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欲杀孔融全家,见其幼子未跑不解,小孩9字回答成为千古名言

小姐姐讲史 2025-02-06 15:55:28

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56岁的孔融被曹操处死,全家遭到株连。

“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后汉书》

当时孔融最小的儿子才8岁,面对官兵的抓捕,他说了一句震撼人心的话,成千古名言。那么孔融为何会被曹操灭门?他的幼子又说了什么呢?

一、孔融为何会被曹操灭门?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出生在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

孔融

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

他的老爸孔宙,曾任太山都尉。

孔融本人是天生异才,再加上他后天非常的勤奋努力,因而他变得非常的优秀,尤其在口才方面。

孔融4岁时让梨给兄长,他让梨的美谈流传开来,经久不衰,一千八百多年来一直被无数家庭拿来作为教育孩子的楷模。

1、孔融在嘴皮子上从来不吃亏。

孔融10岁时,一句“小时了了”成千古经典。

孔融让梨妇孺皆知,而“小时了了”则说的是:孔融10岁时去拜访名士李膺(李元礼)所发生的有趣的事。

那时的孔融跟他老爸去了京城洛阳。

洛阳城有个名气非常大的人叫李膺,李膺的爷爷是太尉李修,他的爸爸是赵国的国相李益。

而李膺当时正担任司隶校尉,文武兼备,声威远扬,有很多人敬慕他。

提起李膺的名字在整个洛阳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可李膺性格孤傲,不善交际。

每日拜访李宅的人很多,除了他家亲戚和社会名流外,其他人他一律不见。

对于闲杂人等他的门卫也根本不去禀告,直接拒之门外。

能和李膺沾亲带故,或者能见上李膺一面的人就有了炫耀的资本。

号称“荀氏八龙”之一的荀爽曾经去拜访李膺,得到为李膺赶车的机会,并以此为荣,回去后高兴地说:“今天居然为李君赶车了。”

十岁的孔融到洛阳后也想去拜望李膺。

孔融刚到李家门前,就被看门的给拦住了,死活不让进门。

孔融大声说道: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去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看了看气定神闲的孔融,不敢有丝毫怠慢,赶紧跑去通报。

李元礼接见了孔融。

李看着那张陌生的面孔,就问他说:“看着小先生很陌生,咱俩有嘛亲戚关系呢?”

孔融道:“在下孔融,字文举,乃孔子的20世孙。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有师资之尊,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仲尼”即孔子,伯阳即老子,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

老子本名李耳,而李膺也姓李,说不定祖上真有点亲戚关系,就算没有关系孔融这样说也是抬高了李膺,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能说出这些已实属难得。

李膺听了孔融的一番话也对他另眼相看。

当时,李府宾朋满座,李膺和在座的各位对孔融的一番话都感到很惊奇,有的还竖起大拇指夸赞孔融聪明。

这时候,却突然有个人走进来。

他是中大夫陈韪,官职位居诸大夫之首,他听到一片啧啧的称赞声,看到那么多惊奇的面庞,不明所以。

有个宾客就将发生的一切附耳告诉了他。

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这个聪明,长大了就不一定了。)

