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方法,成为天选之人背后不可告人的秘密,醍醐灌顶加茅塞顿开

君吉志勇 2024-03-05 08:13:18

有句老话叫:人的命,天注定,以及命运半点不由人,言下之意无非就是大部分人都随波逐流,过得身不由己的生活。而那些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更多的都是被大部分人看做是天选之人,毕竟,若无通天手段,哪得家财万贯?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那些看似天选之人,别人根本没法抄作业的人,他们的成功,到底是运气多呢?还是确实有不同凡响的个人能力呢?也就是说,如果真的有所谓的通天手段,那么那个手段会是什么?能不能讲点具体的可以实施的,属于泄露天机的内容呢?

当然也就耽误亲十几分钟的时间,和我一贯的风格一样,没有醍醐灌顶的内容,那就没必要分享。看完你会对人生更有掌控力,原来并非是不能抄作业,而是抄作业的思路不对。毕竟方向不对,努力白费,那些隐藏在命运背后不可告人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尤其是金刚钻对上瓷器活,有些手段,如果不给你讲明背后的原理,你是永远也无法知道,这世上竟真的有通天手段。那么泄露天机的旅程正式开始。

请问传统意义上所谓的天选之人,在你内心中会有几个标准?比如,第一,出身名门,有的人的起点,竟是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到达的终点,第二,自幼名师指导,名师出高徒绝非虚言,第三,自身实力与能力堪称天才,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伟大的事情之所以是某个人做出来的,这和对方天赋异禀有着直接的关系。第四,自古英雄出少年,正是风华正茂时,年龄也是一个重要的创业本钱,比如人到中年,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会感到时不我待,甚至大势已去。第五,身边有能人辅佐,你说你出场即人类的巅峰,那些当代精英肯定也是眼尖之人,集天下大才辅佐你这就是事实,并竟,人才也都是看人下菜的,马太效应也适用于人才吸引。

你说若是有这样的基础,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算不算是天选之人?简直堪称王炸级别的存在。那么有历史底蕴的观众已经猜到,这人历史上确实有,且也是相当的有名,不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吗?年方二十几岁,属于少年英雄年方正茂,力能扛鼎,武能以一人之力,对抗千人围堵,且也是熟读兵法的名将,一生除了最后一战,垓下之战败给韩信,则可以算是一生无败绩,所向披靡,人见人怕,鬼见发愁。

那么反观对手刘邦呢,开局已四十八岁,放到现在,很多程序员三十五岁失业后就叫苦连天了,这年龄也没谁了。读过书,但不是兵书,且其父痛斥他不爱读书,所以可以想到,他最多就算是个识字之人。起兵时就沛县一个县的人马,属于县级人才班底,且县令还被刘邦给杀了,可谓军中最大不过是管文书的萧何。有句话叫看历史一定要有代入感,什么是代入感?假如你是当时的人,你和韩信一样,希望从军,给自己谋一个好前程,请问一面是项羽,一面是刘邦,请问你会投奔谁?

项羽是贵族,且手握五万兵马,刘邦是平民,手握三千县城市井之徒,请问没有上帝视角的你会如何选择?如果你非常不愿意选,那么看看韩信当时作为平民是如何选的?韩信如果按上帝视角去看,显然拥有着至少比凡夫俗子要高深的眼光,按现在人的说法就是认知高,他选择投靠项羽阵营。因为再傻你也不可能看不出双方的实力差距吧?那拥有主角光环的韩信肯定也不眼瞎。

而且可不是韩信一个人这样选的,就连张良这种也是贵族出身,有见识的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当时天花板级别的认知高的人,也是要投奔楚王的,而楚王只不过是项羽家族扶持的一个傀儡王,等于还是要去投靠项羽阵营的。你要说韩信是因为他是楚国人而就近投靠的项羽,那么张良不远千里来找楚王,这总不是就近投奔吧,肯定也是被项羽这边的声势所吸引来的,所以民心所向,项羽肯定是当之无愧那个时代的天选之人。毕竟人人都想投靠的人,不是天神,也是天神的代言人,俗称天选之人。

但是明明不是世人眼里的天选之人,且和项羽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个人实力都差距十万八千里的刘邦,又是如何逆风翻盘,而最终打败了不可战胜的项羽的呢?很多人都爱从军事的角度与运气的角度来解释刘邦逆袭的过程,然而今天这期视频,则是要从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角度,去告诉你,刘邦成功另有原因。正所谓没有通天手段,哪得家财万贯?刘邦的这种能力,大部分时候是被史书所忽略的,或者说你可以理解为,有人故意让大家看不到这段关于刘邦,如何从市井无赖一跃成为可以匹敌项羽的绝世高手,背后的运作秘密。

