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赏析之主题探究

老谢语文 2024-12-21 18:50:55

小说赏析之主题探究

一、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主题是作者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是小说的价值所在。小说主题能展现出作者的写作环境和写作用意,对于分析小说有很大的帮助。对小说主题的概括与探究,有时直接考査小说主题,有时与小说情节、环境、人物等综合考查。小说情节、环境、人物的探究也离不了主题。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主旨题,除了小说主题外,还包括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重在理解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小说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对这两点要理解透彻。

二、常见的设题方向

(1)(2021·浙江高考)阅读小说《麦子》完成后面的题目。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简要概括。

(2)(2020·江苏高考)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少男》)

(3)(2018·江苏高考)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小哥儿俩》)(原文见本人公众号《小说赏析之环境描写特点》)

(4)(2014·重庆高考)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东坛井的陈皮匠》(原文见本人公众号《小说赏析之环境描写特点》)

(5)(2014·浙江高考)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走眼》)

(6) (2013·重庆高考)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与尊严?(《枪口下的人格》)(原文见本人公众号《小说赏析之概括情节》)

[审题标志]题目中往往有“分析”“评价”“探讨”“看待”“谈谈”等与作答有关的动词和“主旨”“意图”“意蕴”“情感”“态度”等表示答题方向的名词。

三、主题的表达形式及概括常用的术语。

1.掌握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等等。

2.主题概括常用术语:

①歌颂、赞扬、及张扬……;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

③揭示……人生道理;

④对……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情感

⑥其他形式

四、落实“七 抓”,解答小说主旨类题目

1.抓标题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往往隐含着小说的主旨。

2.抓情节

小说塑造人物离不开情节,而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抓住矛盾冲突就可挖掘小说揭示的主旨。

3.抓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主题性人物”,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

4.抓环境描写

①分析环境的特点。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的内涵。

②抓背景介绍。思考文本产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在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5.抓作者的思想倾向

①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

②抓住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6.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小说的主题,虽然作者极力使它不易显露出来,但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判断作者的这种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题时所不可缺少的。

7.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一部作品反映的主题,总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

五、关注“两大层面”,探究小说主旨意蕴

1.文本层面

由以上可以看出,探究主旨意蕴必须立足于文本,即人物、情节、环境等多个角度,同时也要在文本外寻找作品的主旨。文本外主要有以下几个个方面。

2、文本之外层面

①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探究小说的环境观

②从人与历史的角度探究小说体现的民族心理与传统文化。

③从人与人的角度探究小说的人生启示。

④从人与时代的角度探究小说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⑤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文本的深层意义如象征义、双关义等。

六、[典例示范]

1.(2021·浙江高考,改编)阅读小说《麦子》,完成后面的题目。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简要概括。(《麦子》原文见本人公众号《小说赏析之物象的意蕴及含义》)

[技法演练]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

通过阅读题干可知,考查的是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是主题的探究。

第二步,依据相关知识,找对应,探主旨。

角度

小说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抓标题

小说的题目《麦子》具有象征义: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和守护边疆的希望。

抓情节

小说通过老头和老婆婆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坚守边疆荒漠土地种麦劳动的故事,揭示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的主题。

抓人物形象

文中的老头和老婆婆是驻守在边疆的领土守护者,他们在这里耕种土地,守护土地,他们身上有着农民般的质朴和坚毅;能够在这样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守,两位老人的性格都很乐观坚强;他们献身边疆,但他们自己并不觉得自己多么伟大,表现出他们的奉献精神。

抓环境

小说写环境的恶劣,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用环境的恶劣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

第三,依规范,综合答。

[参考答案] 这篇小说通过一对老夫妻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坚守边疆荒漠土地种麦劳动的故事,以“麦子”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赞颂了他们质朴坚毅的品格、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求名利的奉献精神,揭示了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的深刻主题。

2.(2014·浙江高考)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5分)(《走眼》)

走眼

王伟锋

1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 20多年了。赵老板内行,眼力好。据说,好东西只要打他眼前一过没有看走眼的。

2 一次,老街有家店收了一件钧瓷,吃不准货色。半条街的人都看过了,但谁也不敢拍板下结论。店主亲自出马,恭恭敬敬地请赵老板赏脸,过去给看一眼。赵老板热心,当即过去,反复把玩了,淡淡地说:“收着”。

3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能收?”

