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学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主要继承了巴特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传统,集中于国外广告视觉修辞理论的引介梳理和本土化尝试。
例如有学者梳理了视觉修辞的源起并介绍了其开创者罗兰·巴特及其弟子都兰德对于广告图像视觉修辞体系的建构。
还有学者尝试将视觉修辞与政治传播架构起来,思考社交媒体平台上图像在公共领域传播环境议题、绿色行动动员和生态伦理书写等方面的极具后现代色彩的公共修辞角色,或分析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由语言修辞到视觉修辞的转向以及后者在“星现图像、叙述事件、展现场景、建构意义秩序”中的关键作用。
此外学者刘涛还探讨了视觉修辞的作用机制,强调了意指概念,在环境传播中建构社会“争议”和突显“问题”的作用,认为在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化的意指概念愈发扮演了激活、征用与再现之相应“意象”的角色,并认为,“基于视觉修辞的图像行为建构了复杂的社会文化意义,在社会心理层面建构了我们关于自己、文化、历史、民族、记忆、想象和价值的身份/认同感。”
而图像在接收过程中完成了两次认知飞跃和话语飞跃,一是“从启发性认知机制到系统性认知机制”,二是“从工具性价值观到终极性价值观”。
另外还有学者对互联网上表情符号在结构形态和建构意义中涉及的修辞手段做了分析思考视觉传播在引导人际传播中可发挥的作用。
此外还有学者对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进行视觉修辞分析,发掘图像背后的意义表达,了解制作者的意图。
研究发现视觉修辞帮助制作者植入意图并增强专题片的形象性和说服作用,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当前中国有关视觉修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平面广告、新闻图像和表情符号等静态图像,环境传播与视觉修辞结合的研究较少,且只关注了图像相关的修辞实践,对于包括新闻片、纪录片、公益宣传片等影视文本的分析却无太多关注和探究。
事实上,当前生态主义者或媒体传播生态保护的价值观、建构环境议题和动员公众参与环保运动时普遍运用了视觉化的语言,视觉修辞是其建构生态话语并实现劝服的重要策略。
例如BBC、NHK、国家地理等媒体所拍摄的大量纪实性影视作品在提高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环境议题公众关注度和推动社会环境制度、法律进步和个人行动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以往的视觉修辞研究仅停留在对于静态图像的一般性分析上,例如罗兰·巴特及其弟子都兰德对于广告海报的一系列研究,然而对于动态的电影影像的探究却不足。
事实上,早有学者曾提出“综合视觉修辞”这一说法,认为视觉修辞应包含语言视觉修辞、图像视觉修辞和综合视觉修辞这三方面,综合视觉修辞是指以图像修辞为主的综合了语言文字等其他符号的积极传播行为和现象,比如电影、电视、网络视觉影像等传播类型中的修辞现象,其中也包括其他符号比如音乐、绘画等。
与单一的文字或图像不同,作为由影像、声音、字幕构建起来的多媒体视觉化的媒介文本,电影的构成具有远胜于静态图像的复杂性,其多媒体文本之间存在相辅相成、互为语境的关系。
电影作为一整套相对独立的语言尤其独特的符号结构和表意方式,电影的结构分析不仅涉及到单个画面的分析,还涉及动态的影像流的分析,以及不同句段间关系、社会文化背景的相关分析。
视觉修辞即隶属于综合视觉修辞这一范畴,其分析框架既包括以广告分析为基础的静态图像修辞分析,也包括对于电视、电影研究的分析视角。
电影符号学也是研究视觉修辞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作为破解电影语言的理论基电影符号学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分析框架和可操作的理论工具。
从电影符号础,学视角来看,电影是由蒙太奇和长镜头组合而成的有意义的符号集合,这个集合包含了影像、音乐、音响、旁白、字幕等符号,通过分析电影文本的构成,我们可以了解电影文本的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像如何利用视觉修辞实现劝服的。
“生态影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电影流派有着自己较为成熟的表达主题、方式与技术,本文以《大自然在说话》这一代具有表性的生态公益纪录片为例,基于结构主义符号学和电影符号学基础,分析视觉修辞是如何在生态影片中建构意义、关联情感并建构生态主义等身份认同的。
生态影片中的视觉修辞运用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媒体、社会组织或个人以影像的方式再现自然景观、生态保护行动或环境相关议题,以传播有关自然环境的科学知识、建构环境相关议题,提高人们对于环境危机的认知,进而加深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并鼓励人们参与环境相关的公共讨论和环保行动。
这些生态影像的书写包括新闻媒体中生态保护相关的摄影和短片、环保类公益片、生态纪录片、科幻电影以及以及对于自然景观再现和环境问题陈述的所有影像。
生态影像书写与视觉修辞生态影片是生态影像星现中最为典型且影响广泛和深远的类型,它是基于图像表征的动态、多媒体的、具有纪实属性的影像资料,且常常具有建构和传播环境议题并动员公民参与环境运动的作用。
一方面,生态影片通过视觉方式再现自然景观和环境相关问题,影响着公众对于自然和环境问题的认知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另一方面生态影片通过影像独有的视觉修辞以感性的方式劝服公众认同影片中传播的特定价值、观念,并积极参与其行动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