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姜维简介

艾芸阅览过去 2025-02-05 02:46:21

姜维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他自幼聪明过人,好学不倦,精通兵法、天文、地理等多种学问。在曹魏天水太守马遵的帐下担任中郎将时,姜维便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然而,由于曹魏内部的政治斗争,姜维最终被迫投降蜀汉,开始了他在蜀汉的传奇人生。

姜维在蜀汉的军事生涯。投降蜀汉后,姜维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和信任。他多次随诸葛亮北伐中原,屡立战功。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姜维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为蜀汉的北伐事业而努力。他先后九次北伐中原,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等人展开了激战。

在这些战役中,姜维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他善于运用地形、兵力等条件,制定出巧妙的战术,使得蜀汉军队在战争中屡屡取得胜利。同时,姜维还注重培养部将,提拔了许多有才能的将领,为蜀汉军队注入了新的活力。

姜维的政治智慧。除了军事才能外,姜维还具备卓越的政治智慧。他深知蜀汉政权内部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在处理政务时,注重平衡各方利益,化解矛盾。他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姜维还十分注重民族团结。在蜀汉与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交往中,他积极推行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和沟通。这些举措不仅巩固了蜀汉政权在南方地区的统治地位,也为蜀汉的北伐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姜维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姜维的历史地位不可忽视。他的忠诚、勇敢和智慧为后世所传颂,成为了忠臣烈士的代表。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姜维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传奇色彩,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同时,姜维的事迹和经历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北伐事业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他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忠诚报国的精神却激励了无数后来者。在今天的中国,姜维的形象仍然被广泛传颂,成为了激励人们奋发向前的精神力量。

总之,姜维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人物,无论是在军事、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后人研究和学习的宝贵财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历史、认识人性的重要视角。

汉中平原的边境线上,夕阳下的旌旗似火,映照出冰冷而坚定的战意。

姜维,作为前线的统领,亲自出巡,观察地势。

这是一次在战事停歇时刻的场面,而在另一侧,敌军阵营中,司马昭持策而立,对着柔和的夕阳微微眯起眼睛。

他们之间,无形的战争如波涛般澎湃。这场剧变即将拉开帷幕。

而姜维的心中已然做出抉择:“纵使孤军奋战,也要为蜀汉争取最后的光明。”

魏将转身蜀国:姜维的醒悟时刻

年少时的姜维,以聪慧与果敢著称于魏国,他总是比同龄人更加沉稳。

诸葛亮在劝降的过程中,曾于涛声隐隐的山间对他说起了大汉复兴的夙愿。

姜维面露复杂之色,内心的选择却已清晰。他想:“从此,我的剑只为汉室而挥。”

九伐中原:姜维的执着与磨砺

三顾茅庐后的多年,姜维承继忘年知己诸葛亮的遗志,多次率军北伐。

他在风餐露宿中,将所有责难与失利当作磨砺。

在一次营帐会议中,副将问:“军势每况愈下,为何不求缓战?”

姜维只是牵住马缰,凝视远方说道:“心之所在,就是我战斗的归宿。”

孤城的忠魂:姜维与宿命的抗争

蜀汉的最后一场战役,孤城剑阁成为了姜维顽强抵抗的象征。

他与其多年的对手钟会在战役前短暂相视,钟会问:“屡败屡战,你的信心为何?”

姜维沉稳地靠着剑:“生而为将,死而为士,忠于此生。”

姜维从魏的青年将才变为蜀汉的中流砥柱,跨越岁月,忍受着个人的所有磨难与怀疑。

他生命中的每个抉择,都如沉重的铁链,却以刚毅的姿态走过属于他自己的生涯。

当隆中山水化成历史封页,他依然是那个未曾放下剑鞘的人。

在与司马昭的最后谈判中,这位魏国的掌权者以诚挚而无奈的语气说道:“为何至此不觉命定之局?”

