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二战时期最成功的中型坦克是谁,那么T-34中型坦克和M4“谢尔曼”坦克必然榜上有名。作为二战时期产量最大的两款中型坦克。但相比于M4“谢尔曼”坦克的高技术含量,T-34中型坦克似乎只有产量值得称赞了。通常来说,对于T-34中型坦克的指责包括但不限于:粗制滥造、火力贫弱、战损率高等等,仿佛它只是一款靠数量过活的装备一样。
曾经的T-34中型坦克有多受赞誉,如今的T-34中型坦克就多受人诟病。那么,历史上饱经战火的T-34中型坦克,它到底应该被如何评价呢?是中型坦克中的佳作,还是一款粗制滥造的劣品呢?
一代神车T-34在研究讨论这个问题前,首先必须先了解T-34中型坦克的设计初衷。严格来说,T-34中型坦克的设计和西班牙内战不无关系。就和德国派出秃鹰军团赴西班牙参战一样,苏联也派出了志愿部队参战,同时帮助西班牙共和军组建装甲部队。
很不幸的是,这些配备苏式坦克的装甲部队在西班牙战场上遭遇了一次惨败,德国人配备的37毫米战防炮让T-26轻型坦克和BT快速坦克变成了扭曲燃烧的废铁,以至于苏联坦克设计师们哀叹“对反坦克炮阵地发起进攻的坦克的命运,不比从开阔地带进攻机枪阵地的步兵好多少。”
新一代坦克的开发工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1938年苏联下达了新的坦克设计指标,要求新一代坦克能够抵挡37毫米反坦克炮的近距离射击,同时能够抵挡75毫米火炮的中距离射击。
苏联著名的坦克设计师,时任哈尔科夫设计局的总设计师的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适时的提出了他的坦克设计方案——A-32坦克。A-32坦克将继承BT系列快速坦克的机动性、T-28重型坦克的火力和防御、T-26轻型坦克的小巧于一身,也就是在空间最大化利用的同时,将火力、防护能力和机动性达成最佳平衡。
这一方案作为初始方案进行研究,几经修改后的产物便是T-34中型坦克。一款战斗全重26吨,采用倾斜装甲设计,车体正面装甲60度倾斜45毫米厚,配备有76.2毫米L-11榴弹炮的中型坦克(1941年换装了F-34型坦克炮)。这款坦克在1939年12月末完成样车制造,并在1940年3月5日从哈尔科夫出发,以行军状态历时7天行驶750公里抵达莫斯科,证明了T-34中型坦克的优越性,并在随后的诸多测试项目中大获全胜。至此,T-34中型坦克完成了验收工作,在1940年6月开始量产。
不难看出,T-34中型坦克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将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三个要素达成完美的平衡,这一设计思路在同时期的德国也有过,最主要的例子就是三号中型坦克。1939年波兰战役期间,苏联曾意外得到了一辆被德军遗弃又未回收的三号中型坦克,对三号中型坦克的测试工作给了苏联坦克设计师不小的震撼。也因此,T-34中型坦克在设计之初又多了一个目标——对抗彼时为德国坦克主力的三号中型坦克。
如果从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来看,T-34中型坦克把自己的任务完成的很好。尽管战争突然爆发导致许多T-34中型坦克在开上战场时面临油料不足、弹药短缺和缺乏维护等问题,但T-34中型坦克仍旧给纳粹德国带来了足够的震撼。配备了50毫米长倍径坦克炮的三号G型坦克在面对T-34时显得力不从,虽然可以在近距离上击穿T-34,可三号G型在五百米上就会被T-34击毁。至于配备75毫米短倍径榴弹炮的四号中型坦克,它在面对T-34时情况更为糟糕。
惨烈的战况让纳粹德国第一次感受到了压力,这比他们在法国战役里遭遇英法坦克时的情况更为严重,德国人将此称之为“T-34危机”。请注意,真正让德国人感到深刻恐惧的只有T-34,不是KV-1也不是KV-2,这足以说明T-34在战争中的表现是何等优秀。
然而,在德国人被T-34打得找不到北的同时,T-34中型坦克自身的问题也大量的暴露了出来。一个客观的现实在于,T-34中型坦克并不如苏联在战前所设想的那样优秀,反而暴露出了一大堆让人难以忽视的问题。
T-34的缺点T-34的一大问题就是设备落后,比如无线电和观瞄设备。大部分的T-34都没有配备无线电设备,仅有少部分指挥坦克配备了无线电,这导致苏联装甲部队在实战中需要用旗语指挥,大大的降低了T-34的作战效率。
其次,T-34的观瞄设备非常落后,没有车长指挥塔而只能靠潜望镜进行观察,炮手的观瞄设备性能也极差,作战效率大幅度低于德国装甲兵。而配备的四级变速箱在结构上也非常复杂和不可靠,驾驶员必须操作娴熟,否则就可能出现挂档错误,同时他们还需要用锤子和扳手敲打变速杆,否则也可能不能变速等等。
这些问题都可以说是在T-34设计阶段未能发现的问题,在不经历战争的情况下,这些设计上的弊端确实难以发现。同样未能发现的问题也包括,、没有垂直稳定仪、四面倾斜设计过多的挤占了车体空间,油箱被迫放置到坦克战斗室内等等。
这些大大小小的设计问题在苏德战争中一股脑的爆发出来了,不是影响T-34的作战效率,就是大大降低了装甲兵的生还率。然而,这些问题都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战争时期T-34的品控不严和升级缓慢。
