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清末爱国将领左宝贵的英雄事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左宝贵字冠廷,生于1837年,于1894年9月15日阵亡,清末广受赞誉的爱国将领。出生地在现在山东平邑县内。他的身世背景与行伍出身互相结合。鉴于家境困顿,他在幼年时失去了父母的关怀,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孤儿并无所依靠。随后,他离开故乡,远走他处,并开始在街头设摊,从事修补鞋子的谋生工作。
1856年,左宝贵与他的两个弟弟左宝贤和左宝清一同参军入伍。在一场激烈战斗中,当旗兵中的炮手英勇牺牲后,左宝贵毫不犹豫地挥舞着旗帜奋勇前冲,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因此赢得了广泛赞誉。同年,他被编入江南大营,参与了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1865年,他随僧格林沁一同讨伐捻军起义担任前敌管带忠勇营的职务。
1868年,他成为了天津镇游击队的队长,并留在山东继续服役。在捻军失败之后,由于立下了功勋,他被晋升为参将,并获得副将的头衔。1872年,他应命前往热河朝阳剿办“马贼”,并以卓越表现被晋升为总兵。1875年,他率部到刑部尚书崇实所在的奉和吉两省查办案件,并因此被封为总兵,并赐予了巴图鲁勇的称号。从那时起,他一直驻守在奉天。
1880年,他被任命为奉军统领,同时担任营务总理。由于他严肃而有效地管理军队,李鸿章等人以及将军庆裕、大学士李鸿章纷纷上奏,称他为“勤勉明智,忠诚可靠,对军事有深刻了解,战略勇敢,非常出色”。因此,他被晋升为建武将军和记名提督,1889年,他被任命为广东高州镇总兵,并仍然继续驻扎在奉天。1891年秋,因他在压制热河朝阳金丹道教起义中立下了功勋,他被授予黄马褂,同时获得了头品顶戴的奖励。
1894年,慈禧太后寿辰庆典之际,他受到嘉奖,被赏戴双眼花翎。左宝贵在平日里非常重视军队的管理,他注重培养文化人才,并且很擅长发现拥有特殊技巧和能力的人,将他们集中起来。对于他们取得的成绩,他总是慷慨地予以奖赏,而对于惩罚则从不使用私刑。士兵们都乐意为他效力”。尽管他是一个军人,但他“性格慈善,在地方公益事业中表现突出”。长期驻扎在奉天期间,他在营口的海神庙和奉天练军公所的南北寺建立了多个大小义学,用薪水资助教育活动,并亲自参与学校的考核,展现出儒士的风范。
他还设立了赈灾粥厂、同善堂、栖流所、育婴堂等机构,修复了县治周边的桥梁道路,并捐赠了一千两白银,以支持家乡办起崇文书院。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朝鲜局势紧急。清廷命令左宝贵率军进入朝鲜,驻防平壤。左宝贵将军率领军队于7月20日出发离开奉天,29日顺利抵达九连城。他重视军粮供给问题,因此要求将银子兑换成平壤米,以确保部队的粮食供应。另外,为了安抚士气并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他派人返回奉天取回士兵们所需的冬季衣物。
8月6日,当他抵达平壤时,还有其他四支部队同时受命驻守该地。这些部队包括毅军马玉昆部队、盛军卫汝贵部队以及奉天练军盛字营和吉木罗练军,总共约有1.3万人。这被称为“四大军入朝”。四大军进驻平壤后,清廷内部帝后两党在攻守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光绪皇帝下令各军“星夜前进,直接到达汉城”,并且要“迅速剿除敌人,先发制人”。
李鸿章坚持“攻其必守,守其必攻”的战略思想,他认为,若要向汉城进攻,就需要增加三万名士兵的兵力,并采取谨慎稳健的步步紧逼策略,方可确保胜利的实现。而左宝贵坚决主张主动进攻。在八月初,他曾与其他高级军官进行了商议,旨在南下发动进攻。此举是为了与提前到达牙山地区的叶志超和聂士成指挥的部队协同作战,并同时对日军实施夹击行动。因此,他们曾制定了一项南进计划。然而,随后盛宣怀的电报传来,告知叶志超的部队已经遭到重大失败并被迫北退平壤。因此,由于失去了南北夹击的有利条件,南进计划不得不被取消。
关于这未竟构想的成败,日本军事评论家誉田甚八认为,虽然不能保证清军取得战役胜利,但至少能推迟平壤陷落的时间。然而,清军最终表现出毫无建树的态势,撤回平壤城中,错失战机被困,造就了清军的失败与不幸”。朝鲜战事至此,清军只能固守平壤,等待死亡的到来。
14日,日军已经包围朝鲜平壤。叶志超等有些将领建议放弃城撤离。但左宝贵愤怒地说道: “若他们害怕死亡,可以自行逃亡,这座城就是我死去的坟墓了!”他决心与平壤同生共死。当晚,叶志超再次召集将领开会,再次提议放弃城池退守。众将意见不统一,但仍然有左宝贵慷慨陈词说: “朝廷设立机器,供给军队,每年花费数百万金钱,正是为了今天的战斗。如果我们不战而退,如何向朝鲜和国家交代?作为一名有志之士,建功立业就在这一战役中。至于胜败成败,暂时并不需要计较。”
