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论点是否站得住脚,我们不着急表态,先来看两个例子,同样是奋斗了几十年,两人的退休金对此,似乎说明了什么。
老许是从某大学退休的图书管理员,这个“角色”,属于高校“教职员工”队伍中的“职”字一族,不是高知分子。
老许一辈子朝九晚五,没享受到教授们的职称,却和大学教授一样,年年享受寒暑假带薪假期。老许说过,他的工作不累,除了上架新书,或是给书架上的书籍调整区域,基本没有体力活。平时就是给图书馆打扫打扫卫生,擦擦书架上的浮尘,修补图书破损书页,按点吃饭,到点关门下班,这辈子从没挣过加班工资。妥妥的“风吹不着雨淋不着”。
老许和别的教职员工不大一样,大学是他的唯一工作,刚参加工作时,学校澡堂还烧锅炉,他在锅炉班上班,后来改成自动化,用不了那么多人,领导就把他调到校图书馆,这一干,就是接近30年。
老许62年生人,1980年工作,工龄累加42年,退休时,退休金合计5600多元/月。
再来看看“水利人”老庞,也是1962年生人,也是1980年参加工作,不同的是,老庞是参军入伍,三年兵龄,复员后被安置在一个央企——某水利工程局工作,工种是钢筋工。
钢筋工就是给混凝土大坝浇筑体绑扎钢筋,绝对的力工,为了赶工程,雨雪天加班加点是常态,身体因此多病,类风湿比较严重。
哦,老庞的工作,也是“从一而终”,一辈子只是“水利人”,没干过其他工作,也没下过岗跳过槽。
老庞和许多水利人一样,随着工程,在大江南北到处跑,常年不着家,特别是企业改制后,全局上下引入承包机制,效益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社保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模式,而是分为几档,作为一线工人,老庞他们缴纳的是最低档,这个“最低档”一直持续到老庞退休。老庞当时还以为少缴占了多大便宜,直到退休才明白,吃亏的是自己。
风里来雨里去,一晃到了退休年龄,去年办理退休手续,拿到核算表,老庞傻眼了,42年工龄,含有15年视同缴费,退休金只有3400多。
除了工作性质不同,老许和老庞两个同龄人,工作年限一样,工作方面,一个清闲自在,一个披风裹雨,退休了,退休金却相差2000多元。他们都是在各自岗位上奋斗了几十年,但一个退休金,就把两人甩开了几条街。
这么看来,退休金高低,一是和个人缴纳比例有关,与个人工作年限长短有关,与连续缴纳还是中间有断缴互有关联;二是和单位选择的社保缴纳“档位”息息相关。否则,就像老庞,分明在央企工作,一辈子建设水利大坝,给多少人带去光明,结果退休金令他怀疑这辈子为之自豪的工程局值不值。
这不是个别现象,在社保改革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特别是部分“有待改善”的进程中,一部分人避免不了成了指向成功的“路标”。
“路标”因此显得有些悲壮。
老庞上班少交时还以为占了便宜,怪谁?看这几个字:还以为“占了便宜!”
退休金高,不是奋斗的结果,难道是你安排的结果。
鸡吃谷,牛吃草,各人自有各人福!!!
命中注定,何必纠结。
公式在那里,自己对照就好。基本上都能算出来多少。如果觉得少,早些年自己储蓄,投资准备起来。而不是到了退休才去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