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娶错一门亲,坑坏九代人。”
子女婚姻,看似是两个人的结合,实则是两个家庭的碰撞。到了一定年龄才懂得:当初掏空积蓄买房买车,却忘了最该给子女的嫁妆,是一双识人的眼。选错亲家,就是给子女的人生埋下暗雷,半生积蓄换不来一世安稳。特别是这三种家庭一定要避开。远离出口恶言的亲家老话讲: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说话是门艺术,更是一种修养。嘴上有刀的家庭,注定是婚姻的修罗场。与这样的家庭结亲,必定麻烦不断。邻居刘婶的闺女前年嫁到邻市,回门时眼睛肿得像核桃。原来婚礼当天,婆婆当众挑剔:"新娘子腰比照片粗两圈,这婚纱租亏了吧?"有些家庭出来的人,言语间带着恶意,把刻薄当直率,把粗鲁当幽默。恶言恶语,是人际交往的毒药,更是亲家关系的杀手。两家人相处,难免会有摩擦,懂得好好说话,才能化解矛盾。晚清名臣曾国藩,在挑选儿媳时,最看重的就是说话之道。他常说:“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他曾为儿子纪鸿,定下了好友罗泽南的女儿罗兆升。罗兆升自幼受到父亲熏陶,说话温柔得体,待人有礼有节。一次,曾国藩的夫人欧阳氏到罗家拜访,看到罗家正在吃饭,欧阳氏便提出想一同用餐。罗兆升见状,柔声说道:“伯母,家中粗茶淡饭,怕您吃不惯。不如我先让人给您准备些点心,等饭菜准备好后,再请您过来。”一番话说得欧阳氏心里暖洋洋的,对罗兆升更是多了几分满意。后来,罗兆升嫁入曾家,与纪鸿琴瑟和鸣,对公婆更是孝顺有加,一家人相处得其乐融融。正如蔡康永所言:“说话之道,也是为人之道。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一个家庭的福气,往往藏在每个人的说话方式里。出口恶言的家庭,福气也会消散;懂得好好说话的家庭,才能养出有福气的子女。作为父母,为子女择亲家时,一定要远离那些口出恶言的家庭。只有彼此好好说话,才能让子女的小家充满温暖和幸福。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讲究的就是志同道合,同频共振。三观不合的亲家,犹如平行线,永远没有交集。彼此间不同频,就像鸡同鸭讲,对牛弹琴。你滔滔不绝讲你的道理,我固执己见守我的原则,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落得一地鸡毛。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文文和丈夫结婚五年,一直恩爱有加。可自从文文生了孩子,婆婆从老家过来帮忙带孩子后,家里就矛盾不断。文文是个讲究人,家里总是收拾得一尘不染,孩子的衣服也都是手洗。可婆婆却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不仅随地吐痰,孩子的尿布也攒到一盆才洗。文文委婉地提醒过婆婆几次,婆婆却一脸不屑地说:“我们农村人都是这么过来的,不也把孩子拉扯大了?”一次,文文给女儿喂辅食,婆婆看到文文把食物吹凉再喂到女儿嘴里,立马黑了脸。她一把夺过碗,一边用勺子搅着饭,一边往女儿嘴里塞:“哪有这么娇气的,我们农村的孩子都是这么吃的。”文文看到女儿被烫得哇哇大哭,心疼不已,忍不住和婆婆争执了几句。没想到婆婆却坐在地上,又哭又闹,说自己好心没好报。丈夫得知后,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地把文文骂了一顿:“我妈大老远来帮我们带孩子,你不但不感恩,还处处挑剔,你太过分了。”文文心寒不已,最终提出了离婚。人与人之间,讲究的就是志同道合,相互吸引。三观不合的婚姻,就是把子女放在铁锅上煎烤。你视若珍宝的,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你坚守半生的,在别人口中迂腐可笑。只有选择同频的家庭,相互扶持,彼此尊重,日子才会越过越兴旺。
网上上有人问:“最好的亲家关系是什么样的?”有个回答很戳心:“彼此尊重,互不干涉,彼此成就。”我深以为然。作家邦达列夫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边界感,是成年人之间交往的底线,更是家庭幸福的保障。父母与子女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边界感,做到适当放手。很多父母总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干涉子女的婚姻生活。殊不知,过度的干涉,只会让子女感到窒息,甚至想要逃离。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后,他便主动提出与亲家保持距离。他说:“子女已成家立业,我们做父母的,要学会得体退出。”他从未对林徽因的娘家指手画脚,也从不干涉小两口的生活。即便是林徽因生病期间,梁启超也只是默默给予经济上的支持,从不多加干涉。正是梁启超的这种边界感,让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小家充满温馨和幸福。涂磊曾说:“所有婚姻里的痛苦,都是因为界限感太差。”没有边界感的亲家,就像一把无形的刀,一点点割裂子女的婚姻。作为父母,一定要明白:子女结婚成家后,两代人就要适当保持距离。给彼此留一些空间,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干涉,才是对子女婚姻最大的成全。父母适当放手,子女才能经营好自己的小家,收获满满的幸福。▽老话常说“娶妻看娘,嫁夫看爹。”实际则是要看整个家庭的气场。那些开口就让人如沐春风的家庭,藏着最珍贵的家风传承;那些懂得适时退场的长辈,才是真正的人生智者。好亲家要经得起细品:言语不毒,观念不腐,插手不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