或许是因为战争初期损失了大量人口和工业产区的原因,战时的T-34中型坦克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说,T-34的铸造炮塔就存在品控不严,铸造出来的炮塔存在空泡,导致炮塔的防护能力低于设计指标。
此外,苏联的装甲钢质量也有所下降,战前T-34的装甲莫氏硬度400下降到了250-280,装甲含镍量仅有1.0%-1.5%,这导致T-34在战斗中被击穿时会产生更多的碎片,车组乘员更容易遭受致命危险,生还概率进一步降低。
这种品控不严带来的问题有很多,战时T-34的发动机和变速箱质量始终是个大问题。但相较之下,T-34的升级缓慢或许是个更大的问题。1941年,苏联能依靠T-34的性能优势在局部让德国人打出GG,1942年T-34就得面对配备了75毫米长倍径坦克炮的四号坦克,到了1943年德国人干脆点出了虎式和黑豹,面对德国人的虎豹精锐,T-34中型坦克被彻底比了下去,如果不是依靠充足的数量恐怕得被虎豹打出GG。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那就是T-34中型坦克固然是一代名车,但从1940年量产到1944年推出配备了85毫米坦克炮的T-34/85为止,苏联完全是靠配备F-34型坦克炮的T-34/76在死顶德军。这种缓慢的升级效率造成了T-34的作战效率日渐变差,战损比也就变得越来越高。
毕竟,你不能指望没有做过火力和防护升级的T-34能打满全场,M4“谢尔曼”坦克也不敢这么干啊。而至于T-34/85,严格说就是它出现的实在太晚,而且防护能力较之T-34/76也没有提升,常有资料说T-34/85诞生就落后,这句话在某个程度上也是正确的。
该如何评价T-34?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T-34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二战时期没有任何一款坦克是完美的。虎式和黑豹的超重问题始终很严重,零部件的可靠程度还不如T-34,维修起来更是费时费力。
美国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固然优秀,但是它高度和重心始终是个问题。至于英国的那一堆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只能说在职能上规划的很明确,但在具体的战争中表现并不好。这些坦克都有自己的问题,它们只不过是恰好在战争中出现,又迫于战争的形势而必须成为自家装甲部队的中坚力量,它们不完美但它们必须去做。
T-34中型坦克自然也不例外,褪去那些加在T-34中型坦克身上的光环和荣誉之后,我们会发现T-34中型坦克更不完美。作为一款开发于战前的坦克,它并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用于打磨自身,那些潜藏的问题自然也不会被发现。而当战争爆发之后,T-34在仓促中和纳粹德国交战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只可惜,在战争后期T-34没能尽快解决自身的问题,升级过程又十分缓慢,所以T-34才在二战后期的表现如此糟糕。
但也必须注意到的是,T-34尽管存在这样或是那样的缺点,但它却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优点——易生产。T-34确实不够优秀,在各种细节问题上处理很差,生产品控不严,性能升级缓慢,战争中期就出现性能落后,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T-34易于生产的优点仍旧存在,虽然一如既往的不能解决些细节问题,品控问题也没法修整,可实打实的产量已经足以掩盖那些问题了。
只能说,T-34不是什么完美武器,它是坦克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也有许多的缺点,如果放在和平时期,T-34可能在三年内就被彻底淘汰。可在战争时期,作为一款能够大批量生产且战斗力有所保证的坦克,T-34自然就成为了一种完美的武器。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对于T-34中型坦克自然也是一样的,它在合适的时间成为了一款合格的武器,从而帮助苏联打赢了苏德战争,并让T-34成为了一款足以名留青史的武器,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了。
便宜,够用,耐造。世界大战这种规模的战争要的就是这种。
发动机可靠性一直很好,但早期的油浸式空气滤清器效率太低,导致性能不稳定。1942年开始改用旋风式空气滤清器后,可靠性非常好。早期4速滑齿式变速器是30年代坦克常见的,43年改用T-34S的5速滑套式变速器。
按照中型坦克来说比黑豹可能不如,但比谢馒头好多了。
如果四号坦克一开始就换上长管炮,那也许没有T34危机了。
很客观的文章,点个赞
总体不错,但数据来源有问题。T-34装甲硬度是400~477HB,这是针对小口径穿甲弹的高硬度装甲。从42年开始,为了节约工时,取消了车底等次要部位的热处理,所以车底硬度下降到212~240H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