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血常规检查的常见误区,劝您及时规避,以免干涉检查结果

熊猫医学社 2024-10-31 16:34:42

血常规检查是医疗上常用的化验手段之一,通常会对患者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红蛋白进行定量分析,继而达到辅助判断病情的效果。由于血常规化验简单易懂,很多非专业人士也能通过部分数据看出病况端倪,因而常作为基础性检查使用。

但正所谓“不怕不懂,就怕半懂”,相当多的朋友认为血常规简单,极易忽视医嘱,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抽血前的准备以及数据分析,这样反而容易干涉正常结果。这4个抽血前后的常见误区,赶紧看看自己有没有“踩坑”。

1.抽血前长时间禁食

抽血前禁食是大众熟知的常识。由于人体摄入食物后,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血糖波动,故而需要一定时间的禁食来保证血指标稳定。然而,禁食并非越久越好,长时间的饥饿会导致血清蛋白、转铁蛋白含量明显下降,且会使得血清胆红素快速升高[1],反而不利于数据真实性。

根据《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的规定,抽血前空腹时间应保持在8小时以上,16小时以下,12-14小时最佳,且空腹验血时间宜安排在上午8点前后。因此正常情况下,前一日晚饭之后禁食,次日早晨验血为宜,不必刻意长时间禁食。

此外,饮用白水一般不会影响到监测数据,但高蛋白饮品、茶水、酒精制品则会带来波动,应当避免摄入。

2.忽视抽血过程中的状况

即便已经进入诊室,也不应掉以轻心。研究表明,紧张与焦虑的情绪会在短时间内促进体内二酚胺快速释放,继而影响到血常规数据。特别是对心智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哪怕是成年人,如果在验血前过度亢奋,也会导致结果出现较大偏差。

因此,抽血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心态平和,家长应做好孩童的心理建设,以免其产生恐惧、害怕情绪。而成年人自身也要注意降低外物干扰,保持稳定情绪就诊。

3.忽视抽血后的护理

抽血之后,医生会提供棉签辅助止血,而不少人都习惯出门直接丢掉,以图一时方便。实际上,即便是抽血过程产生的微小创口,也可能成为细菌接触体液的直接途径,倘若造成感染,其后果便难以承担。

因此,当结束检测后,应当坐下休息,用棉签轻轻按压创口,加快凝固结痂过程。之后数小时内,应避免剧烈运动,并减少创口位置同汗液、水分的直接接触,直到愈合为止。

4.自作主张分析数据

验血报告单出来后,切勿用自己的“半瓶子醋”判断病情。血常规检验毕竟只是辅助手段,只有同临床表现结合在一起才有实际意义[2]。而且,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合理区间不尽相同,不同病症在血细胞数据上的影响也不能一概而论,倘若随意判断,难免会产生谬误。

总之,抽血虽然是常规检测手段,却并非可以随意对待,做好前后工作,既是方便医生查验,也有助于判断病情。

参考文献

[1]罗京资.抽血化验,要不要空腹[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22(12):64.

[2]卢如芳.血常规检验的六大误区[J].养生保健指南,2020(32):250-251.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棉花,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0 阅读:2
熊猫医学社

熊猫医学社

提供原创、靠谱的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