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军事频道播出的“淬火”系列军事纪录片,首次将我空军驱离外军机的惊险细节公之于众。
P-8A内部作战席
两年前的5月26日上午,一架隶属于澳大利亚军方的P-8A“波塞冬”(又译为“海神”)反潜巡逻机闯入南海我相关空域。
对外,他们美其名曰,是在执行所谓的“海上监视飞行”任务,但实际上,其险恶意图就是通过“极限抵近”侦察,收集我方信号情报,并试探我军机反应速度和反应方式。
当时,该机动作粗鲁放肆,多次不顾我方警告,在我军机已经打开识别应答器的情况下,依旧执意通过低空突防姿态,“甚至近乎垂直90度方向”冲闯我国领海线。
我军随即升空两架歼-16战斗机对澳军机实施“平行卡位”驱离动作,也就是一架战斗机在P-8A反潜巡逻机的正侧方或前机身侧翼“卡位”,亮明飞行状态。
编队中的另一架我军歼-16(僚机)则处于同侧后方,随时监视对方飞行姿态,防止对方危险贴近或转向切入。
释放干扰弹
此时,我军歼-16战机开始逐渐向澳军机一侧“上压坡度”,缩小双方距离间隔的同时,逼迫澳军飞机远离我方领海线。
澳军P-8A眼看已经被“卡住”飞行路线,航向也同时遭到挤压,不得不暂时脱离接触。然而,该机在挑衅受挫后仍不死心,飞机在远端盘旋一圈后,竟然再次径直朝着我领海线冲来。
澳军飞机对我方多次无线电警告充耳不闻,位于澳军P-8A四点钟方向的我军歼-16战斗机,立即依据“空中接触”规范,对其实施驱离程序,释放多组红外干扰弹以示强烈警告。
然而,澳军机依旧冥顽不灵、不为所动,面对对方肆意妄为的挑衅姿态,我军歼-16战斗机果断在澳军P-8A飞机机头前方快速横向切入,在此过程中抛撒多组铝箔干扰条,随后飞机拉起脱离,僚机则继续监视澳军机动态。
歼-16释放干扰弹
随着这套行云流水、干净利落的拦截动作,澳军P-8A不得不立即调头返航,脱离与我军机接触。
事后不久,据澳大利亚媒体对外披露,当时一枚干扰弹的箔条“恰巧”吸入P-8A飞机的左侧发动机舱,导致澳军机当即发生“重大空情”危险,机上多名机组人员甚至因惊吓过度,在返航回国后,不得不给他们安排为期长达1年的心理干预治疗。
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关键时刻必须逢敌亮剑”,面对外军机的蛮横无理、肆意妄为,若他们看不懂我们依法依规的警示、警告,那就用他们看得懂的方式来强力处置。
经此一战,澳军的飞机算是彻底老实了,之后的侦查行动中,澳军P-8A不敢再次贴近我领海线。
与此同时,“面对强敌对手,腰杆子不能弯,腿肚子不能抖,御敌于长空之上”,这句话用在这次惊心动魄的驱离行动中一点也不为过。
澳军P-8A
需要挺身而出时,部队可以拿得出来,顶得上去,战之必胜,再次证明我军飞行员高超的飞行技巧,坚定的必胜信念以及坚如磐石的心理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歼-16战斗机在实施拦截动作时,先后抛撒了两种干扰弹,一种是红外诱饵弹(又称红外干扰弹),一种是铝箔干扰弹。
前者顾名思义是一种能有效干扰、诱骗红外寻的导弹的重要防御性措施。由于红外诱饵弹的干扰效果强、生产成本小、综合效费比高,因此这种干扰手段被广泛装备于现代化作战飞机中。
红外干扰弹的基本作用机理在于,燃烧的红外诱饵会产生大量的高温火焰,并产生一定光谱范围的强红外辐射源,通过模仿被保护对象的各种红外辐射特征,使得红外制导导弹在视野中“看到”两个或者多个目标。
红外诱饵在导弹引导头“视野中”显得更加清晰可见,最终使得红外制导导弹偏离真正的目标,飞向红外诱饵。
事件还原CG图
与之相对应的,铝箔干扰弹或者铝箔条,实际上是战斗机上一种干扰雷达信号的主动防御措施,也是对于敌方雷达制导武器的重要软杀伤手段。
铝箔干扰弹能同时干扰不同方向、不同频率、不同体制的多部雷达。是空中对抗时一种常用的干扰技术。
歼-16飞机发射红外干扰弹,抛撒铝箔条,均为战斗机空中对抗训练中的基本课目,同时也是驱离拦截中常用的一种战术。
根据国际空中接触处置规则的通行惯例,在非战斗状态下,红外干扰弹和铝箔条由于其非杀伤性装备的特性,加上发射特征明显,警告性质强,因此可用于驱离动作。所以,我方此次拦截措施合理、合法、合规,这恰恰是专业性的体现。
我军机拦截美军P-8A
实际上吃过我军战机干扰弹的外军飞机并不少,除了这次公开的澳大利亚空军的P-8A反潜巡逻机,还有美国海军的P-8A,美国空军的RC-135,加拿大的CP-148舰载反潜直升机,菲律宾的NC-212i运输机。
这就能看出我国周边并不太平,以美国为首的军事集团从未远离中国的海岸线,解放军以后还需要在这样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一次次地亮剑,御敌于国门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