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历史深厚的拱阁街,怎么后来更名为镇江街了

巧云聊旅游 2025-02-13 19:26:57

前段时间在县城逛,历史文化最浓厚的应该是老街,索性就到拱阁街去走走,疑惑的是老街门面的门牌写的是拱阁街,为何导航上显示的是镇江街。虽然很少来县城逛,也极少关注县城的变化,但隆安老县城的4街一村还是了解的,城镇改造后老街荡然无存,但传统老街更名实在是少见。

隆安老县城的4街1村是国泰街、城内街、新街、拱阁街和陈黄村,隆安县始建于明朝嘉靖7年(1528),至今也有近500年的历史。明朝时期设隆安县是出于防范需要,防的是南宁府北边、西边的土司势力,隆安县在当时算是个军事缓冲区,对于城建没有过多的要求,成立之初也仅是带有军事防御的军堡。

城建发展需要,隆安县城不得已开埠建圩,提供周边村民赶集,南来北往的客商、官员提供便利而在城外修建拱阁街。明朝崇祯3年(1630)知县余兴贤根据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性和自然条件参与设计并指导建设隆安县的首条街,初名叫做隆安正街。

隆安正街修建在城外的右江边,修建隆安正街是开埠经商,为周边村民赶集提供便利,再者就是繁荣县城。清朝康熙8年(1669),经过明末清初战乱后县城部分被毁,修复城门时顺带修建过街楼,大门紧贴着过街楼,因此将此楼名为拱阁楼,隆安正街正处大门前,因此将隆安正街更名为拱阁街。

隆安城大门起名镇江门,原意就是镇住右江里面的妖鬼邪神。隆安县成立之日起,几乎每年都发大水,每发大水几乎都淹没至城门,严重时洪水都进入城内,起名镇江门不仅要镇住妖魔鬼怪,还要震慑右江水魔。

清朝道光年间发大水,村民请来道仙摆坛驱水魔,不曾想被洪水冲走。道仙算命硬,被洪水冲走不远还能爬上岸,穿着湿漉漉的僧衣,看着非常的滑稽,正当人们都看着笑话,道仙倒是先开口说:水里勇斗一番,水魔已经被驱除。道仙看似滑稽,但脑子转得快,嘴巴说得好,村民还给道仙财物,据说来杀一条狗,可惜道仙不吃狗肉只拿走财物。

镇江门对面有阶梯直达江边,听人家说是国泰二码头,说二码头那就错了,这个码头才是隆安县最早的正码头。古代出行靠水路,康乾盛世使得隆安县得到大发展,过往商客络绎不绝,隆安县的正码头亦成为右江沿岸重要的商用码头之一。解放后隆安县的商贸转移到国泰街,国泰街直到右江边新建码头,隆安正码头就此废弃。

前段时间看到有网友发镇江街的这栋老房子,很多网友说是地主老财的祖宅,解放后被供销社征用。虽然解放前是地主老财的祖宅,但解放初期“分四类”时上交国家,即便现在闲置,地主老财的后代也不能收回来,如果想收回老宅就得掏腰包。就以现在的破损程度和土地的使用价值来看,让地主老财后人花巨资买回这块地不可能,除非对这点宅基地有过多的舍不得,要不然谁会花冤枉钱。

城厢镇供销社搬迁到新址后被人承包开花生油榨坊,随着商业中心转移,老街人流量减少,油榨坊的生意不好做最后只能搬迁。油榨坊搬迁后又有人来承租售卖摩托车以及修配件,后来生意不好做搬迁到新街。摩托车专卖店就是这栋老房子最后的光点,2008年起就彻底闲置,没有人气的房子自然坍塌非常的快,更何况是砖木混合的上百年老房子。这栋老房子的彻底坍塌,恐怕隆安再无老街。

拱阁楼修建于明朝崇祯年间,至今有400年的历史,清朝乾隆年间重修,起初是拱阁庙,后来又是望江楼,再后来是拱阁楼。土地革命时期拱阁楼曾是红七军御敌的岗哨,抗战时抵御过日军,解放后成为县图书馆和文化室,不知何时拱阁楼建成现代化的混凝土建筑了。清朝同治2年(1863)有位宾阳人来拱阁街落户,1870年宾阳人组建龙舞队,定于旧历“三月三”举办龙舞游行活动,也就是拱阁庙会,同时也是拱阁街重要的传统节目。拱阁街始建之久,文化底蕴之深,历史成分浓厚,为何就变成镇江街实在是不解,老县城人有何感想?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0
巧云聊旅游

巧云聊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