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

陈韪被怼的满面通红,无一应对。

可见孔融的嘴炮功底与生俱来。

孔融因此名震京城。

2、孔融以孝心博得美名

这件事过了三年,孔融的老爸孔宙就因病过世了,活了61岁。

13岁的孔融非常孝顺,他为父亲的离世悲伤不已,趴在地上痛哭哀嚎,几次都差点哭昏过去。

周围的人都被他的悲伤感染,哀哭一片,事后,大家纷纷称赞孔融的孝心感天动地。

孔融因孝行再次闻名,他被冠以“仁孝”的美名。

3、孔融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收留名士张俭,要了哥哥的命,他却闻名

后来,江夏太守张成的儿子、名士张俭得罪了中常侍侯览,被他记恨。

张俭为官清廉,爱戴百姓,他的名气和品行得到很多人的敬重。

他看不惯侯览的家属仗着侯览的权势,为非作歹,残暴百姓。

于是,张俭就上书朝廷,揭露侯览和他的母亲的罪恶,请朝廷处死他们。

不料,张俭上的章表落到侯览手里,被扣压起来,桓帝没有看到。

张俭与侯览由此结下仇怨。

侯览有个叫朱并的老乡,他是个卑鄙龌龊的马屁精,经常和侯览勾结在一起,张俭很瞧不起他。

遭到朱并的嫉恨。

朱并上书诬告张俭与同乡二十四人别立名号,拉帮结伙,企图危害国家。

朝廷对张俭下了通缉令。

张俭四处逃亡。

凡是张俭所经过的人家,都愿意接待他,并愿意留他住宿,甚至宗族的亲戚也愿意收留他。

官府下令,只要是留宿过张俭的人都要被处死,宗族亲戚也一样会被杀。

有一天,张俭逃到了孔府。

他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

孔褒当时不在家,16岁的孔融接待了他。

后来事情泄漏,张俭逃脱。

孔褒、孔融都被投入大牢。

面对审讯,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

他的哥哥和母亲也都争着承担罪责。

最终定了孔褒的罪,孔褒被杀。

孔褒也就是孔融曾让梨的那位哥哥。

这件事使孔融又一次闻名。

他被冠以“仁孝义”的美名。

孔融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齐名。

多次闻名的孔融有些飘。

4、孔融为名利四处树敌,几次差点小命不保

孔融以自己博学多才,文采飞扬而自视甚高,认为当世的豪杰俊才皆难以望其项背。

后来,孔融受到出身弘农杨氏的杨赐的征召,成为一名佐治的官吏。

主要负责暗察贪官污吏。

孔融刚正不阿,许多宦官的亲族都被他检举揭发。

朝中尚书试图袒护,孔融说话刚直,一点面子都不给他,让他怀恨在心。

孔融34岁时,河南尹何进即将升任大将军,杨赐让孔融拿着名片去祝贺。

因门卫怠慢了孔融,没有及时去通报。

孔融一气夺回名片,扬长而去。

这事很快传到何进耳中,他认为孔融此举是故意办他难堪,要派剑客追杀孔融,怒气冲冲地说,无论如何都要弄死他。

这时,一位宾客过来劝阻何进,他说:

“孔文举有盛名,受人敬仰,将军若与他结怨,四方之士就会追随孔融而去。不如以礼待他,让人都知道将军的胸怀广大,方赢得民心。”

何进这才收回刺杀令,孔融小命得以保全。

接着,孔融官位高升,迁任侍御史。

不过,孔融又与上司御史中丞赵舍不和,托病辞职回家。

后来,孔融的才华与名声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他被征召为司空掾属,着成为他踏入仕途的重要一步。

不久之后,他又被授为北军中候,负责统领一部分京城的禁军。

在职仅三天,便转任虎贲中郎将,这一变动虽然突兀,却也预示着孔融即将卷入更加复杂的政治漩涡之中。

恰在这时,权臣董卓入京,用铁腕手段总揽朝政,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董卓野心勃勃,意图废黜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来巩固自己的权势。

面对董卓的逆行,孔融挺身而出,以铁齿铜牙与董卓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孔融言辞犀利,逻辑严密,使董卓无地自容。

董卓对孔融怀恨在心,他恨不得立马杀了孔融。

他因忌惮其孔氏身份和名望,没有直接要他小命。

为了打击孔融,董卓将他转任为议郎,一个无权无势的职位。

董卓又暗中示意太尉、司徒、司空三府,举荐38岁的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治今山东昌乐西)为国相。

北海国地处偏远,且黄巾军肆虐,去那里任职等于九死一生。

董卓想借黄巾军之手杀了孔融。

孔融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抱负踏上了前往北海国的征途。

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黄巾军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心中充满了悲痛与愤怒。

到达北海国后,他立即着手整顿政务,招募勇士,修筑城墙,加强防御,设立学校,推举贤才,表显儒术。同时开仓赈济灾民,安抚民心。

在他的努力下,北海国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百姓们的生活有了一些改善。

孔融被当地百姓吹捧称为“孔北海”。

孔融一直有个心愿,想彻底根除黄巾军之患。

可是,单靠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他积极寻求盟友,与周边的州郡联手作战,共同抵御黄巾军的侵袭。

