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最传奇帝王——赵武灵王:退居“前线”、乔装入秦、饿死宫城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02-19 22:00:41

战国一般被认为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是魏齐争霸、中期是秦齐争霸、末期是赵抗强秦。

三家分晋时,赵国的形势并不好,北面靠近边塞,强大的游牧民族时常南下打草谷,西面是强秦,东面是齐、燕,南面则是一奶同胞的魏国,内部还有一个中山国时不时的出来当搅屎棍,赵国虽说不上积贫积弱,但在七雄中几乎是垫底的存在,也就比燕、韩稍微好一些。

但是等到楚怀王客死异乡,齐灭宋然后被乐毅率五国联军打成了植物人,秦王环顾天下,却赫然发现,赵国已然悄然崛起,替代齐国成了第二强国,成为自己逐鹿中原的最大拦路虎。

赵国强大起来的秘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就是胡服骑射,但过程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赵国能够走上强国之路,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一个人,他就是被梁启超誉为“黄帝以后第一伟人”、大名鼎鼎的一代枭雄——赵武灵王。

惊艳亮相

赵武灵王的出场相当惊艳,前326年,赵肃侯去世,年仅十五岁的赵雍继位。

春去秋来盼爹死、有朝一日坐江山,但赵雍却无论如何笑不出来,因为他一登基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考验。

赵肃侯一死,魏惠王就联合秦、齐、楚、燕几大国前来“奔丧”。

这么多重量级人物前来吊唁,并非说明赵肃侯的人缘有多好,而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史记》中写得很清楚,这五家诸侯,不远千里赶来,竟然不约而同地带着“锐师各万人”,明显就是想借赵国新老交替之机狠狠敲上一笔。

赵雍虽然年少,也知道事情不简单,就像60年前,魏武侯趁赵公子发动叛乱时浑水摸鱼,逼赵国出让利益一样。

上一次是魏国单干,这一次却忽悠来几大强国,一个处理不当,丢面子事小,赵国利益受损事大。

所有人都捏了一把冷汗:一个15岁的少年,能应付这样复杂而危险的局面吗?

赵雍并没有让国人失望。他振作精神,在托孤大臣肥义的协助下,从国内、国外两方面进行了精细而充足的准备。

国内方面,赵雍宣布全国进入紧急战备状态,要求所有武装部队结束休假,服从中央统一调度,特别是邯郸、上党、代郡几个要害地区,更是车不熄火、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应对外来干涉。

国外方面,赵雍展开外交攻势,寻求盟友。他联络了未参与“砸场子”的韩国和宋国,与之结成攻守同盟,并高调的对外宣布。

另外,赵雍还联络了三个国家。一个是楚国东面“垂而不死”的越国,请越王无疆在楚国“后院”放把火。另外两个是北面的楼烦和中山,请他们牵制燕国。

做好这些准备后,赵雍向各路诸侯发出外交照会:只允许使者到邯郸吊唁,不得有武装部队进入赵境!愿意遵守的,以礼厚待;不愿遵守的,趁早滚蛋;胆敢以身试法的,医疗费自理!

面对戒备森严的赵国,随时准备撕破脸皮、斗个鱼死网破的“小老弟”赵雍,五家诸侯你望我、我望你,谁也不愿第一个出手。

最终“砸场子运动”不了了之,15岁的赵雍,以力挽狂澜的气魄,交出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

审时度势

前325年,魏国为了与秦对抗,主动与赵交好,魏襄王携太子亲来邯郸,参加登基大典。赵雍也不计前嫌,接过了橄榄枝,先后与魏、韩结盟。

继位之初的赵武灵王,由于年少,特意在身边安排了三位大儒,负责教导,还有三位“司过”,负责“找茬”。

赵雍对这些大臣信赖有加,不仅每月进行慰问,有重大决策,都要征询。比如对待先父的权臣肥义,不但继续重用,君臣还搞得其乐融融。

赵雍继位后的十几年,正是“合纵连横”斗法的混乱时期。作为“三晋同盟”的成员,赵国不可避免地卷了进来。虽然赵雍只想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因实力不济,只能随波逐流。

前323年的“五国相王”,赵雍也“被迫”参与了。韩王、中山王、燕王因为提了一级,由侯变成了王,乐得忘乎所以,只有赵雍保持了清醒:“无其实,敢处其名乎?”

