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韩先楚任军区司令员,点名要一中将,周总理:谁都可以他不行

靖观新视角 2022-11-18 15:35:30

1973年,我国的军队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了强化各地部队的作战能力,中央下令让八大军区的司令员互相对调。

面对这个要求,绝大多数的同志都坚定执行了。只有福州军区的韩先楚同志向中央提出了一个“小要求”。

“请中央批准我的请求,调苏静同志来跟我一起搭班子。这个人跟我很默契,工作起来会省不少的麻烦。”

凋令下来之后,韩先楚不惜亲自给中央打电话要人,语气里尽是志得意满的情绪。

谁知,韩先楚的要求却遭到了周恩来反拒绝。周总理告诉韩先楚:

“你要调谁过去配合工作我们都没有意见,但唯独这个苏静就是不行!中央对他另有任用。”

碰了壁的韩先楚露出了失望的神色。在他看来没有人可以替代苏静的位置。

虽然论起军衔来说自己是一个上将,苏静只是一个中将,但论起革命经历和工作能力,自己还得对他毕恭毕敬。

那么,这位名叫苏静的中将到底有着怎样的突出能力,以至于让自己成为地方军区与中央争抢的对象呢?苏静的一生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晚年的韩先楚同志)

这一切,还要从“红军时期”开始讲起。

一 红军中的“开路先锋”

1910年,苏静出生于福建省海澄县的六口碑村。早年间苏静的父母给他起名为“苏孝顺”,希望他日后能够好好挣钱,回家光宗耀祖。

可是,苏静他们村实在是太穷了。当地的百姓不仅要想办法减少天灾带来的损失,还要时刻提防着当地官僚和军阀们的盘剥。

眼看着家乡的日子过不下去了,苏静只好先跑去缅甸谋求生路。

到了缅甸以后,苏静发现这里是英国人的地盘。当地的老百姓和中国人一样倍受压榨。自己还是一个“外国人”。

苏静到了这里人生地不熟的,不仅一分钱没赚到,还被当地的殖民政府官僚敲诈了不少钱财。

几个月以后,苏静便想办法跟着缅甸的华商一起跑回了国内。回国以后的苏静历经千辛万苦才回到自己的老家海澄县。

他突然发现最近这一带来了一支叫“红军”的队伍。他们不光会将富人的财产分给穷人,而且还组织穷人们一起上学识字。

苏静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么仁义的军队,当即就对红军产生了好感。

回到老家几个星期以后,他干脆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名最普通的红军战士。

而且,为了表示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决裂”,苏静还改掉了自己的原名。

(民国时期的穷苦百姓)

加入红军以后,苏静的潜力立刻就被大家给发掘了出来。

班长发现,苏静平时总是透着一股“鬼精鬼精”的气质。

无论多么庞杂错乱的信息,他都能够将之整理在一起,并且慢条斯理地跟大家说清楚。

发现了苏静的这个能力之后,班长就让苏静专门负责一些缴获物资的清点工作。

每次苏静都能够完美地完成任务,做到实际与数字分毫不差。

1932年,苏静所在的部队被编入了中央红军第一军团。而苏静本人也因为出色的能力受到了上级首长们的关注。

不久后,苏静就被调到了红一军团作战科工作。

他的任务是处理各种各样的情报。与之前不同的是,苏静除了要将这些情报全部分类整理之外,还要对它们进行逐一的分析。

别的同志在这个岗位上都是忙得焦头烂额的,只有苏静每天都在神情自若地处理工作。

因此,他也被上级首长多次点名表扬。

(描绘“红军长征时期”的油画)

1934年,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的大部队被迫开始长征。

根据中央的命令,红一军团担负着向前开拓道路的任务。

当时苏静还只是作战科里一个小小的侦查参谋。

但是,每次执行任务的时候苏静几乎都会走在整支队伍的最前面。

如果说红一军团是整个红军大部队的“开路先锋”的话,那苏静就是先锋中的先锋。

为了为大部队探明前进的方向,苏静经常带着几个战士潜入附近的镇甸打探消息。

有时候,碰上敌人在城里向当地的老百姓强行征粮。

苏静光是看征粮的规模就可以判断出附近有多少敌人。

回去以后,他立马通知大部队避开这伙敌军。

红军这才得以在敌人部队的缝隙之间灵活地穿插运动。

(红军指战员们的合影)