姜维平静脸容中透出一丝微不可察的苦涩笑意,他缓缓回答:“命定者,人意不可改,但忠心未曾背叛过。”

在最后的一次反戈中,姜维于内乱险中智图退敌,巧施妙计令敌方内乱,为蜀汉赢得了片刻的偏安。

这一次别开生面的策略,竟然一时间逆转乾坤,可结局的凋零仍难以抗拒。

在夕阳西下之际,他耸立山岗,感受着命运的彷徨。

历史从未遗忘姜维。后世的《三国志》写道:“姜伯约之志,壮而不懈。”

这位难能可贵的将领,以他昂然的风骨,赢得了最崇高的敬意。

古往今来,人们常在他的故事中寻找、思考那种力量的源泉。

姜维的坚韧与忠诚,给现代人提供了一种超越个人胜败的思考角度。

他的故事无声地告诉我们:肩负责任与追求的信仰,才能铸就出流芳百世的意义。

即便命运难测,努力和毅然的决心却永不会消散。正如亘古的承诺:心安即远方,忠诚化忠骨。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1]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2] 早期经历公元228年(建兴六年),诸葛亮军出祁山,时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马遵得知蜀汉大军到来,各县都响应蜀军,怀疑姜维等人异心,于是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随郭淮逃往上邽。姜维等人追之不及,回城时城门已闭,于是率领所部前往冀县,而冀县也不放姜维入城,姜维不得已,投降诸葛亮。马谡兵败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回蜀,导致姜维与母亲分开。[3] 公元229年(建兴七年),诸葛亮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诸葛亮给蒋琬写信,称姜维是凉州上士,有胆略,并让姜维统领五六千虎步军。后迁升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4]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遗命姜维次于魏延断后。回到成都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5] 连结羌胡公元238年(延熙元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军汉中,蒋琬以姜维为营司马,率领偏军多次西入羌中作战。[6]

姜维半身像公元243年(延熙六年),姜维迁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8] 公元247年(延熙十年),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不久,雍州、凉州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9] 公元249年(延熙十二年),朝廷使姜维假节,姜维率军出西平,不克而还。姜维自以为熟知西方风俗,文武双全,所以想拉拢羌、胡为蜀汉所用,这样就可以控制陇西,每当姜维想兴兵前往,却遭费祎制裁,使姜维率领的军队不超过万人。[10] 主持北伐公元253年(延熙十六年)春,费祎被刺杀身亡。夏,姜维率领数万人出石营,围攻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率军前来救援,陈泰行军至洛门,姜维却已因军粮耗尽而退军。[11] 公元254年(延熙十七年),蜀汉朝廷加姜维督内外军事。姜维率军出陇西,狄道长李简举城降。姜维进围襄武,杀败魏将徐质,并将其斩首,魏军败退。姜维乘胜追击,先后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拔其县民还蜀。[12] 公元255年(延熙十八年),姜维率领车骑将军夏侯霸出狄道,于洮西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死伤数万,退保狄道城,姜维围住狄道城攻打,魏国派征西将军陈泰前来解围,姜维退军驻扎钟题。[13] 公元256年(延熙十九年)春,姜维被迁升为大将军。姜维整顿兵马,与镇西将军胡济两路出兵,约定在上邽会合,但胡济却没有来,导致姜维在段谷被魏将邓艾击败,姜维死伤甚多,百姓因此埋怨姜维,而陇西也躁动不安。姜维于是请求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14]

公元257年(延熙二十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于淮南,姜维趁魏关中空虚率兵出秦川,又率领万人出骆谷。魏大将军司马望于邓艾据守长城,姜维驻军于芒水,依山扎营,姜维多次挑战,但司马望与邓艾坚守不出。

公元258年(景耀元年),姜维听闻诸葛诞兵败身死后,于是引兵回成都,刘禅恢复姜维大将军的职位。[15]