为了避免引起盟友的不快,赵雍对外还是勉为其难地称“王”了,但在国内却取消了王号,只要求国人称己为“君”。终其一世,赵雍都没有主动称王。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赵雍“迂腐”,不敢越周礼雷池一步,而是他非常清楚:人在江湖,要想少挨刀,做人要低调。

后来,参与“五国相王”的中山差点被齐灭了国,挑头的魏国也被不爽的楚国打得生活不能自理,只有偏远的燕国和低调的赵国逃过了一劫。

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赵雍无从改变。因此,在所有参与“合纵连横”的诸侯中,赵国是最“心不在焉”的一个。

前307年,秦武王“举鼎”意外死亡,终于让赵雍王找到了“全身而退”的机会。

秦武王一死,秦国内部便因为嗣君的问题开始出现混乱,敏锐的赵雍立即派人将秦公子稷从燕国接来,送回秦国继位,稳住大局。雪中送炭让秦、赵正式结盟。

赵国找到了一个强大的靠山,赵雍也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心腹大患

赵国一直有两个心腹大患,一个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北狄(楼烦和林胡等的统称)。

北狄以游牧为生,飘忽不定,时不时就要南下骚扰一番,抢粮抢人,他们即打即撤,又跑得贼快,让赵国很头大。

另外一个是中山国。

中山国虽然不大,但非常有个性。

首先,就是民风彪悍而顽强。

在三家分晋后,中山沦为赵氏的附庸,但却是个“有空便钻”的主。趁着赵氏内部不稳,中山于前414年宣布“独立”,比前403年才得到周威烈王承认的赵、韩、魏资格还要老。

前410年,魏文侯为了制约赵氏,派乐羊攻打刚独立的中山。乐羊是有名的战将,但对付这么一个小国,却整整打了3年才勉强打下来,足见中山有多么彪悍。

而魏国所谓的胜利,也不过是把中山国君赶进了太行山区而已。前378年,趁着三晋混战,中山国君得到齐国的支持,又下山复国,迁都灵寿,在赵国腹心“开了花”。

中山选择复国的位置相当要命。整个中山除了东北角与燕国接壤以外,基本上成了赵国的“国中之国”。虽然地盘不大,但地理位置上对赵国具有极大的牵制作用。

中山国南面是赵都邯郸,北面是军事重镇代郡,西面是兵家必争之地的上党,这样的地理位置,无异于在赵国腹心插了一把尖刀!

其次,中山国有为而富庶。

率领臣民从太行山上冲下来复国的,是中山桓公,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

经济上,中山国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河流众多,农牧资源丰富,而中山桓公又“身勤社稷,忧劳邦家”,带领不屈的中山臣民,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很快成为七雄外的一等强国。

胡服骑射

赵雍继位后,多次北上视察边境,察看地形,为武力解决北狄和中山做准备。通过缜密的侦查,他发现了一个要命的问题:这仗没法打!

在北狄打仗,跟在中原有很大的区别。

中原打仗,说白了就是群殴。双方PK ,先找一片开阔地,摆开阵势、主将对骂、士卒冲杀。这种模式,谁人多,谁就占优势。当然,也不排除巧施战术、依据地形实现以少胜多的情况。

但是,无论搞人海战术,还是依据地形耍心眼,这些适用于步车战的战法,在北狄、中山面前都要大打折扣。

北狄是清一色的骑兵,远了就射箭,近了打不过就跑,你两条腿哪里追得上四条腿,只能干瞪眼。

依靠地形耍心眼更扯。这里要么是河滩草原、要么戈壁沙漠,基本上是一望无际,人家骑在马上,比你看得远、跑得快,什么心眼都白搭。

总之,步兵在草原上跟骑兵打仗,简直就是找死!