因为每一次大军行动之前都需要苏静来来回回地探听情报,因此苏静比一般的红军战士更加忙碌。别人走过一遍的路途,有时候苏静就得走三四趟。

如果碰上需要反复确认的情报,苏静更加会不知疲倦地往返于大部队和目标地点之间。

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每每谈到苏静,同志们都会开玩笑说“他绝对是红军当中走路最多的人”。

红军到达陕北以后,红一军团的一部分战士被要求继续进发前往瓦窑堡。

为了确保大部队顺利进军,林彪、左权和苏静三人主动跑到附近侦查。

结果,走着走着三个人就走进了一个无名的沙漠当中。

那个年代的地图不仅绘制得不够详细,甚至还有很多错误。

林彪和左权带在身上的那张地图压根就没有标注沙漠的位置。

这下三个人在沙漠里彻底迷了路。

眼看着迷路了,林彪和左权都感到心急如焚,准备分头寻找出口。

但是,此刻苏静却胸有成竹地告诉他们不要这样做。

因为在沙漠中最忌讳的就是“分散寻路”,如果真碰上了极端情况,他们很可能一个人都出不去。

(身着军装的苏静将军)

“苏静,你小子鬼点子多,你倒是想想办法啊!”一旁的林彪一边焦急地催促苏静,一边用随身携带的汗巾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

只见,苏静走到了一匹马的跟前,轻轻地拉了一下缰绳,马就自己开始走了。

苏静告诉林彪和左权,自己这是利用“老马识途”的典故在寻找出路。

这匹马跟随自己多年了,非常通人性。几次侦查都是由它带领着苏静回到营地的。

所以,苏静非常相信这匹马,将三个人的生死大事都交给了它。

最后,三人果然在老马的带领之下走出了沙漠。

苏静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大家化险为夷。多年以后 林彪在谈起这段往事的时候还是会对苏静练练称赞。

而且,在长征的路上,苏静还利用自己在缅甸时学到的照相技术为红军战士们留下了一些难得的影像资料。

因此,苏静不光是整个红军长征的参与者更是一位引导者和记录者。

(瓦窑堡会议旧址)

二 林彪的“救命恩人”

在抗战时期,苏静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

苏静依旧凭借着自己机敏的头脑为我军建言献策。

1938年2月,华北的日军抽出了大量兵力对山西南部展开了疯狂地进攻。

为了阻断日军的攻势,八路军第115师受命在黄河沿岸地区组织防御抗击日军。

其实谁都看得出来,这几乎是一个“送死的任务”。

以中国军队当时的战斗力根本无法抵挡兵锋正盛的日本军队。

但是,在苏静的指挥下八路军战士不仅挡住了日寇的进攻还保存了自己的实力。

这个战绩连同行的国民党将领卫立煌都直呼神奇。

但就在大家得胜归来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无比惊悚的事情。

(抗战时期的八路军第115师指战员)

同年3月2日,林彪奉命率领部队向敌后占领区活动。

大家一路走到隰县以被的千家庄时,突然响起了一阵枪声。

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林彪就应声从马上掉了下来。

还好这个时候苏静一直跟在林彪的身旁,他一个箭步冲上去将林彪拉倒身后的土坑里。两个人这才捡了一命。

事后经过调查,大家发现是当地的一个游击队员开了一枪。

当时因为天气寒冷,林彪的身上就披了一件深黄色的呢子大衣。

这件衣服从远处看上去就像是日本军官的军服。

所以,当地的游击队员情急之下朝着林彪扣动了扳机。

万幸的是,林彪的伤情并无大碍,经过处理总算是转危为安了。

苏静得知了具体的情况后也只是将游击队的负责人叫来交代了几句,并没有要批评那个战士的意思。

后来,国民党当局企图利用“国共合作”的名义向我军内部派遣一部分眼线。

最终,这个计划也被苏静等人轻松识破。

但是,为了不破坏目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好局面,也为了不被国民党抓住政治上的把柄。