4赵老板朗声道:“能收!”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竟然翻了10倍。自此,赵老板名声日隆

5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邪。李老板的店原本开在省城,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初来乍到,想干一件露脸的事,好在老街尽快站稳脚跟。

6这天,“珍宝斋”来了个外乡人。看打扮,像是落难之人。一进店,那人便掏出一个精巧的盒子,说盘缠儿不够了,身上有块玉,想换俩钱花。伙计打开盒子,一看,心里一惊赶忙一溜小跑,把正在后院竹椅上闭目养神的赵老板请了过来。

7赵老板拿过那盒子,看了一下玉,又盖上盒子,端详良久,问卖家:“想淘换多少钱?”

8卖家说:“少说也得这个数。”说着,伸出五根手指。赵老板不语,站起身来,踱了几步,站定,对着卖家伸出了三根手指。

9卖家摇摇头,固执地伸出五根手指,神色凝重地说:“这可是家传的宝贝,低于这个数,免谈。

10“收了。给客人添茶。”赵老板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道。客人走后,赵老板拿了盒子,低声嘱咐了伙计几句,然后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回后院品茶去了。

11卖家出了古玩街,在镇上拐了几个弯,又勾回头,一闪身进了“云芳斋”的后院。伙计远远地看得仔细,回来向赵老板汇报。赵老板低头沉思良久,叹了口气,说:“这个李老板不怎么地道啊!”

12隔天,李老板和街上的几个店主来到“珍宝斋”,进门便嚷:“听说贵店新近收了件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13赵老板拱手道:“小玩意儿而已,不值一提。”见赵老板不肯拿出玉,李老板暗自得意,忍不住大声嚷嚷:“赵老板,您不让我们开眼,莫非您这一次走了眼,收了个扔货?”

14赵老板干咳一下,默不作声。李老板愈发得意起来:“呵呵,想不到,老街赫赫有名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15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赵老板依旧笑而不答。

16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群人得意洋洋而去。伙计实在忍不住了,说:“老板,您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

17赵老板粲然一笑,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上等的古檀香木,名家雕刻的纹饰。你说,究竟是谁走眼了?”伙计明白过来,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既然如此,你为何不说,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解地问。

18赵老板长叹一声,说:“都在这个圈子里混饭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一个月后,“珍宝斋”做成了一笔买卖,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个好价钱,整条老街都轰动了。

19不久,老街的人发现,“云芳斋”的牌子在夜里悄悄摘掉了,店面转给了一个本地人。

(本文有删改)

题干:15.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5分)

[技法演练]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

题干中已明确“分析作品主旨”,但“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就限定了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从主旨角度上来看是: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

第二步,抓关键,析主旨

本题的关键是老赵这一人物形象。①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着眼于全篇,从人物的言行和故事情节着手。

小说文本

赵老板品质

第一段,“珍宝斋”门店位置,20多年,内行,眼力好,没看走眼的。

名声在外,阅历丰富,技术精湛,口碑好

第2、3、4段,收“钧瓷”,

仗义,为人厚道

第5~11段“收玉”

眼光独特,出人意料,洞悉人性,

第12~18段“斗法”

宽厚,大度

第19段

眼光独特,

②归纳人物形象。由以上可以看出小说塑了一个阅历丰富、洞悉人心、为人仗义、技术过硬、待人宽厚的商人形象。赵老板身上体现出的经商做人的优秀品质,即是小说所要揭示的主旨。

第三步,理分析,做归纳,细作答

[参考答案] 小说塑造了一个阅历丰富,洞悉人心,为人仗义,精通业务的商人形象,(2分)揭示了经商与做人一样,都应该诚信,宽厚,与人为善的主旨。(3分)

3.(2014·重庆本)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子探讨。(7分)(《东坛井的陈皮匠》)(原文见本人公众号《小说赏析之概括环境特点》)

[技法演练]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

由题干“评价”“不同态度”,“探讨”作者写的“意图”可知,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和探究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主旨角度上来看是作者的倾向性。