比如帝王术,就是古代禁止的秘术,所以真正的知识,都是秘而不宣的,你所看到的,只是古人想让你看到的,你所知道的,也都是那些胜利者想让你知道的,但是有关于胜利者是如何上位的秘籍,对不起,这段需要隐藏一下,这在现在叫信息差,而信息差会导致认知差,认知不到位,就无法理解刘邦的逆袭,就会以为刘邦只是运气好,只有后世的比较爱查找资料的人,才能窥探出里面的玄机。

刘邦之所以能逆袭,完全是从半路上遇到张良开始的。有句话叫: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说的就是后世对于张良智囊形象的总结,张良的计策至少帮刘邦打败了半个项羽,或者说楚汉争霸,看似项羽是败给了韩信,实则张良和韩信的功劳基本是五五开。张良虽然没有像韩信那样直接领兵打仗,但是也是作为谋士,他至少主导着刘邦和项羽这边的战事决策。

张良最擅长的就是顺着人性顺藤摸瓜,比如张良最开始见到刘邦时,也是采取的试探性的策略,为刘邦介绍过《太公兵法》,刘邦本身识字,但是并没有接触过兵书一类的知识,可是对于《太公兵法》刘邦的见解和张良简直不谋而合。比如《太公兵法》有这么一段话: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

什么意思?白话文就是:身为主酱的正确方法是,务必要收揽英雄的心。将功名利禄赏给有功之人,将自己的志向与众人保持一致,融汇贯通。因此,与众人追寻的目标一致,这个目标没有不能实现的;与众人同仇敌忾,就没有无法消灭的敌人。国家太平家庭安稳,是因为得到了人心;国亡家破,是因为失去了人心。人都是愿意实现自己的志向。

不知道各位观众是否看出了《太公兵法》的猫腻?刘邦对于《太公兵法》这段的理解就是:人都是愿意实现自己的志向,而不是主将的志向,那么主将的志向想要实现,就需要和收揽的英雄们的志向保持一致,那就是我为众兄弟们谋出路,顺便我做个大王,像不像后世梁山好汉的第一把交椅的宋江的那副德行,我答应朝廷诏安,也是为了日后众兄弟有个好归宿啊。

所以很多人反感老板画饼,但是画饼的祖师爷是谁?肯定是《太公兵法》。其实也并非是画饼,必竟,如果失败了,那就是画饼,但是成功了,论功型赏了,那就不是画饼。总之,这段话道出了人性都是自私的,都是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奔波,没有人会为了实现别人的理想而奋斗,因此你要是能许给对方想要的利益,何愁天下英雄不愿意辅佐于你?毕竟,辅佐你就是在辅佐他们自己的利益啊。刘邦理解的就是这个意思。想要利用英雄达成自己的终极目的时,请先许诺英雄想要的利益。只有从你身上看到了他的利益,他才会和你同仇敌忾,沆瀣一气。

在随后的实际攻城拔寨中,张良发现,刘邦简直就是天选之人,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尽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张良向别人讲述《太公兵法》,大家都听不明白。张良说:“沛公殆天授。”于是,张良改变了投奔楚王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这里的天授,当然就是指上天授予,不就是天选之人吗?所以楚汉时期的天选之人,在张良看来,家世不重要,出身也不重要,能力更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什么?是通人性,是悟性高。

《太公兵法》多半讲述的都是人性和军事的关系,比如:用兵的关键,在于尊崇礼节,俸禄优厚。礼节盛大,智谋之士就会来此投奔;俸禄优厚,忠义之士就能视死如归。所以,赐予贤士俸禄时不能吝啬财物,奖赏有功之臣不应有所延误。这样,部属们就能同仇敌忾,敌国的力量就会被削弱。用人之道,就要用封爵以示尊崇,用优厚俸禄供养,这样贤德之士便会自动归附。用礼节接待他,用大义激励他,贤德之士就会以死相报。

做酱将帅必须和士兵同甘苦,共死生,才能领兵作战。这样我军才能大获全胜,敌人大败而归。从前的优良将领,别人送他一瓢美酒,他叫人倒在河里,这样就能和士兵共同享用。一瓢酒不能让一河之水都有酒味,但全军上下想要以死相报,这就是因为将帅能够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啊!