公元262年(景耀五年),姜维率军出汉、侯和,被邓艾所击败,姜维退驻沓中。时宦官黄皓弄权,更想废掉姜维而培植右将军阎宇。姜维请求将黄皓斩杀,但刘禅不肯,姜维不敢回成都,在沓中种麦。[16]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姜维听闻钟会治兵关中,上表刘禅,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但黄皓听信鬼神,告诉刘禅敌军不会到来,而蜀汉群臣也不知道此事。魏军五路伐蜀,等到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时,刘禅才派廖化支援沓中,张翼与董厥支援阳安关口。姜维被邓艾所牵制,退驻阴平,钟会围攻汉、乐二城,又另派军进攻关口,蜀将傅佥格斗至死,而蒋舒却开城投降。钟会见关口已经攻下,于是长驱直入,姜维和廖化只好放弃阴平,与张翼、董厥会合,退保剑阁。钟会写信劝降姜维,但姜维不作回应,钟会久攻不下,于是商议,准备撤还。[17]

以身殉国

天水姜维纪念堂中的姜维像

而此时邓艾却在由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击破诸葛瞻,刘禅开城投降,并敕令姜维投降。姜维军士各个都拔起刀剑挥砍石头发泄心头的愤怒,但无可奈何,姜维率军向钟会投降。[18]

姜维投降钟会后,知道钟会有谋反之心,于是劝说钟会设法杀害魏将,钟会一方面陷害邓艾,一方面准备起兵造反,但事情败露,姜维、钟会及蜀将张翼等都被杀害,邓艾也被田续杀害。[2]

姜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凉州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1],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其原为曹魏天水郡中郎将,后降蜀汉,深受诸葛亮器重。费祎死后,姜维总领蜀汉军权,并先后11次伐魏。其后刘禅降魏,蜀汉灭亡。姜维打算利用钟会野心复国,而降钟会。但因事败,死于乱军之中,享年六十二岁。

姜维幼年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喜好郑玄的经学。他出仕任本郡上计掾,州里征召他为州从事。姜维的父亲姜冏曾是天水郡功曹,时逢羌、戎叛乱,姜冏挺身护卫郡守,死在战场,故此姜维受赐官为中郎,天水郡参军。

建兴六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军出祁山,当时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马遵得知蜀汉大军到来,各县都响应蜀军,怀疑姜维等人异心,于是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随郭淮逃往上邽。姜维等人追之不及,回城时城门已闭,于是率领所部前往冀县,而冀县也不放姜维入城,姜维不得已,投降诸葛亮。马谡兵败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回蜀,导致姜维与母亲分开。此后,诸葛亮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这一年,姜维二十七岁。诸葛亮还曾给蒋琬写信,称姜维是凉州上士,有胆略,并让姜维统领五六千虎步军。后迁升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遗命姜维次于魏延断后,但魏延不愿意听从杨仪调遣,率军从别道率先撤退,姜维就率军击退了试图追击的司马懿。回到成都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238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军汉中,蒋琬以姜维为营司马,率领偏军多次西入羌中作战。

延熙三年(240年)姜维率军攻打陇西,魏将郭淮进军强中,姜维退军。

延熙六年(243年),姜维迁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延熙九年(246年),姜维率军进攻陇西,击败魏将郭淮、夏侯霸等。

延熙十年(247年),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不久,雍州、凉州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

延熙十二年(249年),蜀汉朝廷使姜维假节,姜维率军出西平,不克而还。姜维自以为熟知西方风俗,文武双全,所以想拉拢羌、胡为蜀汉所用,这样就可以控制陇西,每当姜维想兴兵前往,却遭费祎制裁,使姜维率领的军队不超过万人。

延熙十三年(250年)再次率军攻打西平,俘虏魏将郭循。

主持北伐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被刺杀身亡。夏,姜维率领数万人出石营,围攻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率军前来救援,陈泰行军至洛门,姜维却已因军粮耗尽而退军。

延熙十七年(254年),蜀汉朝廷加姜维督内外军事。姜维率军出陇西,狄道长李简举城降。姜维进围襄武,杀败魏将徐质,并将其斩首,魏军败退。姜维乘胜追击,先后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拔其县民还蜀。