苏静故意让人放出了很多假消息,弄得对面的国民党特务晕头转向。

一直到抗战结束,国民党方面都没有从苏静的手下获得过情报。

那些国民党特务碰上苏静便会被他一眼看穿。

很多人还没开始行动就已经被我军的干部“反向监视”。

后来,李克农同志在总结战时的情报工作经验时都对苏静赞不绝口。

称赞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好干部。

三 沉着冷静的“和平使者”

苏静虽然是一个军人,但是他骨子里厌恶战争,更讨厌内战。

在解放战争期间,苏静跟随着自己的老上级林彪一起到了东北负责指挥当时的“东北野战军”。

苏静到任以后立马就和东野的同志们打成了一片。

韩先楚是东野里出了名的悍将,但是他在面对苏静的时候都得毕恭毕敬的。

用韩先楚自己的话来说“张飞再能打也离不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苏静几乎成为了整个东野的诸葛亮。

1948年辽沈战役期间,林彪因为小心谨慎的性格对中央下达的命令怀有疑虑。

这时候,苏静主动站了出来劝说林彪,确保了中央的战略意图能够顺利实现。

最后辽沈战役中的“关门打狗”战术也成为了世界军事史上的著名案例。

东野的几十万大军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在1948年年底迅速入关,对华北的傅作义形成了威压之势。

然而,正在林彪磨刀霍霍准备向北平发起进攻的时候中央却紧急叫停了他们的行动。

与此同时,毛主席还命令道:

“我们要与傅作义展开谈判,而且就是要东野的苏静去谈!”

苏静在接到这个命令以后立刻开始组织地下党员在北平一代的国民党军队中活动。

傅作义眼看着自己没有必胜的把握,又不想沦为蒋介石的“棋子”,只好同意了谈判。

经过三轮的谈判,傅作义基本上同意了我党提出的全部要求。

但是,在解放军正式进入北平以前,北平城内的共产党员还是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就在这时候,延安方面寄来了一封信件,林彪等人立刻将之交给了苏静,并要求他当面交给国民党的谈判代表邓宝珊。

当苏静和邓宝珊一起拆开那封信的时候,他们几乎同时一惊。

因为这封信是一封措辞严厉的“问罪书”,而且是由毛主席以林彪等人都名义亲笔写下的。

在这封信中,毛主席详细地列举了傅作义的“三大罪状”,并要求傅作义在率部起义之后承认错误。

邓宝珊看过信件以后直截了当地告诉苏静:

“我觉得这封信不能交给傅作义。他这个人的性格我很清楚,万一影响了北平的和平解放就不好了。”

苏静仔细思考了一番同意了邓宝珊的办法,并将这个处理方法上报了东野司令部。

虽然部分同志对于苏静“扣留毛主席信件”的做法有些争议。

但林彪和罗荣桓还是力排众议选择相信了苏静。

最后的事实证明,苏静那么做是对的。

傅作义在得知了这桩秘闻后惭愧地说:“如果我早看到那封信件,恐怕真的会影响到北平的和平解放大计啊。”

经过平津战役的锤炼,苏静已经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了。

然而,苏静的使命却没有到此结束。新中国成立以后,还有更多的任务和挑战在等待着他。

那么,在这些新的任务和变化面前,苏静又会做出怎样的成绩呢?

(晚年的傅作义将军)

四 韩先楚点名“抢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苏静被中央军委授予了中将军衔。

同时,他也离开了一线作战部队,前往军委机关任职。

在新的岗位上苏静又发挥了他的特长,将浑身的本领都用在了经济建设上。

在苏静的领导下我国的铁路事业快速腾飞,经济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73年,解放军部队进行干部调整,先前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的韩先楚同志奉命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

上任之前,韩先楚特意给周恩来打去电话要求将苏静调来跟自己共同工作。

“周总理 你就当是帮我一个忙,把苏静调来吧。我们原来在东北的时候就很默契,老同志到了一起也方便工作嘛。”

为了争取到苏静,韩先楚可谓是使出了浑身的本领。

但是,早在很多年以前韩先楚就被调离了军队系统去搞经济工作了。

因此,韩先楚想调动苏静必须要经过周恩来的同意。

可是,苏静在经济工作是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周恩来又怎么会轻易地放人呢?

周恩来非常严肃地告诉韩先楚:“你要调任何一个同志,我们都没有意见,唯独这个苏静不行!”

