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人民日报社纪检监察组、山西省纪委监委消息:新华社山西分社分党组成员、副社长汪振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人民日报社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山西省监察委员会监察调查。
关于汪振望的信息不多,网络上只有三言两语的披露,其职业生涯起步于新华社,在担任记者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新闻采访和报道经验,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表现和专业能力,逐步晋升为新华社山西分社分党组成员。汪振望从分社办公室主任开始,后来晋升为新华社山西分社分党组成员、副社长。
新华社,那是响当当的权威媒体,可堪称官媒的“龙头老大”,作为新华社山西分社的重要官员,汪振望的落马说明了什么呢?
我想,大概率应是汪振望利用新华社这块招牌“乱作为”了。
官媒“乱作为”的方式很多,北京日报2024年11月18日曾刊文揭露过官媒的5种通病:
一、居高临下、惯于说教。
许多媒体在开展舆论引导时习惯于居高临下地说教,只会通篇讲大道理,说的话、写的文章被网友认为是在教育自己。
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内容和文风,不仅“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甚至“谁也不看”,自然无法起到引导的作用。
二、装聋作哑、缺位失语。
许多民生热点问题,网络上早已讨论得沸沸扬扬,却不见媒体出来发声引导;有的突发事件已经挂上社交平台热搜热榜,当地媒体却集体隐身,有的甚至不管不顾群众真正想了解的,依然发成绩、摆亮点,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有的即使出来发声了,也是避重就轻、隔靴搔痒,顾左右而言他。
媒体只有发挥“耳目”功能,主动去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三、自说自话、没能共情。
有的媒体在进行经济形势引导时,一味讲成绩不讲困难,没有贴近经营主体和社会公众的真实情况、现实难点,与群众感受不相符合;有的甚至将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归结为群众预期太高;还有的将部分大学生就业不易归结为他们“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认为他们不愿靠劳动改变人生,让年轻人从情感上难以接受。
舆论引导要“将心比心”,讲究感同身受,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体会对方的心情和感受,增强共情能力,才能达到引导的效果。
四、大水漫灌、只求声势。
许多官媒宣传追求“铺天盖地”,却做不到“入脑入心”;追求“倾盆大雨”,却做不到“润物无声”;追求“一哄而上”,却做不到“久久为功”。
不能躲在角落、不发出声音,也不能就算发出声音,却畏首畏尾。在追求规模、声势的同时,要以效果为导向,毕竟“发送不等于送达、送达不等于接受、接受不等于认同”,曝光度高并不代表效果好。
五、只管发布、不管互动。
把文章发布了就完事,不追踪效果,对社会反应和群众反馈也不关心,有的甚至担心自己的观点不被群众所接受,选择关闭评论区,从而错失了继续追踪互动、深化引导的良机。
评论区是收集信息、了解民情、改进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其中发现线索、案例,对模糊认识加强辨析,对错误观点进行驳斥,同时对自身不足进行改进,才能提升引导的效果。
文章最后说,舆论引导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群众只有内心真正认可了,思想上才能实现转变,行动上才会步调一致。舆论引导不应该是“一种声音压制另一种声音”,而是在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与群众平等沟通对话的基础上,来凝聚共识。
北京日报对当前官媒宣传存在的5大弊端总结,无疑是把许多媒体所谓“舆论引导”的“真面目”,揭露得淋漓尽致了!
说得通俗点,就是许多官媒掌握着话语权,却不干正事,也不干人事,只会干“歌功颂德”的“正确事”。
这种“正确事”干多了,就会形成“舆论固化。“舆论固化”不仅会引起民众的强烈反感,还会限制思想的交流和创新,使公众的声音无法得到充分表达,从而严重影响社会进步和发展。
今天,新华社的这名官员汪振望被查,对那些“不干正事”的媒体官员们,是否会敲响警钟呢?
火星上的常客
严查到底,为民除害!
蓝天
严查重处!
老陈
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