延熙十八年(255年)夏,卫将军姜维率领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诸军出狄道,于洮西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死伤数万,退保狄道城,姜维围住狄道城攻打,魏国派征西将军陈泰前来解围,姜维设伏不成,退军驻扎钟题。

延熙十九年(256年)春,姜维被迁升为大将军。姜维整顿兵马,与镇西将军胡济两路出兵,约定在上邽会合,但胡济却没有来,导致姜维在段谷被魏将邓艾击败,姜维死伤甚多,百姓因此埋怨姜维,而陇西也躁动不安。姜维于是请求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延熙二十年(257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举兵反抗司马氏,姜维趁魏关中空虚率兵出秦川,又率领万人出骆谷。魏大将军司马望与邓艾据守长城,姜维驻军于芒水,依山扎营,姜维多次挑战,但司马望与邓艾坚守不出。

景耀元年(258年),姜维听闻诸葛诞兵败身死后,返回成都,刘禅恢复姜维大将军的职位。

景耀五年(262年),姜维率军出汉、侯和,被邓艾所击败,姜维退驻沓中。时宦官黄皓弄权,更想废掉姜维而培植右将军阎宇。姜维请求将黄皓斩杀,但刘禅不肯,姜维不敢回成都,在沓中种麦。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听闻钟会治兵关中,上表刘禅,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但黄皓听信鬼神,告诉刘禅敌军不会到来,而蜀汉群臣也不知道此事。魏军五路伐蜀,等到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时,刘禅才派廖化支援沓中,张翼与董厥支援阳安关口。姜维被邓艾所牵制,退驻阴平,钟会围攻汉、乐二城,又另派军进攻关口,蜀将傅佥格斗至死,而蒋舒却开城投降。钟会见关口已经攻下,于是长驱直入,姜维和廖化只好放弃阴平,与张翼、董厥会合,退保剑阁。钟会写信劝降姜维,但姜维不作回应,钟会久攻不下,于是商议,准备撤还。

以身殉国

而此时邓艾却在由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击破诸葛瞻,刘禅开城投降,并敕令姜维投降。姜维军士各个都拔起刀剑挥砍石头发泄心头的愤怒,但无可奈何,姜维率军向钟会投降。

姜维投降钟会后,知道钟会有谋反之心,于是劝说钟会设法杀害魏将,钟会一方面陷害邓艾,一方面准备起兵造反,但事情败露,姜维、钟会及蜀将张翼等都被杀害,邓艾也被田续杀害。

当初刘备为汉中王,留魏延镇守汉中,在各个围戍内留重兵以抵抗外敌,如果敌人来犯汉中,可以将敌人挡在关外,无法进入汉中,兴势之战,王平抵抗曹爽的进攻,就是用的这个方式。但是姜维认为,这个方法虽然符合《周易》“重门”的意思,可以抵御的住敌人,却无法获得大的战果。不如放敌军入阳平关,而蜀军退守汉、乐二城,重要关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军队打游击,专门攻打敌军的薄弱环节。这样一来,可以拉长敌军的补给线,又无法就地得到粮草的补充,长久下去,敌军疲弊,退还的时候,诸城守兵与打游击的军队,一起趁机进攻,这样就能将敌军悉数歼灭。于是令汉中都督胡济守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都立围守,以备强敌。

景耀六年(263年),钟会伐蜀,率领大军围住汉、乐二城,久攻不下。钟会无奈,写信给驻守在汉城的蒋琬之子蒋斌,劝其投降,但遭到拒绝。而此时关口守将蒋舒献关投降,傅佥战死。钟会于是只留轻军围汉城,自率大军长驱直入。姜维的军事布置因为朝廷用人不当而导致失败(蒋舒本为武兴督,因为在职期间没什么表现,所以被派往关口助关中都督傅佥守关)。

文学才能

《魏晋文学史》中说姜维在文学上有着独特的才能,在汉魏晋的文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品如《蒲元别传》等。

