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土重来?天气渐冷,一群“捞虫人”又摩拳擦掌,有人曾日赚万元

博文聊科学 2022-10-20 20:03:57

气温渐凉,一群“捞虫人”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人试图靠它在年底之前再赚上一笔,而有人却视他为“黑产”,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有人因捞红虫小赚一笔,有人却染病

天津的刘海既高兴又郁闷,高兴的是拥有3000多万粉丝的邓刚大师带火了钓鱼,大量新手涌入这一领域,今年秋冬两季红虫需求量势必大幅增加,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刘海作为“职业”捞虫人可从中分一杯羹。

让刘海郁闷的是,今年发小提醒他捞红虫时还是“悠着点”,实在不行就转行吧。确实如此,刘海的几个同行,有的干起了红虫养殖,有的彻底与捞红虫说了拜拜,只剩下几个像他一样的老人依然守在捞红虫一线。

刘海很怀念跟着师傅王某捞红虫的日子。最开始捞红虫主要靠人力,穿上防水皮衣、皮裤浸泡在臭水沟、河道中,先用筛网一遍遍过滤掉从河底掘出的淤泥,然后把留在筛网上红虫装入编织袋,再拿到市场上售卖,或直接卖给红虫贩子。

那时红虫的价格已经“高不可攀”,一斤能卖到10-20元,虽然与现在动辄80-150元/斤的价格有不小的差距,但河沟、水塘、河道的红虫资源丰富,一天少则捕捞200-400斤,多则1000多斤,要知道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只有1千元左右。

师傅王某靠着捞红虫掘到了第一桶金,辛苦三四个月轻松入账二三十万元,所以早早就在县城买了房、购了车,成为村里的“大能人”。

刘海“出徒”时捕捞红虫已实现机械化,捕捞船上配有抽水泵、电机、水管和过滤装置,一天最多可捕获上千斤。在刘海看来,虽然购买红虫捕捞船是一项较大的开支,但捕捞船效率高,机动性能强,可避免了不少麻烦,仍是值得的。

捕捞红虫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一次刘海整理抽水管时不慎踩上了一块碎玻璃,鲜血从脚掌渗出染红了周围的河水,刘海在床上躺了3个月才康复。更令刘海担忧的是被红虫感染,刘海的一个同行在捕捞红虫时被感染,皮肤疼痛瘙痒,手掌浮肿像戴了厚厚的棉手套,跑遍了县城所有的医院仍未治愈,最后通过熟人联系到隔壁县城的一位老中医,连续服用了3个月的中草药,病情才得到缓和。

2、红虫是一种什么样的虫,为何频繁被人误解?

刘海捕捞的红虫是摇蚊的幼虫,体长2~30mm,呈黄色、绿色或棕色,成虫多为红色,所以又叫血红虫。红虫栖息在水底的淤泥里,具有分布广泛、数量多等特点,一度占到水域底栖动物总量的60%~90%,是鱼、虾、蟹、鳖、龟的重要觅食对象,因为红虫体内的蛋白质占干物质总量的41%-62%,脂肪占2%-8%,被公认为最优良的天然饵料之一。

目前,红虫被广泛用于加工饲料、饵料,市场需求量连年增长,导致红虫价格高企,肆意捕捞红虫现象猖獗。问题是红虫作为水体生物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一旦大范围消失,容易增加当地水体生态的不确定性。

比如红虫减少可能引发水质恶化。红虫以水体中的有机质为食,而有机质恰恰来自腐烂的藻类、植物碎屑,包括排放水中的污水、化肥制品。当红虫被捕捞后,水体中的有机质会大幅增加,严重时引发水华。实际上,红虫在水体环境监测领域的一项重要指示物,数量越多,说明水体有机质越丰富,水体偏肥;红虫数量越少,水体有机质越少,水体偏瘦。

上文提及红虫常被误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红虫是否含有毒素,有些人手掌接触红虫后瘙痒是因为被红虫表皮携带的细菌、毒素感染,但它们并非红虫自然所有。红虫经历捕捞、运输、贩卖、分装等多个步骤,途中常暴露在空气中容易沾染细菌,细菌侵蚀红虫体内后疯狂地吸收蛋白质等营养,大肆繁殖,结果部分红虫到消费者手中时已经遍布细菌,消费者接触时就可能感染。

另一个是红虫病。红虫病患者伴有头痛、出汗、结膜充血等症状,严重时心脏衰竭、休克,直至死亡,历史上曾引发数万人死亡。但所谓的红虫病与本文所讲的红虫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是一种由带有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恙虫幼虫叮咬而感染的急性热病,所以又叫恙虫病,在动物之间和动物与人之间传播,其中老鼠是恙虫最常见的宿主。

3、红虫为何不能大量捕捞,各地严禁肆意捕捞红虫

除了红虫缺失引发当地水体资源环境的不稳定性外,捕捞船水底作业会扰乱鱼群结构,甚至引发鱼群死亡。所以最近几年各地加大了对捕捞红虫的打击力度。

刘海的发小让他“悠着点”就是这个原因,土豆从网络上找到了以下几个信息,或许是刘海感到郁闷、棘手的根本原因。

1、2021年5月11日安徽蚌埠市淮上区法院将蒋某等6人捕捞红虫一案作出判决,判处蒋某等人赔偿6.64万元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和3000元鉴定费。蒋某6人总计捕捞了41.5斤红虫,按照每公斤80元收购价计算,生态修复费足足是收购价的40倍!处罚不能说“不严厉”。

2、2022年5月19日至20日安徽灵璧县对盘踞在拖尾河、濉河的红虫捕捞者重拳出击,总计控制了15艘红虫捕捞船,并全部吊装上岸。据说其中一艘捕捞船刚刚购买不久,估计船主还没收回本钱。

3、广东则更进一步,2020年新通过的《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电击、电子诱捕装置等工具捕捞野生动物。红虫属于野生动物,而捕捞红虫使用的是机械抽取、过滤设备。

当然,并非所有的捞虫人像刘海一样“小心翼翼”,为能短时间获得较高收益他们仍愿铤而走险,为避免被发现途中可能安排专人放哨。

写在后面

土豆将两个捕捞行为视为“黑产”,一个是电捕蚯蚓,另一个就是捕捞红虫了。其实,这两个黑产都已实现了人工养殖,2021年有自媒体从业者拍摄了一个短片,主角正是红虫养殖人,按照养殖人的说法,三十亩红虫养殖塘年收入轻松超百万。现在的关键是,红虫养殖从业者较少,还未大面积推广。

原创:土豆

1 阅读:11
博文聊科学

博文聊科学

分享大千世界的秘密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