随后,左宝贵秘密指示亲兵监视叶志超,以防他的逃跑。在九月十五日的凌晨,日本军队向平壤发起一次全面进攻,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平壤保卫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左宝贵率领着奉军负责保卫平壤城东北和北面的防线,其中重点集中在牡丹台和玄武门地区。牡丹台位于平壤玄武门外的一个制高点,具备优势防御地形。如果失守,整个平壤将面临威胁。因此,这里成为日军的主要进攻方向,他们将三分之一以上的兵力投入到这里,成为平壤保卫战的主战场。
为了表达对守卫平壤的决心,战斗开始前,左宝贵按照回族礼仪沐浴焚香,并决定视死如归。他甚至拒绝摘下头顶的花翎,有人建议他把花翎摘下来,以免过于引人注目,成为日军攻击的重点目标。然而,左宝贵毫不畏惧地表示,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所以他坚决不摘顶戴。
清军在玄武门外修筑了五个堡垒,以牡丹台为核心,自东北至西北方向构筑了四道外围防线。从9月15日凌晨5时5分开始,日军第五师团元山支队首先集中炮火轰击位于牡丹台外围西北方的两个堡垒,接着在炮火的掩护下,步兵开始进攻。守卫阵地的清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姚锡光书中记载道:“左宝贵亲自指挥守城,我军能够顶住敌人的进攻,使得日军伤亡惨重。”
到了大约6时左右,战斗已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此刻彼我之间的枪炮声特别响亮,硝烟和晨雾混杂在一起,眼睛无法看清战场情况。日军记录。此时,元山支队为了打开突破口,集中所有炮火轰击位于牡丹台外围西北方的最外一个堡垒。堡垒被摧毁,守军被迫在6时50分撤退。随后,第二个堡垒也在日军的炮火包围下失守。7时15分,在元山支队成功占领玄武门外围西北方的两个炮台阵地后,紧接着按照之前制定的计划,日军立刻发起对牡丹台的进攻。
此刻,日军的第二支主力朔宁支队也在猛攻牡丹台外围东北方向的两个清军阵地。清军依靠堡垒进行顽强抵抗,并使用连发毛瑟枪进行还击,击伤了敌方指挥官大尉和两个中队的士兵。然而,在日军的炮火支援下,他们连续发起猛烈攻击,战至7时30分左右,清军最终无法支撑,只能无奈放弃东北面的外围阵地。接着,日军集中全部炮火攻击孤立在外重的最后一个堡垒,在堡垒上,山炮和榴霰弹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当时钟指向8点,牡丹台外围所有的防线相继落入敌手。然后,元山与朔宁支队会师,采取东、北、西三个方向的战略布局,将牡丹台围困,施行“三面夹击”战术,以剿灭敌方驻守军。
然而,在左宝贵的指挥下,守军坚守险要之处, “竭尽全力抵抗”,使用速射炮给日军造成巨大伤亡,使其无法前进。然后,日军将炮火直接放到堡垒上,用排炮集中轰击牡丹台守军。这次炮火摧毁了速射炮。日军在顺势之下展开了冲锋,并同时采用步兵和炮兵的夹击战术,最终成功攻占了牡丹台垒。
眼看大势已去,左宝贵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营官杨建胜看到城墙上的危险,想把戴着御赐衣冠的左宝贵拉下城墙躲避,但左宝贵甩开他。然后左宝贵亲自开炮向日军射击,先后发射了36颗炮弹,这一行动极大地激励了清军士气。在激战中,突然一颗炮弹飞来,炸碎了清军的火炮,碎片穿透了左宝贵的肋下。左宝贵虽受伤但没有退缩,继续指挥战斗。
忽然又是一颗炮弹,打中了左宝贵,导致昏迷,属下们围过来看见左宝贵大腿中弹,流血不止。据记载,在被抬下城墙时,左宝贵还能够说话,但下城后不久就因伤势严重而去世。他以此悲壮地结束了长达38年的军旅生涯,成为甲午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高级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后,奉军失去了主帅,无人指挥,日军趁机占领了玄武门。营官杨建胜挟着左宝贵的尸体想要从玄武门冲出去,但是日军已经进入城中, “街道上挤满了日本士兵,杨某也在混乱的战斗中死去。”两人的尸体下落不明,最后只寻到左宝贵的一件带血的衣服和靴子一只,幸存的部下将他的衣物送回他的故乡。
左宝贵为国牺牲事迹引起了巨大的悲恸和敬意。光绪帝追授他“太子少保”和“谥忠壮”,并赐予他骑都尉和一云骑尉等职衔,以示崇高的赞誉。同时,将他的事迹交付国史馆编写传记,建立专门的祠堂以表彰他的忠勇之举。爱国将领左宝贵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死重于泰山。我们怀念他,敬重他。逝去的爱国人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