家庭生活

父亲:姜冏,字仲奕,曾任郡功曹,在平定羌胡乱时阵亡。

后裔:姜宝谊,唐高祖李渊将领,右武卫大将军。与宋金刚作战被俘不屈死,追赠左卫大将军。

姜恪,宝谊子,唐高宗时以战功官至左相。

轶事典故

景耀三年(260年)冬天,刘禅下令对已故开国功臣进行追谥,先后追封关羽为壮缪侯,张飞为桓侯,马超为威侯,黄忠为刚侯,庞统为靖侯。刘禅下诏说:“赵云当初跟随先帝,立下了不少功绩,多次救我于危难之中,你们商议一下赵云的谥号。”大将军姜维等人商议后认为:赵云当初跟随先帝南征北战,战功显著;遵行国家的规章制度,应该表彰他的功劳;当阳长坂坡之战所表现出来的情谊,能够削金断石;赵云忠诚保卫主上,君主念其功劳大加赏赐;赵云以礼厚待下属,部下为其效命不计较生死;战死的将士因为有赵云这样的上司可以不朽,生者感激赵云的恩情都情愿以死来报答。按照谥法:温和、德才兼备、有爱并且有智慧称为“顺”,有职业操守,有信誉,处理事情不偏不颇称为“平”,克敌制胜,平定祸乱称为“平”,所以应该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不在当归

姜维投降诸葛亮的时候,恰逢马谡兵败街亭,诸葛亮率领大军撤退,而姜维母亲尚在冀县,所以与母亲分开。后来,姜维母亲给姜维写信,让姜维回去,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胆大如斗

刘禅投降邓艾后,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投降于钟会。钟会问姜维:“你为什么来迟了?”姜维却神色严正哭着说:“现在来已经是太快了。”钟会对此非常惊讶,非常器重姜维,让姜维继续统领他原来的军队。而姜维却劝钟会拥兵造反。钟会诬陷邓艾造反,司马昭派人将邓艾收押,钟会进据成都,自称益州牧。钟会想让姜维率领五万人为先锋讨伐司马昭,而姜维想先借钟会之手杀尽魏将,而后再杀钟会,复兴蜀汉。

但钟会想要杀魏将的事情败漏,与姜维一同被杀。魏将士对姜维的计策非常愤怒,姜维死后又剖开姜维的尸体,发现姜维的胆如斗大。

位于四川省芦山县龙尾山,2007年被列为四川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姜维固守边陲,曾在芦山筑城,屯兵设防,抵御羌人。相传姜维在成都被曹魏乱军杀害后,又遭“五马分尸”剖腹取胆,但见姜维“胆如斗大”,敌军很是惧怕。姜维的部下冒死从成都将姜维的胆抢回芦山,葬于城东的龙尾山上。所以姜维墓又称“胆墓”[6]。墓冢为圆形,四周围条石加以围砌,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立“汉大将军平襄侯姜讳维墓”[7]。

平襄楼位于四川省芦山县芦阳镇南街汉姜侯祠内[8]。祠祀三国蜀汉名将平襄侯姜维,民国时期乡人曾在此举行“庆坛”活动,故又名姜庆楼。初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明正统十年(1445年)重建。为寺观型木结构建筑,楼平面呈方形,建于高0.2米台基上,楼面阔五间14.1米,进深四间10米,楼高24米,建筑面积202平方米,一楼一底,三重檐歇山顶,楼周围有回廊,斗拱硕大,为柱高的四分之一。

剑门关右侧的悬崖绝壁之巅,有一灌木丛林。三面石壁凌空,如刀砍斧削,只有一面有条窄路可通往大剑山。这块丛林平地像一座天然城池,可屯兵数万.是当年姜维居高临下,把守剑门屯兵的“营房”。当地群众叫此地为“营盘嘴”,又叫“姜维城”。后来历代兵家镇守剑门,都在这里安营扎寨。有城池、战壕等遗迹[9]。

