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突然不打算忍了?
4月5日,胖东来一口气公布了8项,包括17件起诉信息,远到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内裤姐”,近到经济学家“宋清辉”的贬损言论,全都涵盖在了里面。
消息一出瞬间掀翻了整个网络,有人觉得胖东来终于硬气了一回,但也有人却将其视作“资本主义”的“打压”。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切的起点,源于一条红色内裤。
2025年初,抖音博主“两个小段”发布视频,声称在胖东来购买的内裤掉色并引发皮肤过敏,视频画面直白,迅速引发1.2亿次播放,评论区充斥着对胖东来的质疑。
胖东来反应迅速,三小时内下架涉事产品,董事长于东来亲自道歉,并承诺调查。

然而检测报告却显示内裤质量合格,舆论风向急转。
胖东来随即以名誉权侵权为由起诉“两个小段”,索赔100万元。
而在这件事发生后没多久,一位经济学家宋清辉就在微博评论胖东来“无核心竞争力,靠流量活着”,引发广泛争议。

对此胖东来毫不示弱,以损害商誉为由起诉,索赔同样锁定百万。
此外17起案件中还包括冒用商标的淘宝商家、诋毁羽绒服定价的同行,以及质疑玉石价格的网红,诉讼对象之广令人咋舌。
这些事件看似零散,却指向一个共同问题:胖东来长期的善意经营,是否被某些投机者当作了牟利工具?

胖东来的诉讼清单,首当其冲的就是投诉内衣的那名网红“两个小段”。
她被曝两年内发起287次投诉,获赔263次,其橱窗还同步上架“抗过敏内衣”,维权背后似乎藏着精心策划的流量变现逻辑。
而另一位网红“柴怼怼”因质疑胖东来玉石定价被索赔500万元,其视频内容言之凿凿,却缺乏依据。

除了一些网红博主伺机博流量意以外,胖东来还遭遇了来自同行的恶意攻击。
一家服装零售商因嫉妒胖东来羽绒服“一件只赚三毛”的透明定价,发布视频称其为“引流噱头”,并暗示消费者被欺骗。
结果这家同行尚未卖出百件衣服,便被胖东来索赔100万元。更有甚者,还会以“胖东来甄选”为名擅自销售商品,误导消费者。

这些案例无不表明,胖东来面临的不仅是个人诽谤,而是涵盖网红、商家、甚至学术人士的复杂“碰瓷”网络。
而他们之所以总是遭受“无妄之灾”,或许跟胖东来以前的经营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回顾过去,胖东来总是以“顾客至上”化解危机。
2024年的“擀面皮卫生问题”事件中,胖东来赔偿8833名顾客每人1000元,总额近900万元,并奖励举报者10万元。
在同年的“隔夜三文鱼”风波中,他们的赔偿金额更是超过千万。

这种高额赔付虽然赢得了口碑,却也让一些人嗅到了“机会”。于是职业投诉者开始频繁出没,试图利用胖东来的善意谋利。
长期以来胖东来选择了隐忍,寄希望于通过完善管理平息争议,但效果有限。
所以这次,胖东来似乎不打算再隐忍下去。

2月19日,胖东来发布公告,公开征集维权专业团队,设立不低于50万元的奖励机制,旨在联合法律力量打击侵权行为。
从快速下架到高额索赔,从被动道歉到主动出击,胖东来展现出“带锋芒的善良”。
这一策略不仅是为了自保,更是在向外界传递信号:诚信经营不等于任人宰割,投机者必须付出代价。

虽说这场诉讼风暴的最终结果尚待揭晓,但它带来的影响却早已开始发酵。
对于胖东来而言,胜诉与否不仅关乎赔偿金额,更关乎品牌形象的重塑。过去胖东来以“过度包容”换取了消费者信任,如今它试图通过法律手段划定底线。

这种转变可能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既能震慑恶意侵权者,又能进一步巩固其诚信标签。
但过于强硬的姿态也可能引发争议,尤其是在网络舆论瞬息万变的环境下,如何拿捏分寸将是关键。
信息来源:
九派新闻《经济学家回应被胖东来拟起诉索赔百万:已是一种“威胁”》
环球网《追责金额不低于100万元!胖东来起诉“红内裤”事件博主》
金融界《追偿850万反击侵权抹黑,胖东来自诉无辜:自有品牌帮扶输出致整体销售损失约19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