被周总理拒绝之后的韩先楚还是不死心,他曾经几次三番地给中央军委写信,但都未能如愿。

(韩先楚将军戎装照)

无奈之下,韩先楚只好第二次拨通了周总理的电话。

周总理刚拿起听筒,韩先楚就竹筒倒豆子一般地说道:

“总理,请您无论如何也要把苏静调过来,我这里也有很多优秀的同志。实在不行我们可以换人嘛。”

周总理实在是没想到韩先楚还能这么穷追不舍。他笑了笑用轻松的语气回复道:

“先楚同志,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你和苏静都是四野的老战友,彼此之间感情深。但是你也不能不讲道理啊!”

韩先楚被周总理这番话说得哑口无言。周总理告诉他苏静现在在经济战线上表现出色。

如果临时把他调走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希望韩先楚不要只顾着个人的情感,要以国家大局为重。

韩先楚毕竟是一个老同志了。听了周总理这番有理有据的回复,他用铿锵的语气回复道:

“总理,您放心吧。我理解你们的工作。既然如此,我也不强求了。革命同志在哪里工作都是为了大家好啊!”

(韩先楚与兰州军区的同志们在一起)

后来,韩先楚与周总理的这段对话传到了苏静本人的耳朵里,苏静还专门给老战友韩先楚打去电话宽慰他。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苏静就是整个指挥员队伍里的“润滑剂”,过了这么多年,他的风采依旧不减。

晚年的苏静为人处世都十分低调。上世纪八十年代苏静终于奉调回到了军队系统工作。

彼时的人民解放军正好处于军队建设大转型的关键阶段。

苏静这位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同志对于人民军队在新时代的建设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的影视工作者准备拍摄《大决战》系列电影。

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当年战斗当中的各种细节,导演组找到了当时还健在的一些老同志。

苏静接到导演组的邀请以后欣然同意。

而且,苏静对于整个拍摄工作格外上心。

在拍摄《大决战.辽沈战役》的时候,苏静直接跑到摄制组跟编剧一起改起了剧本。

剧中的人物说了什么话、站在什么位置,甚至于墙上挂了什么样的地图,苏静都试图帮着导演组回忆还原。

在拍摄《大决战.平津战役》的时候,因为要拍摄北平和谈的过程,苏静也亲临拍摄现场指导。

最后,在苏静等老同志的共同努力之下,《大决战》系列电影的拍摄工作获得了圆满成功。

时至今日,这三部电影依旧以其写实的风格和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被影迷们所追捧。

在观看《大决战》,的过程中苏静几度落泪。

回想起当年那个艰苦的战争年代,由多少好同志倒在了冲锋的路上。

整场电影放映完毕后,房间里几乎鸦雀无声。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其中的气氛所感染,更为我们能够拥有这样的人民军队而自豪。

1997年,苏静老将军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七岁。

苏静去世以后,他的儿女们将他生前所讲述的故事整理成册公开发表。

这既是大家的希望,也是苏静这辈子最大的心愿。

作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苏静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但他从来不会向别人吹嘘自己的经历和功绩,而是用自己的笔尖和镜头客观地记录着那段红色的岁月。

从这一点上来看,苏静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更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书写者。

苏静的才能与本领几乎得到了解放军上下的一致承认。

但是人们似乎忘了最关键的一点:他能做到这一切是因为他有一种闪闪发光的信仰。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更是超乎人们想象的。

如果没有信仰,也许苏静只能是一个聪明的商人。

但因为他的头脑中有了信仰,他就能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家,一个卓越的军事家!

而我们的党也正是由千千万万个信仰坚定的人组合起来的。

从1921年的嘉兴南湖,再到今天的神州大地,我们的信仰始终未曾改变。

一个拥有信仰的人是无法被消灭的。纵使他的肉体终会消亡,但他的精神依旧会在史册中熠熠闪光。

一个拥有信仰的政党是坚不可摧的,纵使历经无数的风雨和磨难,它依旧能够在晦暗不明的环境中,找到那个最正确的前进方向。

一个拥有信仰的国家是充满希望的,纵使脚下的道路坎坷不平,它也能带领着它的人民步履铿锵地走向胜利的彼岸!

10 阅读:8926

评论列表

寒冰皇冠

寒冰皇冠

3
2022-11-26 20:06

致敬

靖观新视角

靖观新视角

做具影响力的泛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