第二步,抓关键,找对应

主要是找到陈皮匠对文物保护、开发的表现,实质上是通过写陈皮匠来表明作者的态度。小说就是写了一个保护文物、守护文物、奉献文物的文物爱护者的形象。

当陈皮匠把自己的心愿达成以后,古城迎来了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小说写道“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靜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陈皮匠作为文化保护者显示了无奈和孤独;面对无数游客的涌入和商人要开发陈家大院、过度地消费历史文化,作者流露出担忧。陈家大院是传统文化的代表,面对怎样保护传统文化,怎样面对传统商业化,作者塑造的陈皮匠这一形象给了我们启示和警示。

[提示]作为探究题,依据文本,沿着作者意图,辩证地分析,从多角度有条理地阐述,观点要中肯。评价着眼于陈皮匠,探讨着眼于作者。

第三步,理分析,做归纳,细作答。

[参考答案]

(1)评价:①作品表现了陈皮匠面对商机冲击时恬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他在商业化大潮冲击下的无奈,显示了守护者的孤独:(反映守护者的孤独,2分)②其他古城人更多关注的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带来的商业价值,这种对待古文化遗产的态度失之偏颇。(否定过度开发,2分)

(2)探讨:肯定守护传统文化的行为,(肯定守护文化,1分)批判将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品化的社会现象(批判过度商业化,1分)表达对时下强烈功利化的社会现象的忧虑。(对传统文化未来的担忧,1分)

4.(2020·江苏高考)阅读《少男》完成后面的题。

少男

刘庆邦

1春节刚刚过去,地上还到处能看到破碎的炮屑。人们见面互相说的是“年又跑远了”之类的话,散布的是失落的空气。

2河生两只手往两只袄袖筒里互相一插,靠在院墙外的一颗苦楝树下。从远处很难分辨出他的实际年龄,只有走近了才会看清,他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他鼻子饱饱的,脸蛋儿鼓鼓的,一切还没真正长开,只是他的眼神有些忧郁。

3他刚刚听说了姐姐定亲的事,姐姐定亲,就意味着姐姐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是河生不大容易接受的。河生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郑重提议下,户主换上了他的名字,从此他开始长心了,有事无事蹙着眉头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

4河生从刚会走路的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若是谁敢欺负他,姐姐跃起来就跟人家厮打。他到了上学年龄,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理解了。姐姐退学后,天天到地里薅草,并用卖干草的钱补贴家用,或留着给河生交学费姐姐定亲的事让他情绪低落,沉闷,还有一些伤感。姐姐不定亲就不行吗?干吗非要定亲呢?

5后来,河生偶尔听人说姐姐对象是河对岸那个村的,他还记住了他的名字。河生觉得那人的名字生硬蹩脚的很,他在心里发誓,只承认姐姐,绝不承认姐夫。

6夏天的一个午后,河生跟同村的一帮人去河里摸鱼。到了河边,河生犹犹豫豫,没有下水。不知为什么,他总是有些担心,担心那个人会突然从逮鱼的队伍里冒出来。真是怕鬼有鬼,他听到了有人喊那个人的名字。那个人果然出现了!不仅出现了,还捕到了一条很大的黑鱼。河生赶紧躲到了一从蓖麻下面的阴影里去了,他害怕有人看到他,对他说:“河生你看,那个捉到黑鱼的人就是你姐夫。那样他会无地自容的。嘈杂的人群渐渐远去,河生还呆呆地站在蓖麻下不动。他热的满脸通红,胸口出了不少汗。说实在话,那个人个头不低,身体结实,可是他就是接受不了。他没想过姐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定亲,也许配得上姐姐的人还不存在,反正不是像捉黑鱼的人这样的。

7回到家,姐姐问了一句: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河生一声不吭,装作没有听见姐姐的话,装作被太阳晒得有些头蒙,躺在床上闭着眼,连“嗯”一声也没嗯。过了一会,河生悄悄起来,从窗户里侧往外一看,姐姐正独自坐在树荫下面的小凳子上出神,姐姐摘下一片石榴叶,手捏着含在嘴边,一副不辨榴叶是何叶的样子。河生想,他对姐姐做得是不是过分。他有些后悔,有心跟姐姐说一句话,又想不起说什么好,只好蔫蔫地回到床上,真的睡去了。