赵武灵王意识到:要打赢北狄和中山,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

骑兵要有骑兵的战术,骑兵的装备,还要有骑兵的服装。

这就是所谓的“胡服骑射”了。

不过,中原传统文化根深蒂固,让百姓穿“胡服”,并不是那么容易,一经推出即遭到了绝大多数臣属的强烈反对。

对此,赵雍甚为苦恼,对有北狄血统的大臣楼缓、肥义大倒苦水:“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怨。”意思就是,曲高而和寡,想成就一番事业,怎么这么难?

对此,肥义直截了当地说:“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一句话:认准了就去做,谁反对,就当他放屁!

于是,在肥义、楼缓等大臣的支持下,赵武灵王正式颁布了“胡服骑射”,要求最迟某月某日,全国上下必须改穿胡服、练习骑射。

但是,随着截止日越来越近,除了几个有北狄血统的大臣,老早就穿着“民族服装”招摇过市以外,其他大臣一点动静都没有。

形势很危急!如果到了截止日,这些大臣衣冠照旧,赵武灵王脸往哪搁?

当然,赵武灵王也可以用君主的权威下死命令,但是法不责众,要是群臣都不穿,莫非要全杀光?

如果妥协退让,“胡服骑射”就成了一纸空文,赵武灵王也将成为世人的笑柄。

怎么办?不着急,赵武灵王早已成竹在胸!

首先,他精选了一批“胡服骑兵”,在代郡进行试点,赵武灵王亲率这支新型骑兵从邯郸北上,一举夺取房子,随后由南向北纵穿中山、楼烦、林胡,在多次小规模遭遇战中无一败绩,充分显示了骑兵强大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这无疑向那些守旧大臣证明了“胡服骑射”的正确性以及必要性。

其次,赵武灵王又亲自去劝说中央的那些顽固派,其中反对最激烈的就是他的弟弟公子成。

公子成的态度很鲜明:中原是天下核心,文化最先进,改穿胡服是一种野蛮的倒退。

赵武灵亲自登门,与其进行了一场开诚布公的谈话。

他坦诚,自己所做的这一切,没有任何私心,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强盛,报先王受中山侵掠之怨、报先民遭中山涂炭之恨。对于弟弟的强烈反对,表示无比“痛心”。

话说到这个份上,公子成也就没有脸面再坚持自己的观点,立即向王兄“谢罪”,表示一定改穿胡服。

说服了公子成之后,赵武灵王又说服了赵文、赵造、赵俊等几位反对变服的王公大臣,“胡服骑射”得以顺利推行。

如日方升

“胡服骑射”表面上是换衣骑马,一场军事上的变革,本质上却是一整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系统改革。

政治上遏制了南北分裂倾向。

赵国原本是典型的“一国两制”:南部以邯郸为中心,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北部以代郡为中心,是典型的游牧文化。

文化习俗差异太大,一直都是赵国的不稳定因素,北方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山复国之后,邯郸对代郡的控制力减弱,分裂的倾向更加严重!

对于南北分裂问题,赵国历代君主,包括赵武灵王执政早期,都是采用妥协的方式,重用来自北方的大臣,比如肥义、楼缓等等,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北方还是想脱离赵国“单干”。

而“胡服骑射”有力地促进了两种文化的融合,南北双方心理上的认同感在增强,向心力也在凝聚。

经济上促进了农牧工商全面开花。

骑兵需要马匹,大量的皮革装备,优良的铁质兵器以及数量可观的帐篷(骑兵没有固定的军营),无形中都会促进农耕业、牧业、冶铁业、纺织业的发展。

组建骑兵就相当于通过政策性投资,刺激消费、活跃市场,以点带面搞活经济。

军事上建立新的晋升机制。

骑兵是“技术兵种”,训练比步兵苦,伤亡也比步兵高,因此赵武灵王在晋升机制上做了大量偏重于骑兵的改革,比较有“杀伤力”的有两条:其一,同级骑兵待遇优于同级步兵;其二,高级将领在骑兵中产生,或者至少有骑兵经历。

文化上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胡服骑射”实际上是承认了胡人的“公民”地位,胡人文化通过国家的强制力得以推广。中原人对胡人的敌视、歧视被极大弱化,胡汉通婚越来越普遍,“一家亲”的祥和局面得以形成。

另外,赵武灵王还借助这次改革,沉痛打击了旧将领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宗室贵族利益,建立了一批以骑兵将领为代表的新生贵族。

总之,赵武灵王借助此次改革,给赵国来了一次“大换血”,赵国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将心腹大患从地图上抹去了!