另,剑门关内右侧半山腰有一姜维洞,关外的牛头山上有一姜维井,关内的营盘嘴有姜维苗,以及姜维墓、姜公桥等等。

相传为三国时蜀将姜维进兵所开,蜀汉延熙六年汶山平康蛮夷造反夷反,姜维率兵前往讨伐。姜维入平康 (今黑水县境内)沿杂谷河而上,越朴头山由旧时理番县入黑水大道马场沟而入平康。朴头山姜维故道山崖旁有隋开皇九年会州刺史姜项达重治旧道的《通道记》碑文一通,《通道记》记载自三国姜维开凿朴头山栈道以来,因年久道路荒废,会州刺史派人重治旧道事。

人物评价

诸葛亮:①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10]。②须先教 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钟会:①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②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邓艾:姜维,自一时雄儿也。然与某相值,故穷耳[11]。

郤正: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郭颁: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曹奂: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干宝: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钟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12]。

左思:庭扣钟磬,堂抚琴瑟。匪葛匪姜,畴能是恤?

常璩: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

廖化:“‘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陈寿: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13]。

傅玄: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姜维欲速立其功,勇而无决也。

孙盛:①异哉郤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于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②盛以为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油,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

裴松之:①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钟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设使田单之计,邂逅不会,复可谓之愚暗哉!②郤正此论,取其可称,不谓维始终行事皆可准则也。所云“一时仪表”,止在好学与俭素耳。本传及魏略皆云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盛相讥贬,惟可责其背母。馀既过苦,又非所以难郄正也。③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于此众人方知也,且于时师出无成,伤缺而反者众,三郡归降而不能有。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于魏何损?

范缜:比干之心,七窍列角;伯约之胆,其大若拳,此心器之殊也。是知圣人定分,每绝常区,非惟道革群生,乃亦形超万有。

陈普:①国小民劳事已非,城狐不斩愈危机。却屯已可擒钟会,邓艾无翎独解飞。②无德那堪力不任,重关如掌寇戎深。幽冥不系枭钟会,犹有区区一片心。

胡三省:①维之智固足以玩弄钟会于股掌之上,迫于时、制于命,奈之何哉!?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陈寿、孙盛之贬,非也。②屡败而不止,为亡蜀张本。

罗贯中: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14]。

黄宗羲:主上以忠臣之后仗我,我所以栖栖不忍去也;今方寸乱矣,吾不能为姜伯约矣。

王鸣盛:①姜维志在复蜀,不成被杀,其赤心则千载如生.维之于蜀,犹张世杰、陆秀夫之于宋耳。②但讥其玩众黩旅,以致陨毙,寿岂不知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蔡东藩:姜维才不逮诸葛,而欲与魏争胜,连岁出师,致民劳苦,不可谓非失计。然如后主之昏愚,亲小人,远贤臣,就使维不伐魏,蜀亦宁能久存乎?况维闻魏人窥蜀,即表请遣将守险,而为一黄皓所误,卒至魏兵三路,长驱直入;是咎在黄皓,于维无尤也。剑阁守险,钟会屡攻不克,而邓艾从阴平进兵,直趋涪城,诸葛瞻不依黄崇之议,让敌深入,猝至战死,是咎在诸葛瞻,于维亦无尤也。成都虽危,尚堪背城借一,后主宁从谯周,不从北地王谌,面缚出降,坐丧蜀土,是咎在后主,于维更无尤也。至大势已去,维尚诈降钟会,意图规复,乃不幸失败,一死谢国,维之报主,至矣尽矣!天不祚蜀,何维之足尤乎[15]?

参考资料

[1]

姜维天水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2021-11-29)

[2]

再回首94版三国演义 青年姜维饰演者张天舒依然激动抖音(引用日期 2024-02-26)

[3]

三国_购票_剧情介绍_演职人员_图集_猫眼电影猫眼电影(引用日期 2021-12-25)

[4]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国学网(引用日期 2022-01-01)

[5]

“忠勤时事”的姜维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引用日期 2022-02-21)

0 阅读:0
艾芸阅览过去

艾芸阅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