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自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政治体制(郡县制)、文字(书同文)、道路标准(车同轨)和度量衡以来,华夏大地,俨然进入了全新的统一时代,期间虽有不同政权的分分合合,但统一始终是民心所向、更是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回顾过去的两千多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趋势,如果用一张图表来展示,能够是怎样的姿势呈现给大家?
今日的数据,我们以历代政权的都城所在地为统计的基本单元,观察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间,政权的更迭,分裂与统一,有着怎样的分布规模。
包括秦、西汉、新朝、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辽、大理、西夏、金、元、明和清在内,两千多年间,历代都城的变化如下:
一,秦、西汉、新朝和东汉,都城位于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区,包括西安、咸阳、洛阳和许昌,许昌便是广为人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东汉末年都城所在地。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360多年间,存在过众多的或长或短的政权,在多达24座现有城市的辖区内建都,包括西安、洛阳、南京、大同、武威等。
三,隋唐时期,作为大一统王朝,都城是固定的,隋唐均建都于西安,但由于实际上的权力中心时常在东都洛阳,所以本篇中,我们将这时候的西安和洛阳同时纳入统计。
为何隋唐的权力中心,经常会出现在洛阳?一般认为与关中地区粮食短缺有关,也与武则天个人的小心思有一些关联。
四,五代十国,半个世纪的时光,按现今辖区算,多达12座城市成了为某个政权的都城,包括成都、大理、赤峰等。
五,北宋、南宋、辽、西夏、大理和金,这一时期,也是众多朝代分散割据、并存混战的时期。
除了偏安一隅的北宋和南宋分别建都于开封和杭州外,那都于赤峰的辽、大理州的大理国、银川的西夏,以及先后在哈尔滨、北京和开封建都的金代,其疆域,也在现今中国的版图内。
六,元代以后,天下再次走向大一统。这一时期,除了并存的元上都(现锡林郭勒盟)和大都(现北京)和明初在南京建都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北京都是元、明和清三朝的都城所在地。
经本账号梳理发现,在现今辖区的39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区,都曾有过建都 的历史,这还不包括民国和先秦时期,以及存在时间极短、不被正统史学承认的其他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