亮剑出鞘

前306年,赵武灵王率领新骑兵第二次攻打中山国,这也是全面推行“胡服骑射”后,首次对宿敌用兵。

结果不出所料,新骑兵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中山国根本不堪一击,赵军一举拿下宁葭,随后,又向西横扫林胡,一直打到榆中,林胡王以献马的方式求和,臣服于赵,赵武灵王拔掉了第一颗钉子。

次年,赵国再次对中山发起攻击,一举拿下丹丘、华阳等几处要塞,又乘胜占领了石邑、封龙等四座城池,彻底扫清了进攻中山的前沿阵地。

中山王只能以“土地换和平”,献出四座城池,才求得赵国暂时退兵。

此后,赵武灵王又于前303年、前300年两次征伐中山,夺13城,中山疲于应付、节节败退,距离被彻底抹掉已是越来越近。

为什么赵雍要对中山采取“零敲碎打”的牛皮糖战术,而不是一举横扫呢?

确实,以赵国当时的实力,将中山从地图上抹掉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中山地域广阔、民风彪悍,赵军付出的代价也不会小。

这是其一,更重要的是,盟友秦国的动向。

公子稷继位后,确实对赵武灵王感恩戴德,两国也进入了“蜜月期”,但秦国大权一直掌握在以宣太后为代表的外戚手中,他们对赵国一直心存警惕,多亏此时他们的主要精力在齐国方面。

但是,一旦灭亡中山,很可能就会引来秦国的干涉。

所以,为了集中精力解决赵国的长治久安问题,赵武灵王决定先从王位的束缚中抽出身来,“退居”前线。

乔装入秦

前299年,赵武灵王让位给太子何,自称“主父”,专门负责对中山、楼烦的“拆迁工程”,并开始谋划应对强大的秦国。

赵武灵王制定的方略是:先北上剿灭中山,再向西横扫楼烦,最后从云中、九原南下,袭击秦国。

“退居”前线后,赵武灵王轻松了许多,亲自穿着胡服,化装成赵国使臣,沿着设想的攻击路线,侦察地形地貌、水土民情,一直侦察到了秦都咸阳,“觐见”公子稷,现在的秦昭王。

秦昭王原本是见过赵雍的,但毕竟过去了近十年,赵雍又精心乔装了一番,再说作为使臣也不可能离他太近,没有认出来也情有可原。

不过,赵雍的“气场”也确实够强,史书上说,秦昭王对这位“状甚伟”的使臣感到吃惊,说此人“非人臣之度”。

可惜,他反应过来的太迟,等到使臣离开咸阳,他才派兵去追,结果当然是徒劳无功。

前297年,赵武灵王率领骑兵从代郡出发,一举灭了楼烦,然后又收编了楼烦的骑兵,赵国的实力再上层楼。

前296年,赵武灵王向中山发起了最后一击,复国后历八十年风雨的中山国,在赵军的铁蹄下无奈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就在赵武灵王人生达到巅峰,准备与秦国一决雌雄的时候,却迎来了悲惨的终止符,让这曲近乎完美的交响乐戛然而止。

一个由“梦”引发的悲剧

事情的起因要从一个梦境说起。

赵武灵王并不是一个爱做梦的人,他想得最多的是梦想——剿灭中山、北狄,为赵国打出一片天地。

一个不爱做梦的人,却在前310年的某一天突然做了一个很清晰的梦,准确来说是一个春梦。他梦见一个女子在鼓琴唱歌,连唱词都一清二楚:“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赢!”