得知黄巾军包围都昌时,孔融派太史慈向平原国相刘备求救。

刘备仰慕孔融的盛名,立即派三千精兵解围,贼寇闻知,四散而走。

在孔融的领导下,北海兵多次与黄巾军展开激战,虽然过程曲折艰难,但孔融的英勇与坚韧,让他在百姓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众人的追捧让孔融迷失了自我,更加狂傲自是,嗜名利超过性命,二自己又没有真实的才能。

孔融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国相,而是梦想着举兵耀武,与群贤挣功。

孔融的自负和野心,使他在选举人才时,倾向于那些好奇取异,轻佻不安分的小人,而忽略了治国理政需要的稳健和务实。

他虽对君子礼遇恭敬,但在国事上很少与他们进行深入讨论,这使他的决策缺乏足够的智慧和远见。

空谈误国的作风使他在治理北海时,出现了很多问题,而且关键时候他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例如,北海的租赋上交稍有延迟,他便大发雷霆,在一天之内连杀了五部督邮,严苛的刑罚加剧了官场的恐慌和不满。

一些奸民污吏,胡乱扰乱朝市,他却无力管制。

他以为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威望,就能够用言辞感化他们,却忽略了人性的复杂与贪婪。

这使得北海的治安日益恶化,当地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幽州精兵叛乱时,孔融采取劝慰的做法,治标不治本。

他与别校密谋,趁夜偷袭击败幽州军,但这种短视的行为,只能做到暂时的胜利,并不能为北海带来长久的安宁。

不久,幽州军发动叛逃,孔融的威望和实力皆受到打击。

当黄巾军攻进北海时,孔融举起酒瓶狂饮美酒,他晕晕乎乎上马亲自杀敌,御敌于涞水之上。

孔融的轻敌冒进,使他与黄巾军的前部对持之时,两翼却被黄巾军涉水杀向北海的治所,随之城溃。

孔融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黄巾军进入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而他只得转向南面的县,逃避而去。

他身边的人这才看清孔融爱作秀,不过是一个绣花枕头而已,纷纷叛离。

孔融几经辗转,徙居徐州。

汉末群雄并起,曹操和袁绍这两位北方的巨擎,迅速崛起,他们的势力如日中天。

在幽州的公孙瓒也不甘示弱,他凭着手中的兵马,稳固了自己的势力,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袁绍、曹操、公孙瓒等人都在明争暗斗。

而以文采飞扬,品德高尚著称的孔融,还只是个在军事上势单力薄的士人。

转眼孔融到了41岁,那一年是兴平元年(194年)。

曹操的父亲曹嵩和弟弟曹德被陶谦部将所杀,曹操打着为家人报仇的旗号攻陶谦,屠徐州。

当时孔融正计划着与徐州牧陶谦谋划迎他效忠的对象汉献帝刘协归洛阳,因曹操袭州而停止。

而陶谦因徐州遭兵祸忧劳而死。

州人迎接刘备领徐州。

刘备上表推荐孔融兼领青州刺史。

孔融打算内附山东,外接辽东,得戎马之利,以建立根基,孤立一隅,保持中立。

只有数百士兵的孔融夹在曹操和袁绍等人中间,举步维艰。

孔融在用人上玉石不分,他将王子法、刘孔慈等耍小聪明的小人当心腹,而对于一些有名望的清俊之士:左承祖、刘义逊等都只当作宾客奉陪在座而已,不与他们讨论国家政事。

左承祖劝孔融依附强者,去结交袁绍或者曹操。

左承祖劝孔融

一向“忠于汉室”的孔融听了勃然大怒,将左承祖杀害,刘义逊看到后弃孔融而去。

建安元年(196年),袁绍的长子袁谭带兵攻打北海。激战数月,孔融的士兵所剩不多,北海城朝夕不保。

以儒雅著称的孔融,仍然仍然安坐在城内,读书谈笑地作秀。

北海的防御很快崩溃,袁谭的大军涌入城内,孔融见大势已去,丢掉书本,趁乱逃奔到山东(太行山以东)。

一心逃命的孔融没有顾及自己的家室,他倒是逃出来了,可他的家室都被袁谭掠去。

孔融从来不反思自己,老是将眼光定在别人身上。他的种种做法若不收敛,早晚得玩完。

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迁都许县后,孔融被征召为将作大匠,在曹丞相手下任职。

他主要负责掌管宫室的修建,从此孔融开始参与朝政。

5、孔融经常和曹操对着干

有一次,曹操上奏,要将杨震的曾孙杨彪下狱。

因袁绍的弟弟袁术在淮南地区称帝,而杨彪与袁术是亲戚(杨彪的老婆是袁术的女儿, 杨彪的儿子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曹操就诬陷杨彪勾结袁术废献帝。