以上的话语刘邦可以说是心领神会,比如韩信被拜为大将军,礼仪之盛大,属于汉军中从未有过的,你以为是刘邦为韩信破了例,是听取了萧何的意见,实际上呢,人家刘邦《太公兵法》在手,全部是按秘籍中交代的来办的。项羽派说客去说服韩信时,韩信说的那段话:我奉侍项王多年,官不过仗前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授我数万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信我,我背叛他是不对的,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请替我辞谢项王美意。

是不是《太公兵法》里关于收买人心的计策,刘邦全用上了?且效果绝对堪称一流,这要是韩信在说客的怂恿下反水,那势必刘邦必败无疑。可以说当时刘邦已经被项羽围困达一年之久,刘邦已经快弹尽粮绝,当时只要韩信保持中立,刘邦都有万劫不复的可能,你说刘邦当年对韩信的好,是不是在关键时候起了作用?刘邦的收买人心的功夫,绝对不是刘邦自己研究出来的,而是尽数来自于《太公兵法》。

《太公兵法》还说:好的将帅统领军队,以推己及人之道治理军队。广施恩泽,军队的战斗力就会日新月异。战斗时就如同狂风一般迅猛,出击时就像大河决堤一样猛烈。所以敌人只能远远望着我军攻克却无法阻挡,俯首投降却没有任何取胜的可能。将帅能够以身作则,军队就能称雄于天下。

什么是:以推己及人之道治理军队?其实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道理,好的主将应该这样去想,假如我是自己的士兵,我希望主将怎样对待我?于是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说白了就是换位思考,才是一个高人的智慧。看到了吗?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有换位思考的思想了,但是现如今社会上到处都是些,目中无人的人。比如嫌你贫,恨你有,笑你穷,怕你富。但是,《太公兵法》却告诉你,你不希望遇见什么样的上司,那你的属下肯定也是这样想的,因此你该怎么做,不用去问所谓的高人,直接扪心自问自己即可。

这在哲学上叫做:向内求,很多人办事都是向外求,但是你求来求去,你是不是感到一头雾水?求高人指点,高人不鸟你,求普通人协助,普通人也不待见你。于是你扪心自问,如果有人来求我,如何才能说动我出手相助?显然这和对方弱不弱小无关,如果对方是弱者,只要开出的条件可以达到我的要求,我是不是就可以去帮助他呢?反之,刘邦需要能力比自己强的能人帮助,是不是也是这个道理?所以韩信比刘邦会打仗,那么让韩信死心塌地为刘邦卖命的就是韩信的欲望。

所以刘邦答应了韩信的封为齐王的请求。韩信的志向不就是封王吗?满足他,不就结了。韩信说要当代理齐王,刘邦张口就想骂,但是张良在一旁踩了刘邦一脚,于是刘邦幡然醒悟,不能讲自己需要韩信来救,而要讲韩信现在需要什么,只有满足了韩信的欲望,韩信才会起兵来救我刘邦。《太公兵法》云:人都是愿意实现自己的志向。于是刘邦果断改口:大丈夫当什么代理齐王?要当就当真齐王,来人,册封。

手底下大大小小的弟兄,都是为了封侯拜将才跟随自己的,那么事成之后,论功型赏就是大家的志向。而历史上的刘邦,每次出战,都是亲自领兵出征,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太公兵法》里的与士兵同甘共苦。这点东汉末年的曹操也是如出一辙,大的战役,都是自己亲自带队,这样即保障了军队不容易失控,毕竟自己是统帅,谁能叛变?第二就是显得自己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共同进退,第三就是,任何成涨都是以能力为先,显然刘邦想补足自己的短板,那就是自己不仅仅要能用人,孩要自己也有能力驾驭军队。

然而项羽又是怎么做的呢?很多人说项羽是英雄,实际上呢,本身在楚王面前就已经和天下的起义队伍约定,谁先进咸阳,谁就是关中王,但是听到刘邦先进入咸阳以后,项羽是怎么做的呢?就是暴跳如雷,要攻入坝上,把刘邦碎尸万段。你说你自己明明已经许下诺言,而不遵守,请问这是什么型为?显然就是不义之举,言而无信。

