部队的意志,兵不血刃地把关羽搞成光杆司令,关羽只能逃向麦城,关羽最后在麦城突围失败被吴军捕获。
孙权拿下江陵、南郡后接着挥师南下,袭破刘备麾下樊伷、陈凤等部,抢夺武陵、零陵之地,孙权又命陆逊领兵西进陆续攻破不少地方,并屯兵夷陵提防刘备,至此刘备势力被彻底赶出荆州。
至此吕蒙完成周瑜、鲁肃都未做到的事情——取下荆州,令吴国疆域扩大不少。
吕蒙出征荆州不光俘虏刘备集团头号战将关羽,还俘获了被关羽关押在荆州的曹军俘虏于禁,于禁是曹操集团非常重要的将领,曹操在兖州起兵时于禁就跟随曹操。尽管于禁不是吕蒙在战场上俘虏的,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总之也将于禁一并拿下。
于禁
平定荆州后,孙权给予吕蒙高官厚禄,但吕蒙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战果就去世了,临终时他将孙权生前赏赐他的钱统统捐出去。
吕蒙的死孙权着实难过了一番,回想起昔日周瑜、鲁肃,老天似乎发下一个魔咒,江东贤臣良将全部早逝,怎么不叫人令人惋惜?但孙权也不是特别焦虑,吕蒙临终前向孙权推举了朱然接任他的职务。(注意不是陆逊)
攻取襄樊,疑似吕蒙生前最后一战根据《三国志吕蒙传》记载:
(吕蒙)后更增笃,权自临视,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年四十二,遂卒于内殿。时权哀痛甚,为之降损。莹未死时,所得金宝诸赐尽付府藏,敕主者命绝之日皆上还,丧事务约。权闻之,益以悲感。
注意这里只说袭取荆州完后不久吕蒙病重了,去世时候42岁。但并未给予吕蒙去世详细时间和年份。吕蒙有可能并非于袭占荆州后很快就死去,而是在孙权由公安回到武昌前夕死去。
吕蒙为东吴制定的战略除了从刘备手中占领荆州,还有从曹魏手中占领襄樊。吕蒙在袭击关羽前曾对孙权说过;“令征虏(指都护征虏将军孙皎)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曹)操,何赖于(关)羽?”
吕蒙为东吴定下的方针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占据战略要点,立于不败之地,窥视中原,为将来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讲到这里,汉末三国时代有一场被忽视的战役,那便是孙吴攻克襄樊之战。说到襄樊之战,人们往往只知道关羽北伐的襄樊之战。而孙权却在刚刚取得荆州后不久,就沿着关羽北伐的道路从曹丕手里攻占了襄阳与樊城。
但可以肯定孙权占据襄樊不久后就又放弃了, 但翻阅各种史书,孙权何时出兵攻打襄樊时间也不明朗。我们只知道襄阳在221年4月就又回到曹魏手里,也就是孙权攻打襄樊时间线至少是在221年4月之前。
《三国志》里也只有《曹仁传》提到了这场不知名的战役,除了《三国志》外就是《晋书》记载了这场战役。
《三国志.曹仁传》:(曹丕)及即王位,拜仁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进封陈侯,增邑二千,并前三千五百户。追赐仁父炽谥曰陈穆侯,置守冢十家。后召还屯宛。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
《晋书.宣帝纪》:魏文帝即位,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会孙权帅兵西过,朝议以樊、襄阳无谷,不可以御寇。时曹仁镇襄阳,请召仁还宛。帝曰:"孙权新破关羽,此其欲自结之时也,必不敢为患。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言竟不从。仁遂焚弃二城,权果不为寇,魏文悔之。及魏受汉禅,以帝为尚书。
虽然这段历史记载不多,但很多细节值得深究。首先孙权和曹家刚刚组成对抗关羽的同盟,为何孙权又去打襄阳。《晋书》里有句话说得很明白了“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意思就是襄阳是荆州战略要地不可放弃。这也正是之前关羽北伐原因之一。
其次还一个很重要原因支撑孙权去攻打襄阳,那便是孙权夺取荆州后收降了数万原来荆州军和俘虏的于禁军,加上自己原来的兵力,孙权掌握了15万人军队左右,当然有足够胆量支撑他北上。
除了手握重兵,更重要一点手上这张王牌还在——击败关羽的吕蒙。
之前关羽对着襄樊穷追猛打,即使水淹七军曹仁也不放弃,怎么这次吴军北上就放弃了呢。原因有二:一是曹操刚死,内部稳定应置于第一位。
曹操刚死,魏军失去最高统帅,三军为之夺气。譬如,耻为汉言、求受魏印的夏侯惇,于曹操死后数月,忧郁发疾而卒。这种形势下,魏军自然不愿依托不利的地理条件与吴军决战,只得于焦土之后委城而去。
其二就是吕蒙,吕蒙能在短时间占据荆州大片领土,而且对于关羽就靠攻取人心手段就把关羽军队兵不血刃瓦解了,并且还生擒了关羽。这个战绩实在恐怖。
吕蒙多次参与魏吴淮南争霸。魏军许多将领也领教过吕蒙的厉害。对于魏军而言,吕蒙是仅次于周瑜的东吴将领,昔日周瑜才数万人就击破曹操本人率领的十余万大军,这次东吴实力远超过去。
自己这边曹操刚刚去世,对面不光孙权坐镇,吕蒙仍在。尽管吕蒙没有上阵是在幕后指挥,因为三国志没提这次襄樊之战有吕蒙身影,八成在幕后指挥。所以魏军忌讳于吕蒙名声才放弃了之前坚守已久的襄阳和樊城,就这么把淮南要地拱手让了出去。
接下来在221年4月,孙权军放弃了襄阳和樊城,曹仁和徐晃就从宛城出发率军又重新占领这里。因为这时候吕蒙真的去世了,正因为基于此,魏军不会再忌讳东吴,吴军失去了统帅也自然士气低落无疑再战。
那么如果吕蒙在221年去世这个说法成立,吕蒙不但威慑了曹丕,同样震慑了孙权另一个方向的敌人——刘备。
刘备之所以在关羽死后近两年时间的221年夏天才敢伐吴,也是因为吕蒙的存在。虽然吕蒙夺了荆州诛杀了关羽,刘备不可谓不恨之入骨。但是不代表不忌讳啊。
毕竟关羽是刘备集团第一战将,毕竟曹魏都称赞 “名将唯羽”,连关羽都给吕蒙击败了。对上他刘备又有几成胜算呢?
公元220年整整1年,刘备集团这边出了刘备称帝以外无所事事,直到公元221年夏刘备才进行战争动员,入秋后出兵,充分表明刘备自知力量不足,惮畏吕蒙。公元221年春吕蒙的病故,及随后魏国的曹仁、徐晃收复囊阳,使刘备胆子壮了起来,敢于对东吴用兵。
所以说吕蒙的死也促使孙权放弃对抗曹丕,继续北伐,转而提防刘备。
后世评价明太祖朱元璋评价:
克敌在勇,全胜在谋。昔关羽号万人敌,为吕蒙所破,为无谋也,尔宜深戒之。
毛主席评价:
吕蒙是行伍出身的,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劝告,勤读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我们现在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的《吕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