实际上杨彪忠直,竭诚卫护献帝,说他要废汉献帝,谁也不会相信。

这事被孔融知道了,他慌的连朝服也没来得及穿,就一路狂奔到曹操那里,斥责并威胁曹操,要曹操放了杨彪。

曹操放了杨彪之后,对孔融怀恨在心。

另外,曹操在打仗时,孔融就嘲讽他出师不正;曹操夺人之妻时,孔融嘲讽他为“纣王献妲己”……

在曹操与袁绍对抗时,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等谋臣替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等忠臣为他干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为他统领军队,恐怕很难战胜啊!”。

曹操北讨乌桓时,孔融讥笑他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楛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

在饥荒战乱的情况下,曹操上表请禁酒,孔融多次写信反对,并强调说,上至皇帝,下至大臣名士“无酒不成功”,他还威胁曹操,说禁酒会导致出师不利,将兵败南方。

信中言语尖酸,多处对曹操傲慢无礼,使曹操意难平。

《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后操讨乌桓,又嘲之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

曹操南征时,孔融以“文德以来之”的文人理念,来指挥曹操,曹操听后大怒,认为孔融怨诽浮华。

孔融经常触犯曹操,像家常便饭似的。

孔融向曹操和汉献帝举荐自己的好友弥衡。

弥衡是个嘴炮,经常蔑视、恶心曹操。

《后汉书》:“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上疏荐之”

曹操每次召见弥衡,弥衡都自称有狂病,不去见曹操。

《三国志 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张衡文士传曰:孔融数荐衡于太祖,欲与相见,而衡疾恶之,意常愤懑。因狂疾不肯往,而数有言论。”

气得曹操要杀他,但因怜惜他的才能,又不忍心。

曹操强召弥衡作鼓史,弥衡就故意当着曹操和众人的面脱光衣服,裸身击鼓,辱骂曹操。

这使曹操非常尴尬,窝了一肚子火,无处发泄。

孔融见到,就对曹操说,他能让祢衡亲自来谢罪。

曹操听了很高兴,就命令守门的看到祢衡来赶紧向他通报。

曹操等待祢衡到很晚。

祢衡终于来了。

他穿着普通单衣、缠着普通头巾,手里拿了根三尺长的大棍子,坐在曹操大营门口,用大杖敲打着地面将曹操和他的先祖一一骂了个遍。

当时,孔融就在现场。

《后汉书》:“融复见操,说衡狂疾,今求得自谢。操喜,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晏。衡乃着布单衣、疏巾,手持三尺棁杖,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操怒,谓融曰:“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

孔融举荐的弥衡多次羞辱曹操,曹操能不怨恨孔融?

一个人的忍让是有限度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爆发。

曹操也是如此。

之前很多次,曹操都以孔融名重天下,强装容忍。

忍让的次数多了,曹操觉得无须再忍,他便暗中却寻找机会要将孔融灰飞烟灭。

当时有个叫郗虑((Chī lǜ)的山阳人揣摩到曹操的这种心思,就以蔑视国法为由奏免孔融。

“山阳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因显明仇怨,操故书激厉融......融报曰......” 《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献帝召见郗虑和孔融,问孔融:“鸿豫有什么特长?”

孔融回答说:“可与他适道,但不能与他共权变。”

郗虑反驳:“孔融曾经治理北海国,政事松散,人民流散,他的权变在哪里啊!”