所以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鸿门宴上项羽会放走刘邦?道理其实很简单,项羽虽然力大无穷,但是绝对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刘邦先进入咸阳,按理要被封为关中王,但是刘邦迫于他项羽的淫威,而不敢占据咸阳,于是来鸿门宴说是为项羽打下的咸阳,要物归原主。

项羽也知道刘邦不是心甘情愿交出咸阳的,但是这总好过自己去抢吧。毕竟,自己去抢,那天下人肯定耻笑项羽不守信誉,但是刘邦自己主动送来,那就成了不是我不义,而是刘邦他自己不要的。毕竟项羽是个极其爱面子的人,比如之后的衣锦还乡,锦衣夜行,这两个成语都是项羽创造的,胜利了就要回到家乡,不然父老乡亲如何知道我发达了?如果胜利了不回到家乡,就如同穿上华丽贵重的衣服,却在大半夜出门,你说谁会看见你富得流油的一面?

还有乌江自刎前的那句话: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死到临头想的不是逆风翻盘,先保住小命要紧,反而是害怕面对家乡的父老,怕家乡的父老嘲笑他打了败仗,真是应了现在的一句话,死要面子。到死都把面子看的比命还重要。因此鸿门宴饶刘邦一命,项羽的动机纯粹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就不难理解了。虽然盟誓说谁先进咸阳,谁就是关中王,但是是刘邦自己放弃的,我项羽还是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这事和我没关系。

如果杀了刘邦,那外界一定会说是项羽背信弃义,把刘邦杀了,而夺取了咸阳,那这是把面子看的比命还重要的项羽做不出来的,太难了,尤其是要违背自己的本性,这个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做不出来的,要不然哪里来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名言?毕竟杀十个刘邦,项羽也不会犹豫,但是杀一个刘邦,而有损了自己贵族的荣耀,以及大仁大义的英雄美名,那是绝对不行的。

所以这么一个爱张扬,爱炫耀的年轻人,你让他如何接受别人说他是不仁不义之人?因此刘邦主动让出咸阳,就是最好的借口,你们看,是刘邦自己送给我咸阳的,而不是我项羽不守信誉,我项羽侠肝义胆,从来不使用阴谋诡计,也不做不仁不义之事。至于范增说刘邦将来会威胁到项羽的霸业,你让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如何相信,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子能兴什么风,作什么浪,在古代活到五十都算是高寿了,在项羽看来,刘邦威胁论简直就是笑话。就是熬年龄,刘邦也必定死在他项羽前头,更何况鸿门宴刘邦吓的借上厕所的名义逃跑了,如此胆小如鼠的鼠辈,安能与我项羽争雄?借刘邦十个胆也不敢。

而韩信投奔刘邦后,给刘邦说明了项羽的必败理由: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络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设都城为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

这里所说的义帝就是楚王,而约定就是谁先进入咸阳,谁就是关中王,其余诸侯都是为了灭秦而付出了实质性代价的各地藩王,虽然没有实际的册封,但是却手里都实实在在掌握着当第最强的军力。按理这些人,才是应该被封为,韩王,赵王,魏王,齐王,燕王的人,然而项羽却不是按照出力的多少来进型册封,而是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

按《太公兵法》的解释:身为主将的正确方法是,务必要收揽英雄的心。将功名利禄赏给有功之人,将自己的志向与众人保持一致,融汇贯通。因此,与众人追寻的目标一致,这个目标没有不能实现的;与众人同仇敌忾,就没有无法消灭的敌人。国家太平家庭安稳,是因为得到了人心;国亡家破,是因为失去了人心。人都是愿意实现自己的志向。

但是项羽是怎么做的?显然和大家的志向背道而驰,明明各路诸侯才是各地的实际掌控人,属于英雄,但是项羽却不封赏这些真的出了力,且有实力的人。而是封赏了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这显然就不得人心了,尤其是这些人手中还都有实际的兵马,属于实力不可小觑。但是项羽还是以一己之力,力压群雄。项羽敌确是楚汉时期最强的存在,但是却并不代表就是没人敢招惹的存在。

有句话说的好,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公。刘邦正是看出了各路诸侯都跟他有同病相怜的遭遇,因此来了个将计就计,他作为刺头去联络各方诸侯共同讨伐项羽,为大家解气,事成之后正式册封各路诸侯,也好让各路诸侯名正言顺的做王。《太公兵法》有云:人都是愿意实现自己的志向。这就是人性。因此刘邦成功聚集五十三万大军,讨伐项羽,偷袭项羽老巢彭城成功。五十三万大军哪里来的?都是顺应人性而得来的。

