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确实痛恨庞会,可话又说回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刘备夷陵之战大捷,灭了东吴,关兴带人把吕蒙全家给灭了,世人是会指责关兴,还是会觉得此举大快人心呢?
这论的是冤有头,债有主。关羽和庞德的恩怨,不该让关羽的后代受牵连。同样的道理,吕蒙为世人所不齿,可是祸不及妻儿,关兴若是为了报仇而杀掉吕蒙满门,那他跟庞会也就没啥区别了。
庞会的做法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根源在于这件事难以用对错来考量。中国传统观念有时候会出现矛盾的地方,既有父债子偿的说法,也有“罪不及父母,祸不及妻儿”的说法。所以庞会有理,同情关羽的人也有理,这就不属于是非问题,而属于立场问题。现在很多人之所以批判庞会,更多的是因为关羽在民间的威望太高,出于对他的崇拜和对他后代的同情,进而开始痛恨庞会,但他们却都忽略了庞会的立场。
关羽有特权打的是曹魏好吧?谁打了胜仗不高兴呢?周瑜能凭借东南风一战封神,关羽怎么就不能凭借水灾当上“武圣“呢?关羽对战徐晃,胜负还在未定之天,东吴就横插一杠子,导致关羽功亏一篑。据此判定关羽打不赢徐晃,合理吗?
关羽擒获那么多俘虏,突然多了三万张嘴吃饭,他能想到谁帮忙呢?当然是盟友了。东吴既然能冒充商队白衣渡江而不被怀疑,说明此处长期存在贸易行为。史书只记载是擅取湘关米,米是东吴产的,但也有可能是蜀汉购买的贸易品,关羽不符合贸易流程擅自提前把米取走,所以叫擅取而不是强取或者夺取,否则东吴直接就可以断交宣战而不是日后的不宣而战。
怕啥?是名不正言不顺还是怕打不赢关羽?就算这个说法存疑,判定关羽是偷袭粮仓掠夺资源也是不公道的,因为东吴大都督白纸黑字写着乐意倾尽一切来支持关羽,还让关羽注意他的诚意,这诚意表现在哪?表现在口头上,等关羽当真了,就给他扣上一个掠夺的罪名,然后趁机抢对方地盘,把人家父子给杀害掉,果然不愧是史书明确记载的“阴与图计” !公道自在人心,一千八百多年过去了,“武圣”的桂冠还牢牢戴在关羽的头上,全球关帝庙多达三万余座,无数家庭把关公像请回家供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吕蒙连自己家乡父老都不敢给他立庙祭拜,享受不到香火也就算了,身上还多了一个江东鼠辈的万世骂名。而关羽则是忠义的化身,是中国人的一个文化符号,吕蒙永远难以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