郗虑和孔融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准备对孔融下死手了。

他指使大臣路粹罗织孔融的罪名,加上郗虑诬陷所奏,足可以将孔融置于死地。

路粹数奏孔融罪状:

“少府孔融,此前在北海国相任上,见汉室不宁,召集徒众,图谋不轨。孔融常自称:‘我是圣人后裔,祖上在春秋时灭于宋国。享有天下者,为何一定是卯金刀?’孔融曾经与孙权的使者交谈,言论肆意诽谤朝廷。而且孔融身为朝廷九卿,不遵守朝廷礼仪,秃巾私行,冒犯宫廷禁忌。孔融曾经与白衣祢衡私下交谈,言辞放肆,说什么:‘父亲对于儿子,有什么亲不亲?讨论本意,不过就是父亲泄欲的结果罢了。儿子对于母亲,又有什么亲的呢?就如同寄物缶中,出则离矣。’孔融与祢衡相互吹捧,祢衡称孔融‘仲尼不死’,孔融称祢衡‘颜回复生’。真可谓大逆不道,应该处以极刑……”

曹操对除掉政敌孔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早就研究透孔融最看重孝行,以孝闻名:

孔融在任北海相时,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亡父,孔融觉得他是假哭,因为他的脸色看不出憔悴。孔融就以“哀而不实”为由杀了此人;

孔融曾遇到一个盗贼偷了邻家熟麦,被邻居告发。孔融听说此人是因自己老母病愈后想吃新麦,才这样做的。孔融不但没有罚他,反而认为他“勤养于母”,赏赐了这个盗贼。

《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孔文举为北海相,有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文举杀之。有母病差,思食新麦,家无,乃盗邻人熟麦而进之,文举闻,特赏之。盗而不罪者,以为勤养於母也;哭而见杀者,以为哀而不实也。”

曹操明白要想彻底除掉孔融,消除他的影响力,仅仅要了他的性命是远远不够的,而曹操自己又是个专权人物,自然不能拿“忠君”来说事,那就只能用“大不孝”来对孔融治罪。

只有拿出证据证明孔融不孝,才能将孔融消除净尽。于是就出现路粹对孔融奏疏的罪状,用笔墨最多的就是他不孝的方面。

9月26日,孔融被曹操下令处死。

孔融被杀后,整个许县没有一个人敢为他收尸。

之前,有个叫脂习的京兆人,曾任太医令,常跟随汉献帝刘协车驾。

他曾多次劝说孔融让他改掉嘴炮的恶习,孔融根本不听。

脂习得知孔融被杀后,跑上前,抚尸痛哭说:“文举,卿舍我死,我当复与谁语者?”哀叹不止,他因此还差点被曹操杀掉。

二、面对死亡的临近,孔融的幼子又说了什么呢?

孔融被杀后,曹操下令对他斩草除根。

官兵们手持大刀,凶神恶煞地冲进孔家院内。

此时,孔融的两个儿子,大的9岁,小的8岁,他们正在认真地下棋。

面对官兵的到来,他们丝毫没有惊慌。

官兵对他们两个说:“汝父已死,你们也来受死吧。”

说着将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他们的神色依旧镇定自若。

所有人都对这两个小孩哥的表现所震惊,有人忍不住问道:“你们就真的不怕死吗?”

其中一个小孩哥开口说:“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此言一出,周围一片感叹!

《后汉书·卷七十·孔融传》:“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

《世说新语·言语》:“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最终孔融的这两个小儿也被斩杀。

总结:

孔融的被杀主要因为孔融与曹操的政治立场和利益冲突,孔融作为大喷子,提携拉拢团体,公开和曹操叫嚣,对曹魏政权的稳定造成威胁和不好的影响。

孔融太狂傲自是,所到之处就不停地刷存在感,他频繁反对曹操的政策,如反对禁酒令和改革措施,反对加礼,反对肉刑,反对征讨乌桓等等,一次次挑战曹操的权威,孔融还在政治上和道德上公开批评曹操,影响了曹操对士族豪门的控制和后方的稳定,挑战到曹操的极限。

最终逼得曹操以“大不孝”的罪名处死了孔融。

孔融之死,死不足惜,可惜的是连累了他的两个聪明勇敢的儿子。

孔融的人生真的应了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0 阅读:6
小姐姐讲史

小姐姐讲史

讲述精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