这个梦境很快就传到了大臣的耳中。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身边从来不缺捧臭脚的,一个叫吴广的大臣就动了心思,他向赵武灵王献上了自己的女儿——孟姚,而颇为神奇的是,这个女子竟然与梦境中的一模一样。

可想而知,赵武灵王对孟姚的宠爱,不仅封她为惠后,还将其所生的公子何(惠文王)立为了太子,并在十年后,让位于幼子,自己做起了太上皇。

废长立幼,自古就是取祸之源,赵武灵王也不例外。

公子何上位,被无端踹出局的前太子公子章自然不爽:老子跟随父亲征战多年,劳苦功高,却为他人做了嫁衣!

公子章愤愤不平,羡慕嫉妒恨,但碍于实力不济,不禁心灰意冷,终日借酒浇愁,一蹶不振。

本来,按照这个剧情发展,前太子虽然废了,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不会引起祸乱,但赵武灵王却亲手打破了平衡,让公子章重燃希望。

原来,剿灭中山后,赵武灵王了却平生大愿,开始将目光转向心如死灰的废太子。当然,除了对儿子愧疚之外,爱妃去世多年,坟头早已长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心生恻隐的赵武灵王有些后悔当初的决定,但覆水难收,只能给儿子一点补偿,不仅封他做了安阳君,还特意安排重臣田不礼去辅佐他。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田不礼竟然是一个投机者,公子章心如死灰,他就在一旁煽风点火,怂恿他发动叛乱,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并为之出谋划策、积极筹备。

在田不礼的“心理按摩”下,公子章很快就恢复了本性,野望也死灰复燃!

赵武灵王对二人的阴谋毫无察觉,李兑、肥义等大臣却预感大事不妙。李兑对肥义说,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众而欲大”,应趁着二人尚未发端,先下手为强,联合公子成剿灭之。

但肥义却考虑到,二人毕竟还没有谋逆的实际举动,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妄行诛杀,怎么向赵武灵王交代?所以,没有同意李兑的提议。

李兑的想法没有得到支持,就独自去联络公子成,准备应对公子章和田不礼的叛乱。

肥义也知道形势不妙,但毕竟是文臣,不掌兵权,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护惠文王的安全。他向侍卫长信期表示:今后,凡是要见王上的,都必须先见我。

前295年,公子章从封邑来都城朝见,赵武灵王看到昔日神采奕奕的太子,如今萎靡不振地跪拜抢了自己饭碗的兄弟,竟然产生了将赵国一分为二的想法。

幸亏遭到了肥义、李兑等大臣的强烈反对,这个自寻死路的动议才不了了之。

只能说,一代枭雄已经悄然老去!

此后不久,赵武灵王带着惠文王去沙丘“郊游”,公子章、田不礼趁机发动武装政变。当时赵武灵王与惠文王没有住在一起,公子章就伪造诏令,召惠文王觐见。肥义按照先前的承诺,先行入见,被叛军杀死。随后,叛军与惠文王的禁军发生激战。

李兑、公子成早就料到有这一天,沙丘一出事,两人立即率军前来“靖难”,一举剿灭叛军,田不礼被杀,公子章逃往赵武灵王所住宫殿,李兑、公子成率军包围宫殿,最终将公子章杀死。

开弓没有回头箭,也许公子成一开始只是想平乱,但现在杀死公子,包围宫城,都是十恶不赦之罪,就算有平乱这个借口,但赵武灵王秋后算账怎么办?

思来想去,公子成最终还是决定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围住宫城,并下令“后出者夷”,宫人纷纷逃命,只剩赵武灵王被困。

就这样,公子成将沙丘宫围了三个多月。

曾经驰骋沙场的一代枭雄,就这样成了瓮中之鳖,没有亲人,没有随从,更没有粮食,只得“探爵彀而食之”,将宫中能吃的都吃完之后,老赵最终被活活饿死,史称“沙丘之难”。

赵武灵王死后,由于惠文王年纪尚小,赵国大权落到了宰相公子成、司寇李兑手中。经“胡服骑射”逐渐强盛起来的赵国,因沙丘一难,也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0 阅读:8
时间如白马过隙

时间如白马过隙

感谢大家的关注