《太公兵法》有云:想要兴兵作战,就一定要先以恩泽相待;攻占他国,一定要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在战争中能够以少胜多,是因为恩泽的缘故;能够以弱胜强,是得到百姓支持拥护的结果。所以好的将帅对待士兵,和对待自己没有什么差别;所以能全军上下万众一心,在战争中就能获得全面的胜利。

刘邦大军进入咸阳,看到那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珍宝异藏,使许多人忘乎所以,以为可以尽享天下。连刘邦也情不自禁,想留居宫中。武酱樊哙劝说刘邦,直斥刘邦“要做富家翁”。刘邦根本不予理睬。 在这关键时刻,张良向刘邦分析利害,劝道:“秦王多做不义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进入咸阳。既然您已经为天下人铲除了祸害,就应该布衣素食,以示节俭。大军刚入秦地,您就沉溺在享乐中,这就是所谓助纣为虐了。况且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愿沛公听从樊哙等人的话。 ”

结果刘邦就听劝了,刘邦接受了这卓有远见的规劝,下令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于霸上 ,以待项羽等路起义军。在此期间,刘邦还采纳张良建议,召集诸县父老豪杰,与之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偷盗抵罪。并通告四方:秦法作废。所有秦朝官吏均官复原职。我军并不残暴,百姓不要恐慌。另外,还派人与秦吏一起巡型各地,传达此谕此意。结果,博得了秦民的一致拥戴,争先恐后用牛羊酒食慰劳军士。

难道真的是张良的劝谏有了效果吗?还是《太公兵法》起了作用?如果刘邦不是先读了《太公兵法》,对与民秋毫无犯有了深刻理解,张良即使再劝谏,恐怕在泼天的富贵面前,刘邦也不能免俗。但是毕竟是兵法里也记载了的东西,也是自己看懂了的内容,张良的劝诫就好比提醒而非教育,因此刘邦这种活了大半辈子,拥有了相当雄厚的人生经验,加上在征战中的实践,推己及人之道已经算是炉火纯青,稍加提醒,立马醒悟。

所以,刘邦的成功,是从遇见张良开始的,而刘邦的开挂,则是从张良开始教刘邦《太公兵法》后开始的。而刘邦的逆袭,则是刘邦在学习《太公兵法》后的学以致用开始的。可以说,你看到的史书记载的刘邦起兵后的履历,都和《太公兵法》所主张的内容不谋而合。可以说,《太公兵法》里记载的关于人性的主张,即便放到今天,也是百用百灵的锦囊妙计。

所以历史上很多大人物都有这方面的感慨,朝代会变,人物会变,事物也会变,但唯一不变的只有人性。

刘邦的成功说明了:智者,制人,愚者,受制于人。通人性者制人,不通人性者,受制于人。一切的烦恼皆因不懂人性,一切的成功皆因对人性的通透。每个人的行为,底层逻辑都是因为人性,你只有彻底掌握了人性,你在面对这个世界时,才能感觉到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成功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一事无成和父母没有直接关系,和出身没有直接关系,和个人能力大小也没有直接关系,甚至和运气也没有直接关系,但和你看没看透人性,并学会利用人性去顺水推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懂人性,那就只能处处踩坑,掌握人性,则只有你给不给别人挖坑的份,通人性者通天下。

《太公兵法》里经典的人性总结:第一:人都是愿意实现自己的志向,第二:以推己及人之道面对人性,俗称向内求,第三:一定要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句话表明,普通人也是有人性的,你不对普通人好,普通人怎么可能拥戴你呢。

所以所谓的掌握人性,无非就是站在大部分人的立场上去行事,就会获得大部分人的拥戴,所以立场很重要。俗称拍大众马屁,比如现在流行的网红所说的共情能力,本质上就是站在大部分普通人的立场上说话,那你必定得到大部分人的拥戴,于是你不是网红,谁是网红?至于那些话对与不对,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支持你的人越多,你才能越成功。

当然,以上关于人性,以及驾驭人性的讲述,只是人性运用的基础里的冰山一角,如果你对掌握人性,掌握自己的命运有兴趣,建议关注我,每期都跟你分享,上层世界秘而不宣的人性知识。好的知识可遇而不可求,错过了,就再难相遇。

0 阅读:0

君吉志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