8姐姐向母亲建议,给河生做一条洋布裤子。河生说不要,连姐姐还没舍得做一条洋布裤子,他怎么好意思花家里的钱呢?姐姐又说,学校里那么多女同学,别人家笑话呢。布买回来,姐姐比着河生的身体裁好,一针一线地缝制。河生看见姐姐缝裤子,想起姐姐说的

9到了秋后,原来跟姐姐订亲的那个小伙子,到外地参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让家里人替他退亲。起初。河生并不知道退亲的事,只是发现姐姐做好了饭,却不吃,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才端起饭碗,却在刚端起碗的时候,眼泪就涌出来。在听准了退亲的事之后,他就像被当头砸了一砖头,头发空,腿发软,小脸顿时变得苍白。河生觉得,这件事不仅对姐姐是一个侮辱,对母亲、对他、对他们全家都是一人严重的耍弄和侮辱。姐姐是天下最好的姐姐,他不明白竟有人这样无理地对待姐姐,实在让人愤恨。河生真想为姐姐出这口气,出气找不到对象,他就转向了委屈。他无端地想,父亲去世后,一切责任都是他这个长子担着,他这个长子当的是什么!

10这回轮到河生不吃饭了。母亲问他心里到底有什么事,他只说不饿,不想吃。母亲气得要打他,没打成,自己先哭了。母亲哭的时候提到了父亲,对父亲有所埋怨,说他们父亲要是还活着她哪至于遭这么大的罪。

11河生的委屈是一个大包,母亲的话把他的委屈捅破了,他虽然咬着牙对自己说,我是长子,我不哭,可他到底没能咬住,“嗷”的一声就哭倒在地。

12他哭了一会就不哭了,他心里突然升起一个庄严的念头:从今以后,我要好好读书…….

(选自《山花》1997年第1期,有删改)

题干: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中(文本中蓝色字体)作者的情感态度(6分)

[技法演练]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

由题干可知是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作者的情感态度”应从主旨的角度去探究。

第二步,抓关键,找对应。①由于画线的句子是小说的结尾,通过阅读小说可知是一个点出人意料的结尾。即:姐夫退亲非但没有让河生心想事成、如释重负,相反却使河生一家人很受伤,感受到了“耍弄和侮辱”。因为在这之前河生是不认可这个姐夫的。从情节上达到了高潮。②“他哭了一会就不哭了”是河生心中已经有了主意,即“升起一个庄严的念头:从今以后,我要好好读书”;“不哭了”其实是一个孩子意识到哭泣对于事情并没有任何帮助无力扭转家庭与姐姐被退婚的命运的时刻,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认清现实并打算扛起家庭重任,从“不哭”到“哭了”,再到“不哭”,河生细腻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他的成长过程,也是人物性格逐转化成熟的过程。③体现出作者对他的心疼与同情;这是河生从幼稚转向成熟的标志,他从原来“有事无事蹙着眉头。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的自以为有担当,实则不肯承认有一个姐夫,无法接受姐夫退亲行为的幼稚,转变为一个懂得如何真正保护姐姐,保护家庭的男子汉,那就是自己努力读书,振兴家业,让母亲和姐姐再也不用受他人委屈;河生的成长尽管仍只是微小的一步,但他的觉醒是终于明白什么事是自己切实可以去做的,这种“不哭了”而且懂得采取实际行动的转变,充满作者对男孩终于成长,能够扛起家庭责任的欣慰与赞许之情;这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 ④同时,河生想要通过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改变家庭和姐姐的命运的打算,也寄寓着作者对他所选择的道路的认同,以及对他们一家能拥有美好未来的无限期望。

第三步,理分析,做归纳,细作答。

[参考答案]

①对河生遭受挫折又无能为力的同情

②对河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赞许;

③对河生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这一价值观的认同。

[提示]本题实质探究的是小说文本结尾的艺术效果。先要明确小说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对情节的安排、人物塑造、主题的表达作用、作者的创作意图及读者的阅读感受等角度来回答。

0 阅读:0
老谢语文

老谢语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