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启是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帝辛的长兄,也是周朝诸侯国宋国的开国国君,他是商朝灭亡的关键性人物,
做为帝乙的长子,微子启本应继承王位,可是在帝乙时代,商朝内忧外患,才能平庸的微子启并未受到父亲的重视,反倒是三弟才具武功都是兄弟三人中的翘楚,让帝乙将这个儿子立为太子,此后微子启和二弟微子衍更是成为边缘人物,这也让他们兄弟二人对弟弟非常仇视,
一转眼,弟弟继承帝位,号帝辛,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纣王,登基后纣王针对朝政的弊端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已经立国近千年的商朝此时贵族人数爆增,满朝权贵让帝辛的执政变得非常困难,为此帝辛开始削减贵族的权力封地,并将权力中心由殷地迁到朝歌,尽量减少贵族干涉朝政,
但他的改革严重触动了利益阶层,这些王公贵族对帝辛十分不满,他们几次欲废除帝辛,但都以失败告终,其中就包括后世所知道的忠臣比干,箕子等人,纣王怒杀比干,囚箕子,也让其他宗室不敢造次,微子启此时无兵无权,所以只能隐忍不发,等待时机,
这一等就是二十余年,帝辛二十七年,东夷诸国再次叛乱,帝辛派大将飞廉,恶来带领大军前去征讨,而窥视商朝已久的周人开始伺机而动,
此时周弱商强,正面硬碰周人没有把握战胜商朝,所以他们从周文王时期就开始“剪商”,
灭掉忠于商朝的崇国,联合四方反商的诸侯,包括南蛮的荆国,北方的虞国,就连东夷的叛乱都有周人在幕后支持,
同时他们还联合朝歌城内的殷商贵族,著名的历史人物周公旦在牧野之战前曾亲赴殷都,密会微子启,两人所谈内容无人知晓,但从周公旦掌握大权后,封微子启于宋,就会知道两人当时说了什么,无非就是承诺微子启取帝辛而代之,世守商祀,面对诱惑微子启欣然同意,并将商军的分布,去向一一向周公旦交代,正因为知道了商朝的底细,周朝大军才敢倾巢出动,攻打朝歌城。
而在周军渡过黄河后,周武王接待了商朝的使臣胶鬲,两人的对话也被史官记录了下来,胶隔问周武王,西伯侯您渡河要去哪里,周武王回答,进攻朝歌城,胶鬲说:此话当真,武王回答他,甲子日肯定会到朝歌城下,你就这样回报吧,
周朝偷袭商朝,周武王却把行军日程,到达时间都告诉了商朝使者,这不符合常理,很明显,武王让胶鬲回报的并不是纣王,而是胶鬲真正的主人微子启,他们约定好时间地点,准备里应外合攻破朝歌,
所以此后阴雨连绵,道路泥泞难行,但周军却并未修整,而是顶着大雨,继续进军,以姜子牙为首的将领都让武王停止前行,等待雨停后在行军,但武王却告诉姜子牙,如果不能在甲子日到达,胶鬲就会被杀死,里应外合击败商军就无从谈起,所以大军行程一刻也不能停,
周武王大军到达牧野,帝辛临时组织起来的大军才整装出战,《史记》中的记载,商朝大军都是囚徒和奴隶临时拼凑而成,所以在战场上突然倒戈,让整个商军崩溃,周军轻而易举的攻占朝歌城,。
而《尚书》中记载的牧野之战则用了四个字概括,那就是“血流漂杵”,意为血水将兵器都冲的飘了起来,
按照常理分析,《尚书》中的记载应该更为真实,商军主力虽然不在,但朝歌城作为都城,守卫不可能稀松,而且商军的战斗力并不弱,导致商军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有数位将领被微子启策反,
他们的倒戈让本来处于劣势的周军开始占据上风,战斗从清晨一直打到快日落,商军才支持不住,费仲等帝辛最信任的大臣都在牧野战死或被俘,都城内的微子启等人看到商军战败,也发动叛乱,打开城门,迎接周人进城,帝辛此时才发现,自己已经众叛亲离,无路可逃的他选择自焚是而死,微子启则肉坦出城跪接周武王入城,
但令微子启没想到是,周武王并没有信守诺言,让他取代帝辛,而是对他弃之不理,反而让帝辛的儿子禄父世守商祀,这让微子启感觉受到了愚弄,但此时大局已定,他看到家国破碎,也只能恨自己的愚蠢,
不过在此后不到三年,形势又发生了聚变,周武王突然驾崩,王子禄父在黄河以北建立北殷,和周公旦形成对峙,随着召公奭率军北伐,禄父最终被杀,当年和微子启密谈的周公旦成为周朝的实际执政者,他封微子启于宋地,以祭祀商朝祖先,并可以使用商人的礼乐,微子启才终于当上了一国之君,他死后被葬于宋国北方的山上,此山得名微山,他的弟弟微子衍兄终弟及,成为宋国第二代诸侯。
叛徒是最可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